书城医学实用伤科按摩学(中华传统医学丛书)
10824800000023

第23章 按摩手法的生物力学原理

按摩,自明末清初,以家传口授的方式沿革下来,随着家传带来了古法流失和理论失传的必然结果,逐渐形成了门类不同,各具特点的流派。祖国医学这一学科的手法,迄今尚未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无论是命名或动作形式,各家说法不一,差异较大。有的以手法外形命名,有的以手法作用命名,有的将两种手法组成复合手法命名,也有把若干小手法组成具有一定治疗作用的成套手法命名。目前,见之于文字的有100多种。出现了法同名异,或名同法异。或顾名而难以思义,形式多彩,杂乱无章的手法局面。这虽然是历史遗留的问题,但无疑对今天按摩的普及、推广、提高和学术交流带来了困难。

近10年来,不少按摩工作者,开始了对手法生物力学原理的研究,认为:施术时,手接触体表的部位,是力的接受点,称“力点”。通过手法,使机体某一部位、组织、器官,产生解剖、生理、病理的变化。这起变化的部位,称“作用点”。力点和作用点,可能在同一部位,也可能不在同一部位。根据这两者的关系,按摩手法所使用的力,可分为直接用力、间接用力和混合用力。无论哪种用力方式,均遵循“力的大小、方向、频率、时间”,生物力学要素。因此,不同的用力方式,力的要素,手形和部位,是组成各种手法的基础。

一、直接用力这类力的特点是:力点和作用点,在同一部位。此种用力方式,在按摩手法中最为常用。有如下两种形式:

1.垂直于体表的力:这是手法中,最基本、最单纯的力,任何手法,都不能没有垂直力。垂直于体表的力,又分为垂直和水平两个分力:

(1)垂直分力:垂直分力,可单独形成手法。如垂直向下,不离开原位,均匀持续地用力,则为压法、按法、踩法、掐法、点法;垂直向下,不离开原位,频率密集地持续用力,则为颤法,振法;垂直向下,频率快的断续用力,则为敲法、捶法、击法、叩法、拍法、啄法等。

(2)水平分力:水平分力,不能单独形成手法。只能与垂直分力互成一定角度,合力组成手法。当合力大小不变,如垂直分力大于水平分力,则手法重而慢。反之,手法轻而快。但水平分力,尚有行进方向的不同。如直线前进,是为一指禅推法、滚法、推法、擦法;快速往返,则为搓法;左右来回摆动,则为拨法、分筋法;绕一定中心,不断改变接触位置,回旋滑行,则为摩法;绕其中心,不离原位的回旋活动,则为揉法等。

2.两个方向相反的对抗力:这类力是由两个相反方向,相互对抗,而不互成角度的力所组成,并非垂直和水平分力,是垂直于体表的力的两个分力。从力作用的方向来看,如两个力作用于同一轴线上,则为拿法、捏法;与拿力轴相垂直上提,则为提法;将提起的肌腱,迅速放开,则为弹法;作用于两条相互平行的轴线上,则为搓法、捻法;或两个力相互靠拢,则为合法、挤压法;或两个力相背离开,则为分法等。

二、间接用力这类力的特点是:力点和作用点,不在同一部位。以肢体为杠杆,将力传递至远离力点之处,形成各种不同形式的关节被动运动。其主要形式有:

1.扭转类手法:此类手法的特点是:施以围绕肢体旋动之力。此旋动,可分两种形式:

(1)一端,固定不动;另一端,受绕轴转动力的作用,使关节发生扭转。其力点,在转动的一端;支点和作用点,在不动的一端关节。如肩关节旋转运动法,腕、踝关节旋转运动法,俯卧位腰部旋转运动法等。

(2)两端同时受方向相反的绕轴旋动力的作用,使之关节发生扭转。其力点,在同时作不同方向活动的两端;支点和作用点,在躯干中部的不动关节。如侧卧位腰椎旋转整复法等。

2.回旋类手法:此类手法,是作一定角度的环绕运动,使关节活动的支点,轮流落于关节侧向的周边,使另一侧的关节间隙起作用(张开)。如颈椎旋转运动法、立式腰部旋转运动法等。

3.屈伸类手法:此类手法,是使关节远端的肢体作屈、伸的角度运动。其力点,在肢体的远端;支点和作用点,在不动一端的关节。如肩、肘关节屈伸运动法,髋、膝关节屈伸运动法,俯卧位腰部后伸运动法等。

4.牵引类手法:此类手法,是术者以一手握(扶)着,或一足蹬着患者肢体的近端,作为支点和作用点;另一手或两手,握(托)着肢体的远端,作为力点。沿肢体纵轴行对抗性牵引,使牵引之力,传递至近端关节。如肩关节牵引法、肘关节牵引法、俯卧位腰部牵引法等。

5.抖动类手法:此类手法,是术者以一手握(扶)着,或一足蹬着患者肢体的近端,作为支点和作用点;另一手或两手,握着肢体的远端,作为力点。沿肢体的纵轴行小弧度,高频率,波浪式的起伏抖动,使抖动之力传递至近端关节。如肩关节抖动法、腕关节抖动法、俯卧位腰部抖动法等。

三、混合用力这类力的特点是:在同一手法中,既在局部直接用力,又在其他部位间接用力,以肢体为杠杆,将力传递至直接用力起作用的部位。使两种用力,同时作用于同一部位,协同起特定的治疗作用。此类手法,多用于关节复位。如整复肩关节前脱位的足蹬手拉法、颞下颌关节前脱位的口内整复法和颈、腰椎定点旋转复位法等。

对手法生物力学原理的探讨,来对众多的手法,进行分型和归类,使其逐渐规范化,科学化。这不仅对初学者,尽快地掌握和运用好手法提供捷径,同时,又给发掘和继承传统手法,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