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孙子原来这样说
10789200000023

第23章 避实击虚,攻其不备

“原典”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古句新解”

用兵作战的规律就像流动的水一样,水的流动总是避开高处向低处流,而作战的规律总是避开敌人坚实的地方而攻击其虚弱之处。

孙子认为,用兵的规律好像水的流动,水的流动,是避开高处而流向低处;战争的规律,是要避开敌人坚实的地方而攻击敌人的弱点。这就是《孙子兵法》所提出的“避实而击虚”论。何谓虚实?孙子说:“兵之所加,如以石段投卵者,虚实是也。”碫(石块)是坚硬之物,喻为军事上的“实”;卵是脆弱的,比作军事上的“虚”。军队进攻敌人当避实击虚,以破击卵。孙子认为,军事力量的虚实,不仅仅是兵力的多寡,还有士气的高低、战斗力的强弱、管理上的治乱、将帅谋略的得失、作战准备的情况、地形条件是否有利等等因素。

中国古代兵书《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开篇就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孙武十三篇,无出虚实。”虚虚实实,变化无穷,其中又会产生千千万万的计谋,最关键的就是要选准对手的虚弱之处,同时抓住时机乘虚而入。或者说,对于非常强大的敌人或障碍,不能一味地直线前进,盲目蛮干。反过来变换一下思路,不去向强敌直接挑战,不去触动和攻击障碍本身,而是采取避实击虚、避重就轻的迂回方式,这样可使对方不攻自破或不堪一击。所以说,对于存在的问题,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具体的分析研究,理智地避其锋芒,绕道而行,不争一时之气。取得最终的胜利才是根本。

《管子·分制》中也说:“凡用兵者,攻坚则韧,乘瑕则神,攻坚则瑕者坚,乘瑕则坚者瑕。”意思是,用兵打仗,攻击对手的实处,难以击败对手。攻击对手的虚处,就能轻而易举地取胜。因为攻击对手的实处,即使对手总体实力弱,也可能转化为强者。攻击对手的虚处,即使其总体实力强,也会转化为弱者。

事实上,无论是战场上的争伐还是社会其他领域的竞争,无论古代还是现代,抓住时机,避实击虚都是一条克敌制胜的好方法。靖难之役是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至四年(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战胜建文帝、夺取帝位的战争。

1398年,朱元璋病逝,太孙朱允炆即帝位,年号建文,史称建文帝。朱允炆登上帝位后,面对藩王力量雄厚、危及朝廷的局面,决定实行削藩政策以加强中央集权。他采纳了大臣齐泰、黄子澄的建议,决定先削几个力量较弱的藩王,然后再向力量最大的燕王朱棣开刀。

朝廷此举使得皇族内部矛盾迅速激化。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在北平(今北京)援引“祖训”,以讨伐“奸恶”为名起兵,自称“靖难之师”。“靖难”即平定祸难的意思。

朱棣刚起兵的时候,实力与朝廷相比在各方面都不占优势。朝廷虽然实力占优,但是经过朱元璋时期对功臣的大肆杀戮,朝廷无将可用。建文帝只好起用年近古稀的幸存老将耿炳文,命他为大将军,率军13万伐燕。

八月,燕王在中秋夜趁朝廷军不备,大败其主力部队。建文帝听到耿炳文军败,又任命李景隆为大将军,代替耿炳文对燕军作战。而李景隆根本不知道如何作战,在几个月的时间内一败再败,建文帝愤而撤免了他的大将军职务。

万般无奈,建文帝采纳黄子澄之谋,遣使议和以求缓攻,同时任命盛庸为平燕将军。

十二月,燕军进至山东临清、馆陶、大名、汶上、济宁一带。盛庸则率军于东昌(今山东聊城)严阵以待。

在山东一战,燕军因屡屡战胜而一时轻敌,结果被盛庸军打败,朱棣自己也被包围,借援军接应才得以突围。东昌战役是双方交战以来,朝廷军取得的第一次大胜利。

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二月,朱棣再次率军出击,战争已经进行了两年的时间,南北交战主要在河北、山东两地。其中,燕军虽屡战屡胜,但朝廷军兵多势盛,攻不胜攻,燕军所攻克的城邑旋得旋失,不能巩固。

