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孙子原来这样说
10789200000028

第28章 以治待乱,以静待哗

“原典”

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

“古句新解”

用治理严整的我军来对付军政混乱的敌军,用我军镇定平稳的军心来对付军心躁动的敌人。这就是掌握并运用军心的方法。

心,泛指人的思想、意志、品德、情感、决心等。孙子认为:“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将”是战争的指挥者,动摇了“将”的决心,让其做出错误的决定,战争的胜负便可想而知了。

如何才能动摇将的决心呢?孙子认为:“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意思是以自己的严整来对付敌人的混乱,以自己的镇定来对付敌人的躁动。其实质就是要求沉着冷静,从容应对。总之,动摇敌将的决心是为了彻底消灭敌人或是征服敌人。李广巧退匈奴兵就是用兵时攻心的典型事例。

李广是西汉著名的军事家,陇西成纪人,镇守北部边郡,使匈奴不敢进犯,有“飞将军”的美誉。但其时运不济,一生未得封侯,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历史典故。

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匈奴骑兵大举入侵雁门和上党郡。此时李广正镇守上党郡,首当其冲,战斗最为激烈。虽然匈奴军队占有数量上的优势,但在战斗中并没有占到太多的便宜,双方都损失惨重。

汉景帝为了监视李广的行动,以协助训练士卒为名,安排了一名宦官在其营中。一天,这名宦官带着二十几名骑兵去巡逻,碰到三个匈奴人,就仗着人多势众,一拥而上,想捞几个匈奴人的首级向李广领功。没想到这三个匈奴人箭术高超,不一会儿,汉军二十几个骑兵已经伤亡过半。

宦官偷鸡不成蚀把米,灰溜溜地回来,向李广禀报了情况。李广当即一喜:“这三人一定是匈奴的射雕高手,一定要去会会他们。”当即带上一百名骑兵,骑着快马去追赶。这三个匈奴人没有骑马,只是步行,所以李广追了几十里,追上了他们。李广射杀了其中的两人,活捉了一人。经过盘问,这人果然是匈奴的射雕高手。李广把匈奴俘虏绑在一匹马上,正准备返回营地。但是,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远方突然尘土飞扬,一支庞大的匈奴骑兵出现了!匈奴骑兵有数千人,而李广的骑兵只有一百人!此时汉军在远离军营数十里外,外无援兵,实力悬殊。所有的汉军骑兵都傻眼了,脸色发青。

李广脑子在高速地运转着。跟其他士兵一样,他首先想到的是撤退!但他马上便否决了。他与士兵们刚刚追击几十里,人马俱疲,一旦逃命,匈奴骑兵从后面追杀,再万箭齐发,最后一个也活不下来。撤退不行,进攻打退匈奴更不可能。如今之计,只能走一步险棋,因为险,才可能有一丝侥幸的生机!

于是,李广命令:向匈奴骑兵群的方向进发。他的命令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

李广解释说:“现在唯一的生路,就是对匈奴骑兵实施战术欺骗,敌众我寡,我越是从容镇定、若无其事,匈奴人就越会觉得我们在附近埋伏了大量的奇兵,就越不敢贸然对我发起攻击,这是脱险的唯一方法。”

匈奴骑兵远远看着只有百来骑的汉军,不仅不逃跑,反而像是要冲锋似的杀过来,到了相距约二里时,汉军的骑兵停止了前进。

匈奴人看得懵懵的,汉军这是干啥?自杀式进攻吗?或者其中有诈?匈奴人还没看明白时,更离奇的事情发生了。汉军的骑兵在二里外的地方停下来后,干脆就跳下马,还解下马鞍,有的人索性就倒在地上睡觉了,这更让匈奴骑兵摸不着头脑。李广让每个士兵都尽量放松,松松散散,阵形不整,士兵们心里虽然都是七上八下的,但还是都极力装成从容不迫的样子。

匈奴骑兵首领一声不吭地观察着汉军的一举一动,心中也是觉得很纳闷。唯一的解释只能是:汉军在附近伏下重兵,这百来人只是为了诱使我们投入其设下的罗网中,我可不能掉到这个陷阱中。于是,匈奴骑兵首领也命令部队不再向前,两军就隔着二里的距离相互对峙。

