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孙子原来这样说
10789200000035

第35章 令之以文,齐之以武

“原典”

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

“古句新解”

所以,要用怀柔恩赏的手段团结士卒,用严格的纪律使他们行动整齐,这样才能成为必胜之军。

“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孙子提出的著名治军原则,被以后的政治家、实业家所继承,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予以丰富和发展。孙子认为,治理军队,必须文武并用,刚柔相济,恩威并施,两者缺一不可。

文的手段是指在用政治、道义教育士卒的同时,还应该爱护士卒和奖赏士卒。但是,孙子在强调要“视卒若爱子”的同时还告诫说,如果士卒对将帅已经亲近依附,但却不能执行军纪军法,这样的军队也是不能打仗的,就是说,将帅对士卒不能放纵。所以说,对士卒的爱固然重要,但还是要讲原则,这是文的手段。

关于武的手段,孙子认为就是以军纪军法要求士卒,使士卒畏服,但孙子同时又指出,将帅在士卒亲近归附之前就贸然处罚士卒,士卒就不会顺服,这样的军队也是不能用来打仗的,就是说,使用武的手段也要掌握分寸。

所以,对文、武两种方法的运用,都有一个原则与分寸的问题,最后达到文与武的相融相济,也就是刚柔并济。战争要求铁的纪律,治军要军纪严明、赏罚分明,赏罚作为治军的手段,要让士兵都懂得履行职责的重要,同时要做到关心人、教育人、培养人,培养士兵的自尊心、责任感和自信心。这样,无论对打仗还是治理国家,都是非常重要的策略。历史上有很多这样成功的事例,如明成祖、清康熙帝等等。

明成祖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他依法治理天下,使一个国家逐步走向稳定,为明朝276年的天下奠定了基础。明成祖强调法治。一次,一名立有战功的将官触犯了刑法,刑部官员为将官说情,希望明成祖能“论功定罪”。明成祖批评刑部官员说:“执法应该公正,赏罚应该分明。过去他有功,朝廷已经奖赏了他,如今他犯了法,那就该给他治罪。如果不治罪,那就是纵恶,纵恶如何能治理天下呢?不能论功定罪,而是要依法治罪。”

明成祖对外戚的约束很严,凡外戚“生事坏法”者都被处以死罪。明成祖继承了父亲勤政的好作风,每天除了早朝之外还有晚朝。明成祖认为早朝过于繁忙,没时间与大臣们交谈,早朝之后他就把六部尚书留下来,与他们促膝谈心,交换各种意见,制定相关法律政策。

明成祖认为人才是治国的栋梁,不断地告诫吏部官员要把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而且指示吏部官员对人才要做到“人尽其才”,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有才能。明成祖曾说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君子敢直言,不怕丢官丢命,因为他是为国家着想;小人阿谀奉承,只想升官发财,因为他是为一己私利着想。”明成祖讨厌阿谀奉承,喜欢直言快语,为了鼓励大臣们说真话、说实话,明成祖不止一次对众大臣表白道:“国家大事甚多,我一个人再有能力,也难免有忘记的和处理错误的时候,希望大家发现我忘记了就提醒我,做错了就批评我,大家千万不要有所顾忌啊!”

明成祖在位22年,其间扩大了疆域,发展了经济,使天下得以大治。闻名于世的多达两万两千多卷的类书《永乐大典》就是明成祖集合全国有名望的文人墨客编纂而成。

康熙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他英明果断、文武双全。在他的治理下,清朝迅速强盛起来,进入鼎盛的康乾盛世时期。

