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好好工作 不折腾
10789100000006

第6章 没有效率的工作是“穷折腾”

市场经济环境下,没有人敢忽视效率的重要性,区别一个人工作好坏的重要标准不是看他多么努力,而是要看他是否在高效地完成自己的工作。有的人每天都很忙碌,但是却没有效率,那他就是穷折腾工作;而有的人虽然不太繁忙,但是工作效率却是惊人的。要想在职场中获得成功,那么就先放弃折腾,让自己的成为一个高效人士。

百分之八十的人每天在

做着无关紧要的事情

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做无关紧要的事情上面,工作效率必然会降低,这也是很多职业人容易犯的错误,只有把时间和精力用在点子上,创造高效才能避免穷折腾。

工作效率高低不仅体现了企业的管理水平,还能看出企业的员工素质。在职场中,总有为数不少的一部分员工在工作中属于低效率,被称之为“只出工不出力”,许多的时间浪费在做无关紧要的事情上面。这些人每天都很忙,却老是忙而无功;感觉付出很多,得到的却只是老板的责骂;没有一刻空闲,到总结时却说不出所完成的成果。一边是已身心俱疲,一边又是工作中无所收获和成就。可能不是工作不努力,而是因为被太多无关紧要的事情耽误了,所以导致忙来忙去穷折腾的结局。

1897年,意大利经济学家帕列托在对19世纪英国社会各阶层的财富和收益统计分析时发现:80%的社会财富集中在20%的人手里,而80%的人只拥有社会财富的20%,这就是“二八法则”。“二八法则”反映了一种不平衡性,但它却在社会、经济及生活中无处不在。例如政治上极其重要的少数几个国家主宰了无关紧要的多数国家的命运;经济上极其重要的少数人的财富超过了无关紧要的多数人的财富;文学上极其重要的少数文学作品淘汰了无关紧要的多数文学作品。“二八法则”还指出了在原因和结果、投入和产出、努力和报酬之间存在这样一种典型的不平衡现象:80%的成绩,归功于20%的努力。一个人每天都在忙于工作,但是他的80%的成绩出在20%的努力上,那么剩下的努力用在了什么上面?毫无疑问,就是一些与工作无关紧要的事情上面,这样就使得时间大量被浪费了,工作效率也得不到提高。一个人每天要面对大量的工作,但是真正能影响他的工作效率的往往是几个十分重要的工作。

在今天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如果想要走在别人的前面,我们就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办事效率。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想提高办事效率的人很多,但是真正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最重要的工作上的人却是少数,80%是平庸的大多数。判断一个人效率的高低并不是看他有多忙,而是看他有没有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做重要和正确的事情上面,有没有用在点子上。这就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被称为“人类潜能的导师”的史蒂芬·柯维博士曾经这样说过:“人类的重要任务就是将主要事务放到主要的位置上。”如果一个人在工作中不能分清主次,不知道把时间用在做最重要的几件事上面,提高工作效率只是空想。

汉密尔顿太太曾被推选为社区计划委员会的主席,可是才工作了一个月就受不了了,因为她每天都忙得昏天黑地。汉密尔顿太太深感精力不济,无法胜任委员会主席一职,便打电话给一个好友,问她是否愿意在委员会工作,对方却婉言拒绝了。汉密尔顿太太放下电话,沮丧地说:“我那时也能拒绝就好了。”儿子汉克斯意味深长地说:“是的,只要你敢于拒绝别人的那一堆鸡毛蒜皮的小事,你根本就不可能那么累。”后来汉密尔顿太太再不理会别人的那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了,果然轻松了很多,而且还把小区的工作搞得有声有色。

就像汉密尔顿太太一样,其实我们在工作中有时根本没必要忙,我们之所以太忙实际上是我们被太多无关紧要的事情牵绊住了,这样一来不仅无益于提高工作效率,反而让自己身心疲惫,不堪重负。对于任何员工来说,假如你不能把精力放在最重要的任务上,被无关紧要的事情分散了注意力的话,便非常不利于任务的完成。要想切实地提高工作效率,你必须专注于重要的事务。

乔治·西默农是法国一位著名的作家,他工作的时候十分注意精神的集中。在写书过程中,为了能够静心写作,乔治都要将自己与外界完全隔绝,他不接任何人的电话,拒绝会见任何来客,既不看报纸,也不看任何杂志和来信,他的全部身心都投入到自己的写作之中。在这种专注的境界里,乔治曾以11天的惊人速度,写出了法国历史上最畅销的小说之一。

想要消除无关紧要的事情,提高工作效率,除了集中精力做那些重要的事务之外,第二个方法就是每天下班之前不妨总结一下今天的工作,然后把明天的工作按照轻重缓急列在一个便条纸上,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在那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上纠缠不休。著名的企业家卡内基就是这样,每天睡觉之前都要把第二天要做的事情按照顺序写在本子上,这样既能保证自己对公司的业务烂熟于心,又能保证公司的生产效率。

与我们每天面对的多如牛毛的事务相比,我们的精力和时间显得如此的宝贵和有限。要想把每一件事都做好几乎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应该学会拒绝,这绝不是所谓的畏难情绪,也不是什么消极的做法。这恰恰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在现实工作中的灵活运用,是保证任务高效完成的必要方法。我们提高效率的一项重要的原则就是,利用最有效的时间,集中精力,完成最重要的事情。“苛求完美”有时候可能成为我们提高工作效率的大敌,而学会取舍和善于分配时间将大大增强我们的实用功力。

