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种风景的老人
10820400000042

第42章 阎不息

坐在我对面这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叫阎不息,今年八十四岁,声音嘹亮得让人为他没有当上歌唱家而惋惜。我陪他吃过一次饭,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用拐杖把地板杵得咚咚响,饭量大得惊人,啃大骨头比年轻人还要利索。已经记不清他是第几次来我的办公室了,但是我知道他每次来都是有非常重要的事情要我办。

这一次,他进门就说,李主任,老朽这厢有礼了。我给他让座,又倒了一杯茶端到他面前。他红光满面地掏出一个本本说,我加入中国作协了,这是会员证。

我愣一下,寒暄了几句不咸不淡的祝贺词。

阎不息问我,咱们元城县八十万人口,是不是只有我一个人是国家级作协会员?我讪笑着说,别看我是县委办公室主任,对这事儿还真的不清楚。但是我知道县作协主席老袁是省作协会员,大概你是唯一的国家级会员了。

阎不息捋着胡须说,如此说来,老朽我还真的是全县第一个国家级会员。能否组织上出面,给我所在的街道办事处发个贺信?或者命令街道办事处为我开个庆功会?

面对这个老顽童,我想尽快把他打发走,没时间和他扯淡。我冲他笑笑说,你这事儿我自己做不了主,还得请示一下杨书记。

阎不息听了,从沙发上站起来,滔滔不绝地说,这是全县的荣誉,我为元城做了贡献呢。我是全县第一个国家级会员,第一个八十岁以上加入作协的作家,第一个出自传的耄耋老人。

顿了顿,阎不息又说,还有一件事儿,能否让我做政协委员?

我说,这事情我更做不了主。

那我找杨书记去。阎不息有些生气了,转身就走。我不敢拦他,80岁以上的老人就像瓷器一样,谁敢去碰?只得丢下正在起草的一份文件,紧走几步跟上他,陪他去见杨书记。

县委书记杨金山说,阎先生,你都一大把年纪了,闹啥闹?阎不息说,杨书记你咋说这话?我咋闹了?电视上那些政协委员还有八九十岁的呢,我咋就不能呢?跟他们比起来,我还算年轻的呢。

杨书记哈哈大笑说,阎先生,我先帮你沟通一下,回头答复你好吗?阎不息说,这事儿您可要放在心上。我加入中国作协,如果在古代也算是举人了吧?这样算来,在中国历史上八十岁以后成名的只有三个人,也就是古今三人:一个是姜子牙,八十岁出山做丞相;一个是宋朝的梁灏,八十二岁中状元,三字经上有“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庭、魁多士”;再就是我阎不息,八十四岁成为中国作协会员。

杨书记笑得眼睛出水,说这事儿还真的严重了啊。

杨书记向我丢个眼色说,李主任,阎老先生的事儿你负责协调一下,我还有个会要参加。我知道杨书记是让我把阎不息打发走,就说既然杨书记安排了,阎先生你先回去听我的通知。

总算把阎不息劝走了。

杨书记回头问我,这个阎老先生到底是咋回事儿?我只得如实回答。阎不息是元城北街的商户,经营中药材,有三间临街门店。老先生略识文墨,早年创业坎坷,“文革”中受过打击,后来有了一些积蓄,已经是江河日下了。如今在家无事可做,写起了回忆录。后来拿着一沓子文稿找到县作协主席老袁把关,老袁撺掇他出一本书,还可以加入市作协。去年,老先生的回忆录自费出版了,也加入了市作协。谁知道老先生的作家梦越做越大,让儿子带他去省城,要加入省作协。有了一本书,正好符合条件,竟然又被批准了。老先生还是不罢休,又想加入中国作协,一鼓作气到北京去了好多次,领导见他年龄大了,特批他为国家级作协会员。

杨书记说,老先生实在是精神可嘉啊,以后你可以代表我从精神上鼓励一下。

过了几天,阎不息又来找我,送来一份大红请柬说,我到街道办事处去了几次,街道办事处总算答应我了,他们出面,我出资,为我召开庆功会。恰巧我的书房落成,请你过去喝喜酒。

推不过,我只得去了。元城北街一栋两层小楼门前摆满了鲜花,锣鼓喧天,比商场开业还要热闹。小楼上竖起一块灯箱广告牌,写着“作家阎不息书房”五个大字。

上得楼来,高朋满座。我环顾四周,除了阎不息的回忆录,并没有其他的书籍。阎不息握着我的手说,老朽感谢县领导光临指导。我说,阎先生,怎么不见书房有书?阎不息说,我这是写书的房。

我恍然大悟,笑笑,上台致词,然后在热烈的掌声中跟大家一起合影。

阎不息弃了拐杖,双手打拱,像个红光满面的新郎官。他说,为了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请大家尽情发言。以后这个书房将开辟成阎不息纪念馆,成为元城文化圣地,是很有纪念意义的。

我推开窗户,眼前一亮。原来书房后面是个小花园,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儿,像个多姿多彩的童话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