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孙子原来这样说
10789200000042

第42章 置之死地而后生

“原典”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古句新解”

把士兵投入亡地,然后能得以保存;陷士卒于死地,而后才能得生。

本篇名为“九地”,其中包括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和死地。孙子仔细分析了这些不同类型的地形,并从战略战术的实施上提出了精辟的论点,即散地不宜战,交地行军不能间断,争地不宜进攻,衢地应结交诸侯,重地应获取粮食,圮地应迅速通过,围地应设计谋略,死地应拼死一战,等等。在这种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孙子提出了一个重要思想,这就是:越是把军队投入危险的地方,越是能激发士卒们团结对敌的能力,创造转败为胜、化险为夷的奇迹。这就是他所提出的“死地”、“绝地”、“亡地”等概念。他说:“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也就是陷入了无路可走的境地,绝地就是离开本国,进入了敌国地区作战,“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

在孙子看来,死地和绝地都是指很难继续存活之地,所以有时又把它称作是“亡地”。孙子看到了战争中人的求生本能,就是把军队置于无路可走的境地,死也不会败退,既然士卒连死都不怕,就都会尽力作战了。所以孙子提出“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把军队投放在必亡之地然后才能保存下来,把士卒置于必死之地反而能得以生存。孙子不仅看到了人们在绝境下的求生本能,并提出要利用这种本能在危险的状况下转危为安,进而夺取战争的胜利。

战争不仅是智谋的较量,也是力量的较量,更是意志和决心的较量,有时候,意志和决心所发挥的能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改变力量强弱的对比。在九死一生的被动情况下,利用全体将士的求生欲望,激发他们决一死战的勇气,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反败为胜,这就是历代军事家们所说的“置之死地而后生”。

孙子在本篇还说:“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焚舟破釜。”说的是,将领统率军队深入他国国土,要像击发弩机射出的箭一样,使其一往无前,烧掉船只,砸破军锅,表示必死的决心。从中国战争史上看,运用“破釜沉舟”的策略而取胜的有很多经典战例,如项羽与章邯的巨鹿之战、朱元璋率红巾军夺取太平城,还有韩信的“背水列阵”等,都是大大激发出了将士不畏任何强敌的战斗意志,从而取得胜利。

公元前204年10月间,韩信率大军越过太行山对赵国发动进攻。赵军依托地势险要的井陉口准备迎战。井陉口是太行山八大隘口之一,其西面,有一条长约百里的狭长隘道,山势陡峭,易守难攻。韩信有意避开这条隘路,指挥全军在井陉口以西30里驻扎。接着,一面派2000名精干士卒,沿小道迂回到赵军大营侧后方,埋伏下来。另一方面,派1万人马作为先锋,开进到井陉口附近一条叫做“绵蔓水”的东岸,沿着绵蔓水摆开阵势。赵军发现汉军的一支人马背水列阵,无路可退,都讥笑韩信不懂兵法。汉军布阵刚毕,便又在一个早上派出主力向赵军营地杀来,陈余眼见敌寡我众,又占据有利地势,于是倾巢出动,意欲一鼓作气,将汉军逼迫到绵蔓水中。双方经阵前交锋,汉军佯败,旗鼓仪仗等扔得遍地都是。赵军将领见此情景,当即下令全速追击。此时,埋伏在附近的2000名汉军趁敌营空虚,把赵军旗帜拔下,插上汉军的旗帜。韩信带着汉军主力退到绵蔓水边后,和背水列阵的汉军会合起来,同赵军展开了殊死决战。汉军人人奋勇,个个争先,虽遭受赵军猛烈攻击,但始终坚守阵地,使赵军前进不得。汉军与赵军背水一战,赵军仍未能取胜,只好鸣金收兵。当他们回首一望时,发现军营寨上遍插汉军旗帜。本来已疲惫不堪的赵军,见此情景更是惊恐万状,纷纷逃命。

韩信指挥全军乘胜追击,在楚汉相争的一次关键性战役中夺取了胜利。

唐代诗人王涯在《从军行》里,生动描述了井陉口大战,盛赞韩信的高超谋略和指挥艺术。“戈甲从军久,风云识阵难。今朝拜韩信,计日斩成安。”(成安即成安君陈余)韩信率领的汉军之所以能在此次战役中取得全胜,是因为他对《孙子兵法》里说的“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心领神会,故意把士兵带到危险的困境,激发他们的抗争意识,结果不仅死里逃生,还将赵军打得大败。

战争是这样,市场竞争中同样如此。对于一个企业,在无法与同行竞争的情况下,就应避免与对方正面交战,应另辟蹊径,争取转机,想办法激发全体职工的决心,共同渡过难关。人们在最困难的时候,往往也是发生转机的时候,只要坚持奋斗,便可以创造转败为胜、起死回生的奇迹。只要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抗争精神,什么困难也就都能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