如果一个人在不重要和无意义的事情上面浪费大量精力,重要的事情必然就会受到拖延,即使自己忙得团团转,筋疲力尽,也是没有多大工作成效的。因此,在工作中,应该珍惜时间的价值,用正确的行动做正确的事情,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避免空忙低效的“穷折腾”。

重视时间的价值,

浪费时间就是浪费生命

“如果说金钱是商品的价值尺度,那么时间就是效率的价值尺度。因此一个办事缺乏效率者,必将为此付出高昂代价。”浪费时间,不注重时间的价值,就是浪费生命的穷折腾。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时间对于每个人的意义都很重大,无论是企业的管理者还是普通员工,讲究效率,注重效果,就必须处处珍惜时间。

时间就是效率。在西方,人们不仅自觉地遵守时间,而且强调高效率。

美国某工程公司的高级工程师的安东尼·陈刚进公司时,为了表现自己勤奋苦干的敬业精神,在下班后他总是主动晚回家。但是,不久他就被上司叫去谈话:“如果你下班还不回家,说明你在工作时间内不能及时完成你应该完成的工作,我们会考虑你是否适合高级工程师的位置。如果你仅仅是为了表现,我认为没有必要。因为加班并不是高效率的表现,我们是工程咨询公司,以花费的时间向客户收费,我们也要提供给客户高质量、高效率的服务。我希望你在上班时间高效率地工作,下班后多休息,以便上班时能够更高效地工作。”

浪费时间就等于浪费生命,这道理谁都懂得。但是很多人在工作中还是在大量地浪费着时间,我们每天至少有1/3的时间做着无效工作,就这样,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浪费了自己的时间和生命!那些轻视时间价值的人,大脑中就没有“效率”的概念。而懂得充分利用时间并遵守时间的人,会被认为可靠和值得信任。杰克是一家投资公司的老板,在谈到自己的一个下属时,他这样评价:“他简直就像一辆可靠的宝马车,交给他的工作,我只管放心等待结果。他准时完成而且极其可靠,他的效率让我非常敬佩。”因此,那些珍惜时间,重视时间的价值,能够高效工作的人往往能得到老板的欣赏和器重,因为高效的工作就是在为公司创造更多的财富。时间可以轻而易举地被浪费掉,也可以被有效地利用。很多人也许觉得睡觉前看书没有必要,不过有人却做过统计,以一般的阅读速度而言,1分钟可读300字,30分钟可读9000字,1个月下来便可读近30万字,按照平均每本书10万字来计算,一年可以读36本书。这个数目是可观的,远远超过了世界上人均年阅读量。然而,这却并不难实现。许多伟人之所以能流芳百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十分珍惜时间。他们在一生有限的时间里,不但充分利用上天赐予他们的每一分、每一秒,还善于把隐藏的时间找出来,一刻不停地工作、积累、进步。

爱因斯坦在组织享有盛名的奥林比亚科学院时,每晚例会,他总是愿意和与会者手捧茶杯,开怀畅饮,边饮茶,边谈话。爱因斯坦就是利用这种闲暇时间,来与大家交流思想,把这些看似平常的时间利用起来。他后来的某些思想和很多科学创见,在很大程度上都源于这种饮茶之余的种种交流。如今,茶杯和茶壶早已成为英国剑桥大学的一项“独特设备”,以纪念爱因斯坦利用闲暇时间的创举。

在职场中,每个人都应该重视时间的价值,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穷折腾。

有些不懂得时间的价值和遵守时间,无论是上班还是休闲约会,不能及时赴约时,至少应该先通知对方,明知故犯地不守时是对别人的不尊重,尤其长期不守时,不仅是浪费自己的时间,也是浪费对方的时间。鲁迅说过:“无端地浪费别人的时间无异于谋财害命。”在中国进入世界商业竞争时,你就会理解到:“时间就是金钱,守时就是信誉。”

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每个人都想提高效率,使自己更富竞争力,以便在优胜劣汰的环境中生存下来。但是很多人却觉得力不从心,因为用于提高自身的时间太少了,并且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时间显得更为紧张,那么我们就必须充分地利用闲暇的时间。

安娜受聘于一家顾问公司,她每年负责处理100多宗案件。因为工作繁忙,她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飞机上度过的。她认为和客户保持良好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她经常利用飞机上的“闲暇时间”给客户们写邮件。一次,旁边的旅客对她说:“在近3个小时里,我注意到你一直在写邮件,你一定会得到老板重用的。”安娜则笑着说:“我早已是公司的副总了!”

只有重视时间的价值,充分利用每分钟的时间,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时间抓起来就像金子,抓不住就像流水。时间给丢失者留下的是遗憾,给抓紧时间做事的人献上的是众多的成功机遇和财富。其实仔细想想,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时间都是被白白地浪费掉了。经常上班迟到,把时间浪费在了路上,在办公室工作的时候,因为外人来访、接打电话打乱了你原有的工作计划,甚至因为办公桌不整洁,在堆积如山的文件中寻找资料也会浪费宝贵的时间。所以,如果想在职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你就必须珍惜时间,用时间去提高效率,创造财富,否则你只会浪费自己的生命,一生都在穷折腾。

