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孔子的智慧
10823400000030

第30章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原文”

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

“译文”

孔子说:“颜回这个人,为了自己的远大理想,他可以快乐地居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忍受每天只有一盒饭、一碗水的清贫生活。即使面对任何人都无法忍受的苦难,他也绝不会改变他对理想所保持的乐观态度。我的颜回是一个多么杰出、多么出类拔萃的人啊!”

“故事”

苦中有乐

在曲阜孔府东邻,有一座气势恢宏的古建筑群——复圣庙,祭祀的是孔子的第一大弟子颜回,所以后人又称之为“颜庙。”

孔子收徒,有教无类,不问贫富,只要认学,他都招进门里。颜回初见孔子时,不过是个十多岁的孩子,他个头矮小,衣衫褴褛,面黄肌瘦,但他的额头出奇的高,向前凸着,双眼深凹,炯炯有神,透着机敏、聪慧。颜回向孔子拜了三拜,磕了仨头,就算成了孔门弟子。

颜回初见,并没给孔子留下什么深刻印象。后来,孔子渐渐发现,在弟子中读书最用功的就是颜回,而且很少提问,只是蹬着一双大眼睛像贪食般地听孔子讲经授业。

放学了,弟子们都回家吃饭了,颜回总是最后一个走,饭后又第一个来到学堂,然后就捧卷诵读。时间一长,孔子就觉得奇怪了,颜回为什么回家吃饭这么快?

这一天,孔子派人偷偷跟随颜回,看个究竟。

原来,颜回家住东关的贫民区。平时,颜回的父亲在城外种地,不回家吃饭;颜回的母亲又在外给人帮工,也不回家吃饭。这样,颜母每天早晨给儿子做一锅菜汤。颜回回到家也不管凉热,拿起用竹筒做成的饭碗,挖出一碗菜汤就津津有味地吃起来,有时菜汤喝不饱,他就跑到井边,用水瓢舀几瓢井水喝,然后就背上书包去学堂。

孔子派人观察了几天,天天如此。孔子听了回报既心酸怜悯,又十分叹服。于是说了收在《论语》上的这段话:“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永不放弃的林肯

林肯的一生几乎都是在失败中度过的。他从小就很不幸,母亲是私生女,父亲是粗鲁的懒汉。林肯出生在大雪纷飞的冬天,家中一贫如洗。他9岁时母亲积劳成疾离开了人世,失去母爱的他一直在苦难中挣扎。15岁时才勉强上了一家私塾,每天要走4英里的路才能到达学校。买不起练习本,便用炭棒在木板上写字,写满了字以后,用刀子刮掉一层再接着写。没钱买书,就借同学的书,用废纸抄写下来,做成一本书。天长日久,他有别于常人的性格特质开始表现出来,他开始写诗、散文,并在报刊上发表。他开始大量读书,各式各样的书报他都看,在下田劳作的时候,他把书本带在身上,抽空阅读。

他学会了公开演讲,并结识了几位著名的律师,他们经常带林肯去法庭听辩论。他的这种“痴学愚行”,受到父亲的严厉责罚。成人之后,林肯仍然没有走出困境。他种过地,伐过木,帮过厨,跑过船,当过铁匠铺的伙计和杂货店的店员,还做过邮递员和测量员。在工作中,他结识了一位叫安妮的姑娘,两人一见钟情,心心相印,可是在结婚之前,安妮却突然病故,林肯遭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他的朋友说:“二十多年来,林肯没有一天是快乐的。”后来,一位叫玛丽的姑娘看上了林肯,订婚之后林肯发现两个人并不合适,他要解除婚约,可女方坚决不同意,林肯无奈地逃婚了。两年之后,林肯为了道义上的责任,在犹豫和惊慌中与玛丽姑娘结了婚。他明白自己并不爱玛丽,在道义与幸福之间,他牺牲了幸福。这个婚姻使他从此失去了安宁。

1832年,他竞选州议员落选,连工作都丢了:1833年再次向朋友借钱经商,再次失败,后来用了17年时间才把债务还清;1834年再次竞选州议员,当选;1840年参加国会大选,资格被否定,三年后才当选;1848年欲连任国会议员,遭到失败;1854年和1858年两次竞选参议员失败;1860年终于当选了美国总统,当时他已51岁。

林肯说:“虽然有过心碎,但依然火热;虽然有过痛苦,但依然镇定;虽然有过崩溃,但依然自信。因为我坚信,对屡战屡败的最好办法,就是屡败屡战,永不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