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孔子的智慧
10823400000076

第76章 有教无类

“原文”

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

“译文”

孔子说:“人人我都教育,没有贫富、智愚,地域等等的区别。”

“故事”

孔子办学

孔子从十五岁立志于学,到了三十岁时,已成为一位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他不仅全面掌握了“六艺”,而且通晓了“六经”,为他后来的从政、办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孔子由一个穷孩子,突然变得博闻多识,便有人恭维他是“天才”。

孔子说:“我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不认为自己是天才,而是勤奋学成的,所以他又说:“就是十户人家的地方,一定有像我这样又忠心又讲信用的人,只是没有我这么喜欢钻研学问罢了。”

孔子十九岁娶亓官氏为妻,次年生子,许多人都来祝贺,就连国君鲁昭公都送上一条大鲤鱼表示祝贺,可见孔子当时在鲁国已有很高的声誉了。

孔子的名望越来越高,便有一些富家子弟要拜孔子为师。鲁国大夫孟僖子临死时,把两个儿子叫到床前说:“孔子知识渊博,将来会成为圣人。我死后你们一定要拜他为师跟他学习,将来定会有出息的!”孟僖子死后,他的两个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都成了孔子的弟子。

随着求学人的增多,孔子干脆辞掉了“委吏”和“乘田”的官职,开始收徒讲学,过去受教育的人都是贵族的孩子,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使普通老百姓的子女也有受教育的机会,这种学校就叫“私塾”。孔子招生的手续也很简单,只要交上十条干肉作为学费,就收为门徒。

孔子的教学方法是一个十分周全的系统。他设立了“文、行、忠、信”四种科目,又严立了“格物、致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八个为学、立身、处世的大宗旨,具体教授“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以达到“智、仁、勇”三德。孔子的教学又分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四个阶段,以德行为首,语言次之,政事第三,文学最末。传说“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就是说孔子有学生三千多,真正学出点名堂的只有七十二人。

孔子之前的学校都是官办的,受教育者都是贵族子弟,一般老百姓的孩子是没有资格进学堂的。孔子创办私学,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进步口号。就是说,任何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没有贫富贵贱和国别的限制。他的学生中,有鲁国的颜回、陈国的颛孙师、齐国的公冶长、宋国的司马牛、吴国的子游、楚国的公孙龙,还有一贫如洗的原宪、富商子贡、贵族孟懿子、野人子路、盗贼颜涿聚等。

孔子认为,人一生下来是没有什么差别的,人之所以各不一样,都是后天的影响所造成的。有一天,曲阜城外互乡的一个小男孩来求见孔子。因互乡是鲁国有名的风俗败坏的乡村,所以许多弟子不主张孔子接见小男孩。孔子没有理会弟子们的劝说,只管让颜回把小男孩喊了进来。

小男孩进得门来,很有礼貌地向孔子行了礼。

孔子问他:“你来见我有什么事吗?”

小男孩答道:“我父亲让我来问问先生,小孩子要到几岁才可以上学呢?”

孔子一听这话,就满心欢喜地答道:“只要能认得文字,听得懂我的讲义,就可以了。年龄大小都是无关紧要的。”

小男孩谢了孔子,出了学馆。孔子见弟子们还在议论纷纷,就说:“我也知道互乡是个坏地方,但是这儿童是纯洁的。他诚心诚意来见我,我只看他眼前的诚心,不问他以前的好坏,我只让他进来相见,不问他出去是作恶还是为善,有什么可非议的呢?你们想,假如我把这小男孩拒之门外,那么生长在不良风俗之乡的人,都不敢来见我,岂不是阻塞了我们要改邪归正的道路吗?”

弟子们听了,都无话可说。

坏邻居

在美国东部有一所非常著名的学府,它的名字几乎为全世界的知识分子所知晓,它的入学需要平均九十分以上的成绩,它一节课的学费,可以相当普通家庭整月的开销,它的学生常穿着印有校名的T恤在街上招摇。

但是,这个学校有着严重的困扰,因为它紧邻一个治安极坏的贫民区,学校的玻璃经常被顽童打破,学生的车子总是失窃,学生在晚上被抢已不是新闻,女学生甚至遭到强暴。

“我们这么伟大的学校,怎能有那么糟糕的邻居。”董事会议愤怒地一致通过:“把那些不上路的邻居赶走!”方法很简单以学校雄厚的财力把贫民区的土地和房屋全部买下,改为校园。

于是校园变大了。但是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反而变得更严重,因为那些贫民虽然搬走,却只是向外移,隔着青青的草地,学校又与新贫民区相接。加上扩大的校园难于管理,治安是更糟了。

董事会失去了主意,请来当地的警官共谋对策。

“当我们与邻居相处不来时,最好的方法不是把邻人赶走,更不是将自己封闭,反而应该试着去了解、沟通,进而影响、教育他们。”警官说。

董事们相顾半晌,哑然失笑,他们发现身为世界最著名学府的董事,竟然忘记了教育的功能。

他们设立了平民补习班,送研究生去贫民区调查探访,捐赠教育器材给邻近的中小学,并辅导就业,更开辟部分校园为运动场,供青少年们使用。

没有几年,这所学校的环境治安,已经大大地改善,而那邻近的贫民区,更眼看着步入小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