简单铸就效率,越简单越有效效率提不上去,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把工作搞得过于复杂,最后让自己身心疲惫。其实保持简单才是最有效的工作方法,简单也是一种力量,把工作变得越来越复杂只能是无效果的折腾。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本来是一件并不太复杂的工作,但是越做越复杂,自己最后被越来越多的事情所包围,无法自拔。这种局面不可避免地带来个体有限的时间、精力和资源的浪费,导致事倍功半,折腾了很大一番功夫,但是效率却迟迟不见提高。在当今竞争激烈的时代里,每个企业、组织都在讲求高效,那些没有效率的人必然会在职场中遭遇淘汰。

有一个寓言故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位教授准备客厅里挂一幅画,于是请邻居来帮忙。画已经在墙上扶好,教授正准备钉钉子,邻居突然说:“这样不好,最好钉两个木块,把画挂在上面。”教授遵循他的意见,让他帮着去找木块。木块很快找来了,正要钉,邻居又说:“等一等,木块有点大,最好能锯掉点。”于是便四处去找锯子。找来锯子,还没有锯两下,“不行,这锯子实在太钝了,得磨一磨。”他家有一把锉刀,锉刀拿来了,他又发现锉刀没有把柄。为了给锉刀安把柄,他又去树丛中寻找小树。要砍下小树,他又发现教授的那把生满老锈的斧头实在是不能用,他又找来磨刀石。可为了固定住磨刀石,必须得制作几根固定磨刀石的木条。为此他又到郊外去找一位木匠,说木匠家有一个现成的。然而,这一走,就再也没见他回来。那幅画最后还是教授一边一个钉子钉在了墙上。下午教授再见到邻居的时候是在街上,他正在帮木匠从五金商店里往外抬一台笨重的电锯。

这个寓言虽然好笑,但是蕴含的道理却是深刻的,本来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是到邻居那里一下子变得无比复杂。很多人工作效率不高,抱怨自己的工作压力太大,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自己把问题复杂化地处理了,本来能够简单解决的,但是越做越复杂,直到自己也难以承受才善罢甘休。

现代人的思想越来越复杂,总认为复杂的才是精密的、正确的,太简单就会出错,就会变得很幼稚。于是做什么都没有想过是否有更简单的方法,不但使自己轻松自如,而且工作效率也不下降。公元14世纪,英国奥卡姆的威廉对当时无休无止的关于“共相”、“本质”之类的争吵感到厌倦,于是著书立说,宣传“唯名论”,只承认确实存在的东西,认为那些空洞无物的普遍性要领都是无用的累赘,应当被无情地“剃除”。在他主张的“唯名论”中,威廉说到:“切勿浪费较多东西去做用较少的东西同样可以做好的事情。”这就是著名的奥卡姆定律。在14世纪的欧洲,几百年间争论不休的经院哲学和基督教神学,使科学、哲学从神学中分离出来,引发了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而其深刻意义,也在时间的沉淀中变得更加广泛和丰富。

奥卡姆定律的实质就是保持事情的简单性,抓住根本,解决实质,我们在做很多事情的时候往往喜欢人为地复杂化,结果越做越糟。只有化繁为简,才能更快更有效率地把事情处理好。复杂的东西未必是有益的,相反更容易使人迷失方向,给我们制造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和烦恼,一旦简单化后就会利于人们理解和操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家对效率越来越重视,但是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极其有限的,这就要求我们用一种简化的思维来对待手中的工作,只有简化才能使人效率倍增,节省人们的时间和精力。

爱迪生在发明白炽电灯时,想要知道灯泡的容量,但由于手头工作太多,便让他的助手帮助他量一下一个没有上灯口的玻璃灯泡的容量。可是过了很长时间,当爱迪生已经把自己手上的工作都做完的时候,助手还没有把灯泡容量的数据送过来。爱迪生只好去实验室找自己的助手。

进门时,爱迪生看见助手正在桌子旁边忙碌地演算着,桌上堆满了很多演算用的稿纸。爱迪生便问他在干什么。助手回答:“我刚才用软尺测量了灯泡的周长、斜度,现在正用复杂的公式计算呢。”爱迪生笑了笑,然后对助手说:“你可以用简单的方法。”说着,他便向灯泡里注满了水,然后交给助手说:“你把灯泡里面的水倒在量杯里,这样就可以知道灯泡的容量了。”

化繁为简,是工作中的最高境界。著名管理大师杰克·韦尔奇认为,越是简单的管理,越能实现高效率,越能体现创造和智慧。大凡那些高效的管理者和职工,都是能够“剃除”繁杂的不必要的事情,同时审时度势,统筹协调的“指挥家”,所以,他们的事业才会蒸蒸日上,兴旺发达。有人说过,在工作中其实有两种人,一种是喜欢把简单事情复杂化的人,一种是把复杂事情简单化的人。那些把复杂事情简单化的人,一般拿到工作任务,就会很清楚理出它的头绪,接着找到工作目的,然后分解工作任务,最后个个击破解决问题。很痛快,也很爽快,效率也很高。当然可能会在某个环节出现一点考虑不周的,但是无关大局,仍然可以说做得比较好。而那些把简单事情复杂化的人,拿到工作任务会先左思右想,考虑这,考虑那,程序变得杂乱无章,往往这会导致领导急这个就干这个,一会领导急那个,就干那个。最后情况,领导可能满意,个人得到赞赏有加,却降低了团队工作效率和工作能力。