一名匈奴小头目不耐烦了,便策马向前。躺在地上的李广见到有匈奴兵异动,马上怒目一睁,跃身上马,向匈奴军方向疾驰。李广搭箭上弓,瞄准那个匈奴小头目就是一箭,匈奴小头目中箭落马,倒毙在地。然后,李广策动缰绳,掉转马头,又跑回了队伍中,卸下马鞍,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又卧倒在地,假装睡觉。

李广这次闪电般的反击,令凶悍的匈奴人也看呆了。李广令人难以置信的勇猛与从容,更加让匈奴人相信,汉军只是在等待匈奴人上钩。到了夜晚,匈奴人担心遭遇到汉军的伏击,就悄悄地撤离了战场。李广和他的一百名骑兵化险为夷。

这就是李广所创造的奇迹。匈奴人给这个浑身是胆的汉人起了一个绰号“飞将军”。

《孙子兵法》的《九地篇》也说过类似的话,“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就是说,主持军事行动,要做到思维沉着冷静而幽深莫测,治理军队严明而有条不紊。静,就是沉着镇定;幽,就是深谋远虑;正,就是公正无私;治,就是条理井然。在军队中一个将帅应如此,政治生活中也应如此,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应该保持这样的性格、情操和境界。东晋的宰相谢安是个非常有胸怀和见识的人,他主张不必事必躬亲,他志向远大而性情疏阔,在轻松愉快中就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宋初赵普为宋太祖的宰相,他笼络人心、团结官吏,尤其是对待官吏的过错,他特别注意慎重对待,以宽容的态度来顺其自然。每当收到士大夫之间相互告发和揭短的文书,不看一眼就扔进提前准备好的两个大瓮中,装满了就烧掉,这就防止了官吏之间勾心斗角而危害国家,保证了大宋江山的稳固。这样做好像是不负责任,但实际上对维护当时的安定团结起了积极的作用。

宋代的李沆也是一位大智若愚的贤相,每当各种建议呈报上来时,他都不批准,而主张不变祖宗之法,并对人讲:以这种方式报效国家,也就足够了。他们虽身处显位,掌握着生杀予夺大权,但为了国家从不哗众取宠,从不宣扬自己的名声,真不愧是贤明的宰相。当然,更不能说他们是无所作为的宰相。

为了当个“无为”之官,需要提高个人修养,满足下属正当请求,这些都是为官者在放任无为之前,须先预作策划的,否则无为不但不能成为“无不为”,反而变成天下祸乱的根源。这并不是说,为官者对一切都不管而无所事事,事实上,聪明的官吏要随时留心下属的动向。但是若因此而牢骚满腹、怨天尤人,这样的官吏并不称职。因为,无论工作多么辛苦,都是自己应负的一种责任。所以表面上不显出痛苦的样子,而要以悠闲自在的精神状态面对下属。要做到无为必须有两个先决条件,一个是制度的运行和个人修养有很高水平,二是百姓的衣食住行都必须得到充足供应,唯有国家制度能自然运行,同时个人修养又有很高的水准,放任才不会变成放纵。

静与哗是一对矛盾,我们在这里可以把它看作是处世中两种相反的态度。以自己的安静镇定来应付对手的喧哗或浮躁,就是处变不惊。“以静待哗”不仅是一种策略,更是定力的一种体现,要想拥有这一功夫,需要沉下心来好好修炼才行。曾国藩的成功之道中,“静心”是很重要的一点。

曾氏早期修身时,他的老师唐鉴告诉他,最是静字功夫要紧,程颐、王阳明都强调静字功夫,所以能不动心,若是不静,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曾国藩牢记这句话,在静字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一个人的心处于绝对安静态势时,便可以从容思考各种疑难,从容应对多方杂务,曾氏在同治三年攻打南京的时候,静的功夫帮他渡过难关。

我们如果遇到很棘手很困难的事情不妨试试:脑子不能有太多的杂念,而且要有意识地去排除各种诱惑、干扰,心思尽可能单纯专一,时常保持一种宁静如水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