正在朱棣为此而苦恼的时候,南京宫廷里不满建文帝的太监送来了南京城空虚宜直取的情报。朱棣手下谋士也劝朱棣勿攻城邑,越过山东,以迅速行动直趋金陵,乘着金陵城势弱无备,必可成功。朱棣当机立断,决定越过山东,直捣金陵。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正月,燕军进入山东,绕过守卫严密的济南,向南直进。直到燕军过了徐州,山东的朝廷军队才南下追截。

四月,燕军进抵宿州,与跟踪袭击的朝廷军大战于齐眉山(今安徽灵璧县境),结果燕军大败。而在这次决战的关键时刻,建文帝却受一些臣僚建议的影响,把徐辉祖所率领的军队调回南京,削弱了前线的军事力量,同时朝廷军队的粮运又被燕军阻截。燕军抓住有利时机,大败南军于灵璧。

自此,燕军士气大振,朱棣乘势率军突破淮河防线,准备强渡长江。六月三日,燕军自瓜洲渡江,镇江守将降燕,朱棣率军直趋金陵。十三日进抵金陵金川门,守卫金川门的李景隆和谷王为朱棣开门迎降。燕王进入京城,文武百官纷纷跪迎道旁,在群臣的拥戴下即皇帝位,是为明成祖,年号永乐。

“靖难之役”历时四年,前期作战南军虽连连败绩,但燕军却未克山东,始终未能打开局面。战局如果继续拖延下去,势必对朱棣不利。因此,当朱棣得知金陵城空虚宜直取的情报后,越过有重兵把守的山东,直取金陵,得以一举攻破金陵,夺取政权,登上帝位。

战争如此,国家的经济政策等亦是如此。

春秋时期,齐桓公在位时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困难。于是打算增加税收,这就等于把国家的经济负担转嫁到了老百姓头上。相国管仲竭力反对制定这样的政策。齐桓公又提出征收房屋税、牲畜税、人头税等方法,都被管仲否决了。管仲认为,光靠征税来解决财政困难是难以成功的,因为征收每种税都会带来副作用。接下来,管仲提出了“官山海”的方法。所谓官山海,就是管山海。当时山主要产铁,海主要产盐,盐铁的生产有一定的场地和数量,而且是生活必需品。管山海就是管盐铁的专卖。管仲认为,只要实行盐铁专卖,就可解决财政困难。西周时期,盐铁均为私营,国家只征收山海税和关市税,盐铁的盈利大部分为私商所得。管仲提出将这两项商品的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专卖,就是将私商的利益转移到国库之中。这样做,不同于向百姓征收其他的税收,牵涉面不广而获益巨大。管仲虽将盐铁的经营权收归国有,但国家只是控制流通环节,即负责购与销,生产还是由私商负责,也让他们获得一部分利益。这样一来,生产盐铁的私商也不便反对这一政策,而国家的财政收入却大大增加了。

怎样制定经济政策,关系到国计民生及天下兴亡。管仲的“击软避硬”是选择与百姓没有直接联系的盐铁上下功夫。这样,不会直接牵扯到百姓的生活,自然就不会遭到百姓的反对。从管仲理财富国的方式可见,“击软避硬”之法体现了他善于生财、聚财、理财,而且做到了心平气和、不露声色。既不增加百姓的负担,也不损害国家的利益。既将盐铁的经营权收归了国有,又保护了私商的利益,让他们有生产的积极性。

竞争的规律是避开对手强盛之处,而去攻击其虚弱的地方,集中资源攻击竞争对手的弱点,做到用自己之实攻击他人之虚,将竞争对手原来有利的地位转变为对自己有利的地位,保持自己在未来发展中具有绝对竞争实力。同时,在竞争中,要知己之所长所短,也要知彼之所长所短,只有把竞争双方的虚实之处看清楚,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以己之长击他人之短,或根据不同环境情况另辟路径,这其实也是人生竞争的虚实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