其实,追求“简单”并不简单,这需要真心去修炼“删繁就简”的方法和技巧。当你掌握了这个工作的秘诀之后,面对工作就不再感到力不从心。用简单去铸造高效,越简单就越有效果,它会让你在工作中得心应手,受益匪浅。

拒绝拖拉,立即行动富兰克林说:“把握今日等于拥有两倍的明日。”要想提高工作效率,就一定要改掉拖拉的毛病,今日事今日毕,否则不仅无法提高工作效率,甚至永远也不能成功。

在职场中,你是否是一个工作拖拉的人呢?纵然是别人已经等得不耐烦了,但是自己还是慢慢吞吞,拖拖拉拉,总是想把今天的事情留到明天再做。其实你很可能已经患有“慢性拖拉症”。

根据最新研究,约20%的美国成年人是慢性拖拉症患者。拖拉症最常发生的地方是学校,尤其在大学,由于交作业的时间跨度很长,不少学生总喜欢熬到要交作业的前夕才动笔,不仅无法保证作业的质量,而且学习效率也大大下降了。心理学家认为,这是“慢性拖拉症”的一种典型表现。

慢性拖拉症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激进型”拖拉症患者,其特征是有自信能在压力下工作,喜欢把事情拖到最后一刻以寻求刺激。科幻小说《银河系漫游指南》的作者道格拉斯·亚当斯是典型的拖拉工作者。他可以假装偏头疼卧床一整天不起,等到好不容易坐到打字机前时,注意力往往又会被一只飞动的苍蝇吸引过去。亚当斯说:我喜欢把工作拖到截稿的最后一天,因为我觉得打字机飞速运转的声音非常悦耳。另一种是“逃避型”拖拉症患者,这类人通常对自己缺乏自信,对工作不是胸有成竹,因为害怕做不好事情而迟迟不肯动手,或害怕成功后得到别人的关注。

加拿大研究人员在1978年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有22%的北美洲人承认自己偶尔会将手头的工作搁置下来,有1%的人表示自己经常这样做。而到2000年再次进行这项调查时,这两个数字分别上升到60%和20%。

由此可见,拖拉是一种习惯,一种坏习惯,甚至是一种心理疾病。几乎所有工作效率低的原因都可以归结到工作拖拉上面。但是很少人能够为克服这种毛病实际地做一些努力。这个毛病不只会影响你的个人生活,同样会影响到你的事业,因为一旦有机会,这个毛病也会在你的工作中表现出来。错过机遇,加班加点,压力、折磨、抱怨、内疚就是最终一连串的后果。也许你不是故意拖延,但是就好像丢钱一样,你丢了就是丢了,结果已经成这样,也没有人会关注你的动机是怎样的。职场不是学校,每个人都要完成一定的工作才能获得薪水和奖赏,如果你在工作中喜欢拖拉,那么你就有可能受到惩罚,甚至是丢掉自己的饭碗。

有专家发现,很多有拖拉习惯的人,在工作中经常随便表示决心,当他们准备拖延的时候,他们就会向领导保证,“我明天一定会……”他们或许还在心中告诫自己明天一定不要拖延了,他们这些人通常拥有很好的初衷,愿意下决心立即作出改变,但是到最后他们往往不能兑现自己许下的诺言。这些人大都缺乏自制力,喜欢贪图一时的轻松愉快而忽略了长期的痛苦和代价。

不喜欢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人更倾向于拖拉,因为他们受到厌倦或者反感情绪的影响。其他造成拖拉的因素还包括:太多杂务分心、缺乏自信心、动力不足或者自律能力以及执行能力不足。当然,随着人的成长,自律能力的增强,很多人在拖拉问题上会有很大的改善。

还有一些人因为坚持完美主义而导致拖拉,把事情做到最好是他们的天性,因为太过于追求完美,他们就会有很多担心和忧虑,要等到万事俱备才会着手去做,这就会最终导致拖拉。世界上哪有完美的事物和人,在工作中虽然应该精益求精,但是也不应该过于执着而影响工作的效率。

一个人一旦养成了做事拖拉的习惯,那么受到伤害最大的就是他本人。当你的决心和目标全部失败时,就会有成堆的问题在等待着你,虽然临时抱佛脚会产生一定的工作效率,但是问题多了,也必须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那时候你就会感觉到巨大的压力,情绪焦虑,造成很大的挫败感。要知道,在职场上没有工作效率,没有工作业绩,你随时都会出局。

要想改掉工作拖拉的坏毛病,避免穷折腾,做一个高效的人,不妨从一下几个方面做起:

(1)把大块的任务分割成小块工作就好像剥洋葱一样,当你把它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小块,各个击破,那么工作就不会那么难以完成了。

(2)正确对待不合心意的工作。不合心意的工作并不可怕,不妨找一段时间专做不合心意的事务,这是一种磨炼意志的好方法。

(3)立即执行。当工作任务来临后,要勒令自己,决不拖延,有事情就应该立即去做。

(4)利用兴致。你无意写报告,却可能有兴趣翻阅有关资料;不想修电器却可能愿意先收集所需元件,在该办的事情中先拣有兴趣的办,让你的良好精神状态为你服务。

(5)权衡利弊。对目标有意识地加以分析,看看尽快完成会有什么好处,而拖拉会造成哪些后果,这对下定决心立即着手很有督促作用。

(6)向别人保证。请别人来督促你,会使你产生一种有益的焦虑感和时间紧迫感,这会有效地克服拖拉。

(7)每天结算工作量。每天严格执行自己定下的标准,然后检查自己是否按照预期完成了。

(8)要有突破的勇气。勇气是克服懦弱,付诸实施的能力。潜力之所以没发挥出来,是因为自己限制了自己,缺乏突破的勇气。突破了限制,就能充分发挥潜力。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工作拖拉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自己的工作最终还是要靠自己去完成的,一时的懒惰和享乐只会让自己更加痛苦和焦虑。因此,不论面对任何工作,都应该立即行动,不要拖延,只有这样才会提高效率,并且你会发现工作中实际上并不存在很大的压力。