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君主,康熙对汉族知识分子的政策影响最大,也最具有成效。康熙对汉族士大夫知识分子实行的是拉拢加防范的政策。清初,汉族作为一个被征服的民族,政治地位非常低下,备受满族人歧视,这种民族歧视的存在,使不少汉官心怀怨恨,苟且推诿,不肯尽心为朝廷效力。康熙为了安抚汉官,从形式上消除了明显的歧视,一再声称“满汉皆朕之臣子”,宣布满汉一体,划一品级。官员的一视同仁极大地减少了汉族官员的不满,康熙还大批任用汉官担任封疆大吏,这样汉族大臣为督抚等封疆大吏者反而多于满人,其中不少颇受康熙信任,至于府州县官则几乎全是汉人。康熙对所信任的汉族大臣,往往也能推心置腹,深信不疑。康熙曾非常信任儒臣张英,几乎到了形影不离的地步,经常在一起讨论一些军国大计以及生活琐事,时人评论说他们“朝夕谈论,无异生友”。康熙还强调君臣一体,还邀请汉族大臣到禁苑内和他一起游玩、垂钓。受邀请的大臣自然将此视为莫大的荣幸,从而对康熙更忠心耿耿了。

但是,康熙对汉族官僚士大夫、知识分子也还有防范和高压的一手。他经常用一些心腹之人监视地方官吏和当地人民。他们这些人不断用密折向康熙报告各地的民情和官场情况,督抚等大员的举动更是被监视的重点,清代严酷的文字狱就是起始于康熙。明朝灭亡后,有不少的明朝遗民对清政权表示不满,他们使用种种手段发泄对清政权的不满,其中发表文章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式。康熙对他们采取极为严厉的镇压措施,从清查对清政权不满的明朝遗民开始,在全国开展了大规模的搜捕活动。许多人因此而被株连,成百上千的人被投入监狱。一时间恐怖气氛弥漫全国,人人噤若寒蝉,不敢稍微流露一点对朝廷的不满。康熙正是采用这种两面手法,恩威并用,才制止了汉族士大夫们的反抗企图,从而巩固了清朝的统治基础,保证了国家的长治久安。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对组织中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人力资源工作中的那种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的刚性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今组织快速发展的需要,取而代之的是以人的个性化管理为核心的柔性管理模式。从以制度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到以对人的行为研究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中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一次提升。

从企业实践的角度看,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是密不可分的。刚性管理是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规章制度的企业必然是无序的、混乱的,其柔性管理也必然丧失立足点。但是刚性管理又必须依靠柔性管理来提升,组织缺乏柔性管理,员工缺乏工作的积极性和激情,刚性管理亦难以深入。在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任何一个成功的企业,不论其规模大小,在它成功的背后必定有一个共同的诀窍——即管理的刚柔并举,刚柔相济,也就是说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坚持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并举,并在组织的发展中不断完善刚柔相济的综合管理方法,才能使管理实践工作顺利进行。

松下幸之助说过:“身为一个企业管理者,最重要的是能做到宽严并济。如果一味宽大为怀,人们就会松懈而不求上进;但如果一味严格,部下就会退缩,不敢以自主的态度面对工作。所以宽严并济非常重要。”日本企业无论规模大小,都普遍重视经营理念,对职工进行精神教育,并且认为这是企业的支柱。

大多数企业又将抽象的经营理念具体化,诉诸文字作为员工精神教育的准则,一般称之为社训。日本企业社训的内容一般包含着做人做事的原则,有的只是一两句精神标语,可作为员工做人做事的座右铭;有的则是条例式的法则,明确标示做人做事的方法以及工作的方向与目标。日本大多数公司有明确的社训,公布在明显的地方,如餐厅、工厂休息区,或是生产线上。

本田公司的社训是:上下同心协力,以至诚从事业务的开拓,以产业的成果报效国家;将研究与创造的精神深植于心中,不断研究与开发,以站在时代潮流的前端;切实戒除奢侈华美,务必力求朴实与稳健;发挥温情友爱的精神,把家庭式的美德推广到社会上;尊崇神佛,心存感激,为报恩感谢而生活。妙德公司的社训是:待人要亲切;勤以补拙;今日事今日毕;遇有工作上的难题,虚心请教别人;批评别人之前,自己必须自我反省;决定要做的事情或工作,必须全力以赴,发挥敬业精神;日常行事,严肃中不失亲切。

日本企业的工作精神教育无疑对日本企业职工的敬业精神、工作干劲和团队精神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样的企业职工大军使日本经济战后从零开始发展成今天世界第二位的经济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