集中精神,做一个专注高效的人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同时做多件事情,只能哪件事情也做不好。提高效率就应该有专注精神,集中注意力,努力朝目标前进。

我们每天都在工作,但是有很多时间却都白白浪费了,上班就好像上课一样,很容易走神,接一两个私人电话,喝一杯咖啡,在网络上和别人瞎聊一番……调查显示,西班牙上班族每周平均花在查看电子邮件上的时间高达14小时!此外,数据还显示,很多色情网站和购物网站的访问量中有70%都来自上班时间。照这样看来,我们面临一个新的现象,即“大脑旷工”,也就是说虽然身在办公室,但心思却飞到了别的地方,于是工作效率很低也在情理之中了。

我们很多时候都不能集中注意力,但往往只有当注意力分散导致不能有效率地完成工作甚至发生错误的时候,我们才会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容易让人分心的环境,胡思乱想和情绪因素都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你的思路就像一只跳来跳去的猴子,训练自己集中注意力就是要驯服这只大猴子。知道为什么会注意力不集中,就容易对症下药了。

导致我们注意力分散的原因主要分为外界的干扰和自身原因。外界的干扰包括噪音、不舒服的桌子和椅子、网络的诱惑等等,当我们面对这些干扰的时候,不妨让自己身处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中去工作,或者到自己喜欢的固定的环境中,使自己的精神能够更加集中,如果实在无法改变,那么我们只有改变自己的心态。在面对干扰和诱惑的时候,告诫自己随它去吧,要静下心来,专心致志地工作。自身的原因包括身体的不适、精神焦虑、消极的想法、自制力差等等,每次发现自己走神的时候,对自己说:“回到这来。”然后慢慢的把注意力转移回你正在做的事情上。如果又走神了,就再说“回到这来”,然后把注意力拉回来。只要自己坚持一段时间,自己的自制力就会有所提升,心态也会更加平和,精神自然会专注在工作上面。同时,保证身体的健康是很重要的,没有好的身体就难以保证好的工作状态。平时应该养成每天吃早餐的好习惯,许多职业人因为早上时间紧张而不吃早餐,其实这对工作和身体是没有丝毫益处的,营养搭配良好的早餐可以让我们更有精神,注意力也会更加集中。

在完成工作与解决问题时,学会集中精神、一次仅做好一件事情是很重要的。不仅如此,学习、工作时我们需要集中精神,在游玩享乐时,我们也一定要集中精神。无论我们在做什么,除了正在做的这件事情之外,别的什么事情都不要去想。那些成功者和工作效率高的人,一旦沉浸在工作的时候,他们就会聚精会神,达到忘我的精神境界,因此他们才能比一般人更容易成功。

著名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居里夫人有着非凡的注意力。她小时候读书非常专心,完全不知道周围发生的一切,即使别的孩子为了跟她开玩笑,故意发出各种使人不堪忍受的喧哗,都不能把她的注意力从书本上移开。有一次,她的几个姊妹恶作剧,用六把椅子在她身后造了一座不稳定的三角架。她由于在认真看书,对于周围的事物竟然没有丝毫察觉。姊妹们躲在门口看居里夫人把身后的椅子碰翻,但是几个小时过去了,居里夫人仍在专心地看书。

大科学家牛顿把怀表当鸡蛋煮;黑格尔一次思考问题,在同一地方站了一天一夜;爱因斯坦看书入了迷,把一张价值一千五百美元的支票当书笺丢掉了……凡此等轶事,都是这些伟大人物注意力高度集中,事业上成功的宝贵经验。

大仲马是法国的大文豪,仅是剧本就创作了100多部,若加上其他作品,著作数量高达1200部之多。而这个数字,几乎是萧伯纳、史蒂芬等名作家的10倍。对于有些作家来说,这根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大仲马一生中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并不是完全依靠天赋。哲学家亚当斯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再大的学问,也不如聚精会神来得有用。”这句话,正是大仲马的最佳写照。他总是聚精会神地专注于写作上,只要一提起笔,他就会忘记吃饭,就连朋友找他,他也不愿放下手中的笔,总是将左手抬起来,打个手势以表示招呼之意,右手却仍然继续写着。

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如果将精力都分散到好几件事情上,难免会顾此失彼。因此,要做一个高效解决问题的人,就应尽可能一次仅做好一件事情,这样才会有所成就。保持持续不断做事的决心,就像一把小铁锤,我们就能敲碎一切横在路途上的巨大石块。

有一个青年苦恼地对昆虫学家法布尔说:“我不知疲劳地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花在我爱好的事业上,结果却收效甚微。”法布尔赞许地说:“看来你是一位献身科学的有志青年。”这位青年说:“是啊!我爱科学,可我也爱文学,同时对音乐和美术我也感兴趣。我把时间全都用上了。”法布尔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放大镜说:“把你的精力集中到一个焦点上试试。”

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本来是很有限的,如果想在工作中做一个高效的人,就必须集中精神,做到专注。在这种情况下,就该像学打靶一样,迅速瞄准目标;像激光一样,把精力聚于一束。当你集中精神,专注地做一件事,你就会发现,自己的工作效率就会逐渐提高。

工作条理化,提高效率不折腾在职场中,工作效率很关键。工作没有条理的人,无论做什么工作都无法提高功效,但是如果工作有条理的人,即使能力平庸,他的事业也会有所成就。

很多人说过,企业员工的办公桌上的摆设通常能反映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以及员工的工作能力和状态。凡是那些有条理、工作效率比较高的员工,他们的办公桌上摆设物比较少。这类员工即使有摆设,也只是摆设一些和工作紧密相关的办公用品和文件档案,而且通常这些摆放非常有条理。那种较为感性的员工桌面,摆设就显得个性化一些了,甚至还有一些个人生活用品、亲人照片等。无论如何办公桌都是办公的地方,没有管理者希望看到自己员工的桌面上是乱七八糟的,这样不但会破坏公司的形象,而且会给公司同事和自己产生强烈的暗示作用,容易使人产生烦躁的心情,导致工作满意感和工作效率下降。

虽然从一个员工的办公桌来判断他的工作效率的高低,这样的观点有点绝对,但是却是很有道理的。一个企业家说,在职场中有两种人:第一种人总是很匆忙,不管你在什么时候碰见他,他都是显得十分忙碌。跟他谈话的时候,假如时间稍微长一些,他就会不时地拿出表一看再看,暗示他的时间很宝贵,并且表现出极度的不耐烦。这样的人效益总是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就是他的工作安排得乱七八糟。除了上班时间,他的很多时间也都是在办公室里度过的,但他的办公桌却像个垃圾场。这样的工作安排,不仅浪费了他很多时间,也直接影响了工作业绩。另一种人恰恰相反,每次碰见他,总是表现得很平静淡定,做事情非常有条理,总是给人一种轻松的感觉。别人跟他交谈的时候,他也总是表现出极大的耐心,让人觉得彬彬有礼。在他的办公室里,各类不同的资料都摆放得有条不紊,他每天都会整理自己的办公桌。在他的公司里,员工们各司其职,各种事情都安排得恰到好处,公司业绩蒸蒸日上。尽管他经营的公司规模很大,但是从表面上别人却从来也看不出他有丝毫的慌乱,每件事情都处理得干净利落。他的工作作风影响到他的整个公司,上下形成了良性的连锁反应。

工作没有条理的人做起事来肯定费时费力,效率难以提高。现代的汽车生产流水线是工业巨子福特发明的,福特创造生产流水线目的就是为了使生产条理化,提高生产效率。由此可以看出,工作条理化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有些人自以为能力很强,在工作中没有条理性,一看到工作就埋头去做,结果把工作弄得一团糟。条理分明能提高工作效率,使你不但掌握自己的生活,也会有更多的休闲时间。美国通用公司前任总裁韦尔奇将“办事情没有条理”列为许多公司缺乏效益的一个重要原因。要想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上有所作为,办事情条理化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因此,遇到事情别忙着去做,先想好该如何去做,这样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果你工作有秩序,处理事务有条有理,你就可以减少时间的浪费,一心用在工作上,做事效率也极高。西方的一些专家在运用电子计算机作了各种测定后,为人们支配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提出了很多建议,其中有一条就是“整齐就是效率”。他们打了这样一个比方:木工师傅的箱子里,各种工具排列有序,不同长度的钉子分别放好,使用起来随手可得。每次收工时把工具放回固定的位置同把工具胡乱丢进箱子里所费时间相差无几,而效果却大不一样。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一些上班族的公文包里乱七八糟,什么东西都有:文件、废旧报纸、巧克力糖、甚至吃剩的面包。这样的人怎么能够专心用于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呢?他们的注意力完全被一些无用的废物所干扰了。做事是否有条理是判断一个人做事严谨程度的标尺。

美国管理学者蓝斯登说:“我赞美执行彻底和有条理的工作方式。一旦在某些事情上投下了心血,就可减少重复,开启了更大和更佳工作任务之门。”看那些工作有条理的人在工作,你一点也不觉得累,他们的工作是一种享受。

如果你在工作中杂乱无章,找不出任何头绪,总是为工作效率而忧虑的话,那么建议你做好以下几点:

定时清理自己的办公桌。我们每天都在办公桌前工作,如果上面文件成堆,必然让我们感觉压力,心浮气躁。定时清理自己的办公桌,把自己的文件分门别类,统一放在一个地方,这样不仅方便查找,而且节省我们的时间。

写一个工作计划。工作计划可以使我们明确方向,让我们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什么事情是首先要做的,什么事情可以稍后再做,这样,我们的就心就像明镜似的,了然于心。

每天工作结束做一个总结。很多人一到下班时间就迫不及待地走出了办公室,其实,我们完全没必要在乎那几分钟。不妨在办公桌前,闭上眼睛,深呼吸一下,想想自己今天做了哪些工作以及工作进度,明天要做什么,这样我们就会有一个充分合理的安排。最后,收拾一下办公桌上的文件,关掉电脑回家。如果你坚持每天下班离开办公室之前,把办公桌完全清理好,或至少整理一下,而且每天按一定的标准进行清理,这样会使第二天有一个好的开始。

有句谚语说得好:“喜欢条理吧,它能保护你的时间和精力。”选择有条理地工作,就能创造高效,就能收获乐趣。那些每天为了效率而疲于奔命的人,因为生活和工作没有条理,高效和快乐也就离他们越来越远!

学会高效的思维方式,避免穷折腾思维和方法决定效率。没有正确高效的思维方式,就会走入死胡同,即使再怎么努力也是穷折腾。在工作中,我们应该时刻剖析自己,寻找高效的思维方式。有思路就会有出路,有出路就会有更好的发展。

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在现实生活中,那些智商很高的人不一定是高效能的成功者。没有高效的思维,即使机遇就站在你面前,你也会与它失之交臂。

鲦鱼因个体弱小而常常群居,并以强健者为自然首领。德国动物学家霍斯特在试验中发现:将一条领头的鲦鱼脑后控制行为的神经割除后,这鱼便会失去自制力,行动也会变得紊乱,但其他鲦鱼却仍像从前一样盲目追随。

这就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经常提到的“鲦鱼效应”,鲦鱼效应说明一个组织内的群体具有思维定性和行为惯性的特征。在职场中,我们常常感觉效率提不上去,往往有心无力,或许就是因为我们已经陷入了思维定势的怪圈里,没有找出好的方法和技巧来提高工作效率。人的大脑里蕴藏着丰富的宝藏,而思维是其中最珍贵的资源。当我们在工作中陷入瓶颈和困境的时候,我们不妨转换一下自己的思维,找出更有效的方法和技巧来提高自己。思路的转变,可以改变人生轨迹。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再把问题变成商业契机,生活中只要处处用心,机会无所不在,垃圾都能创造黄金神话。

上世纪70年代,纽约自由女神像重新翻修,美国政府广泛招标清理废料,但几个月过去,无人问津。当时远在法国旅行的一名犹太商人,听到消息后,立即飞往纽约签约,他聘请工人进行分类,然后把不同的废料加工,制成各种自由女神纪念品出售,不到3个月,这堆废料让他赚到了350万美元。

沈阳有个人叫王洪怀,同样因为垃圾而致富。他原本是名拾荒者,有一天突发奇想,把易拉罐剪碎熔化成小金属,再花钱请专家化验,结果显示,这是很有价值的铝合金,当时市价每吨约一万多元。王洪怀从此专门回收易拉罐,之后并成立金属再生加工厂,三年内就赚了270万。

垃圾在普通人眼里就是废物,一文不值,但是在一些人眼里却充满商机,于是他们抓住机会获得了成功。在生活中,因为思维定势的影响,让我们对机遇视而不见,直到别人获得了成功,我们才恍然大悟,后悔莫及。由此可见,思维对一个人来说多么重要,它能让人们认识到即使再平常不过的事物,也蕴含着巨大的价值。

刚大学毕业的李燕去一家单位应聘,但是在面试时遭到了拒绝,因为她太年轻,而公司需要的是有丰富工作经验的资深人士。李燕并没有气馁,一再坚持。她对主考官说:“请再给我一次机会,让我参加完笔试。”主考官拗不过她,答应了她的请求。结果,她通过了笔试,面试由人事经理亲自主持。

由于李燕的笔试成绩最好,人事经理对好颇有好感。不过,得知李燕没有一点工作经验,人事经理决定收兵:“今天就到这里,如有消息我会电话通知你。”李燕站起来向经理点点头,从口袋里掏出一块钱双手递给经理说:“不管是否被录取,请都给我打电话。”经理呆了一下,问:“你怎么知道我不给没录用的人打电话”“您刚才说有消息就打,那言下之意就是没录取就不打了。”

经理一下对眼前的姑娘产生了兴趣,问:“如果你没被录用,你想知道什么呢?”“请告诉我,我什么地方不能达到你们的要求,哪方面不够好,我好改进。”“那这一块钱?”李燕微笑着说:“给没有录用的人打电话不属于公司的正常开支,所以由我付电话费,请你一定打。”经理也微笑着说:“请你把一块钱收回,我不会打电话了。我现在就通知你,你被录用了。”就这样,李燕用一块钱叩开了机遇的大门。

在现实生活中,只有那些能够充分调动自己的智慧,懂得思考问题的人才能成为出色的高效能人士。不少学者对人类思维的实际运动过程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行过研究,发现高效思维者与低效思维者思考过程的区别在于,前者思考问题条理清晰,后者则混乱无头绪。那么高效思维的方法有哪些呢?基本方法如下:

(1)逐步接近法。经过简单的步骤来解答难题;把问题划分为几个部分,从而使问题的解决变得容易。耐心地一次研究一个问题或一个侧面,通过其中的逻辑联系找到你需要的答案;从问题中归纳出简明的”如果——那么”的关系,从而得到结论。

(2)图表解析法。画出简图、表格、图解以及其他形象化的图形,来启发、帮助你思考,这种方法尤其适合于解决数学、物理题。

(3)重新表述法。把问题用自己语言来表述,会使自己更加清楚和容易理解。

(4)分割限定法。通过某些简化的推论或直接抛开无关因素、不可能的因素以及方向,来缩小问题的范围,就像放一个篱笆在问题的周围,使它同无关因素隔开,使其范围得到限定,结果,问题的解答自然变得更加清晰、容易。

(5)充分列举法。简明地但不能有遗漏地列举出所有你在寻找答案时应当加以考虑的各种方案、各种可能性、各种情况、各种安排、各种组合等等。

(6)系列连环法。把各种可选择的方案、以及可能派生出来的方案、可能按一定的逻辑关系整理出来,或按时间的序列,或按空间的序列,或按其他的某种关系,画出树形的图解或其他形式,使其系统、全面、连环起来,以便于你去追踪、考察、说明所有已知的、看起来有可能的办法和答案。

(7)异常跳跃法。遇到那些异常困难的问题,我们不妨把它先放一下来,做点别的事情。这并不是要放弃,因为你把问题放在一边,实际上你头脑中还会经常浮现出这个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和沉淀,问题的解决方案或许就会一下跳出来。

在工作中,我们可能无法改变许多东西,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我们的思维,找出最有利的答案和方法,帮助自己获得成功。很多人折腾了半天,但是没有一点成效,这就是一种悲哀。一种好的思维方式是引导你走向成功的快捷之路,当你在为工作和效率担忧、焦虑的时候,不要心急,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要想做一个高效的人,就必须会运用高效的思维方式,当思维绽放出美妙的火花时,你距离成功就不会远了。

运用团队的力量,做一个高效的人团结就是力量,个人的力量永远也没法和团队相比。那些高效成功的职场人,必然是能够充分融入团队,善于借助团队的力量来实现高效率的。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团队的重要性,尤其是现在,很多工作都强调明确的分工,要做成一件事情,单靠一个人的努力是无法完成的。拥有积极、高效、与企业价值观一致的员工是每个企业的愿望,可要实现人的持久健康发展,不是企业一方努力就能够达到的,需要员工有自我调整、自我激励的意识。当我们在考察那些高效人士的秘诀的时候,可以发现他们无一不是非常注重团队配合的。琼·R·卡扎巴赫与道格拉斯·K·史密斯合著的《团队的智慧》曾对团队有这样的诠释——“团队就是一群拥有互补技能的人,他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达成目的,并固守相互间的责任。”

在自然界里,蚂蚁是一种非常讲究团队配合的动物,它们各司其职、分工明细:如蚁后的任务是产卵、繁殖,同时受到工蚁的服侍;工蚁负责建造、觅食、运粮、育幼等;而雄蚁负责与蚁后繁殖后代;兵蚁则负责抵卸外侵、保护家园。蚂蚁家族各尽所长、团结合作、配合默契,共赴时艰,所以蚂蚁的这种团队精神经常被人们用于诠释齐心协力、团队合作的意义,因为它们这种群策群力和其高效率的团队协作方法,是值得人类的反思与借鉴的。

现在很多企业特别强调团队配合,团队精神,运用各种手段来激励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希望他们能够为公司创造高效的业绩。但是有时候这却是企业的一厢情愿,工资也提高了,福利也变好了,但是一些员工的工作效率还总使提升不上去,进而影响到整个团队的工作进程。在职场中,如果一个人缺乏团队意识,不注重团队配合,那么就很可能影响工作效率,毕竟集体的力量永远比个人大。

有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女职员,毕业于一所名牌大学,在学校期间,她专业精通,文采惊人,是一个出了名的才女。毕业时,她顺利地进了一家知名企业。看起来一切都一帆风顺,可谁料到,这位被她所在学校都引以为荣的高材生,在这家知名公司工作了不到半年就被辞退了。

为什么呢?原来在这家知名企业中,竞争激烈,人才济济,每周都有一次例会讨论公司的计划、项目进展等。开会的时候,与会人员都会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而她却安静地坐在一边,一言不发。其实她也有很多想法和创意,但是她怕自己表达出来会被认为是锋芒毕露,是张扬个人,还怕自己的想法不合领导的思路,被人看作非常幼稚可笑。因此只要别人不问,她就不开口。逐渐地,同事们因为看不到她的实力而视她为“花瓶”。最后,她由于自己的沉默失去了工作。

在职场中,总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性格孤僻,不善与人交流,独来独往,不注重团队配合。这样的情况经常发生在新人身上,但是这对于一个人的职业发展是不利的,因为刚工作,有很多知识和经验要向别人学习,很多事情光靠自己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这时候就需要与集体,与同事一起来解决。在职场中,要想做一个高效的人士,就要使自己迅速地融入到集体中去,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提高工作的效率。

当我们因业绩突出而受到表扬或奖励时,我们也要认识到没有集体的帮助,我们是无法取得的今天的成就的,千万不要把全部功劳都揽到自己身上,否则以后我们将失去团队成员的帮助,而没有他们的帮助,就算个人的能力再强,也往往难以奏效。

一位资深人力资源专家曾对团队精神的能力要求有这样的观点:要有与别人沟通、交流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作为一个现代职业人,要想创造高效,就必须加强团队精神:第一是要坚定信念,相信团队合作的力量是制胜的不二法则;第二是要明白一个道理,市场经济越完善,靠个人努力、单打独拼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就越来越小。第三是要有“适当放低自己,方能海纳百川”的胸怀。

但是在现实中,仍然存在管理者或员工个人对团队精神的理解存在偏差,个人英雄主义,团队精神与集体主义的概念相混淆等等不合理的现象。

三个和尚要喝水,要协作,要引进新的机制,要采取新的办法,办法在变,观念也在变。一定要发挥协作精神,企业内部要协作。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下,你说是“让利”于团队,实际不是,而是共同取得更大的利益,是双赢。这样,才能让个人得到仅凭自己的力量得不到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