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英枭双雄:刘邦
10788200000034

第34章 多疑失助

刘邦性格多疑善忌,他对丞相萧何也不例外。

萧何鼎力帮助刘邦从沛县起兵。为了让刘邦的事业成功,他披肝沥胆,鞠躬尽瘁,而且看问题眼光颇为长远。

刘邦初入咸阳,别的将领都争先恐后地抢夺金帛财物,萧何却径直进入秦丞相御史府,收集秦朝的律令档案、户籍图册,使刘邦能对各地的关塞险要、户口分布、风俗民情、仓储虚实了如指掌,为夺取天下做好准备。

力量占绝对优势的项羽,恃强地把先入关中的刘邦贬往汉中当汉王。刘邦一时想不通,打算和项羽硬拼。萧何耐心地劝他:“古语把天河叫天汉。你当了汉王,正是以汉配天,预示着以后会得天下,现在哪能只顾一时的义愤而违背上天的好意呢?过去的商汤王、周武王,因为能在不利的时候暂时屈服于暴君之下,以至后来终于成就了万古之业,大王也应该像他们那样,能屈能伸,先到汉中养精蓄锐,收拢人心,待时机成熟时,再图取帝业,这才是伟人的气魄。”

萧何在汉中不光处心积虑为汉王招揽人才,月下追回韩信,而且为了保证军粮供给,又大力发展农业。他主持修建的“山河堰”(又名萧何堰),是陕南最早的水利枢纽工程。往日干旱的土地变为肥沃的良田,老百姓的生活也得到改善。至今,陕西汉中仍流传着这样一首民歌:“萧何为官多清廉,修渠引水灌良田。百姓吃上白米饭,他的功绩代代传。”正是由于他在楚汉战争中的卓越贡献,战争结束后被评为首功。

汉朝建立之初,国内形势面临十分复杂的局面。割地而立的异姓诸侯王纷纷叛乱,人心动荡不安。为了使新生的汉政权得以巩固,萧何又想了不少好主意,其中之一就是当刘邦亲自率兵征讨投靠匈奴的韩王信时,他毅然主持修建了未央宫。

未央宫的宫址选在龙首原上。龙首原又叫龙首山,是一条长达三十多公里的黄土山背,犹如一条蜿蜒而卧的巨龙,头探渭河水,尾摆樊川谷(今陕西长安)。传说它是由一条从南山到渭河喝水的龙变成的。渭河南岸的龙头部分,高出地面近十米。萧何把皇帝居住的宫殿建在这里,寓意刘邦是雄踞天下的真龙天子。此后的几百年里,未央宫一直是京都的标志性工程。不但西汉的历代君王,乃至新莽、西晋、前赵、前秦、后秦、后魏、北周等王朝的统治者,无不以此为起居处。唐代人刘沧在《望未央》一诗中写道:

西上秦原见未央,山岚川色晚苍苍。

云楼欲动入清渭,鸳瓦如飞出绿杨。

舞席歌尘空岁月,宫花春草满池塘。

香风吹落无人语,彩凤五云朝汉皇。

萧何营建未央宫功在千秋,但是,刘邦对萧何却总是疑神疑鬼。

韩信勾结陈豨谋反,萧何以国家利益为重,抛开与韩信的私人情感,积极配合吕后。在长乐宫钟室处决叛逆。当时,刘邦领兵在邯郸平叛。他认为韩信是萧何推荐的,两人关系亲密,萧何亦不可轻信,便派使者专程回长安,拜萧何为相国(比丞相位尊),加封五千户食邑,还让一名都尉带五百士兵,做相国的警卫。留守的臣僚们都非常羡慕,纷纷向相国贺喜。唯有一个叫召平的人,穿戴着白衣白冠,说是来给相国吊丧。

召平在秦朝时被封为东陵侯,秦亡后成为一个普通百姓,家贫无以为生,就在城东种瓜。他种出的瓜,个大皮薄瓤沙,吃起来特别香甜,人们便按他过去的封号,称这种瓜为“东陵瓜”。萧何觉得召平才不可没,引荐给刘邦,让他在汉朝任职。召平对萧何说:“您的大祸就要临头了!试想,皇帝领兵在外,风餐露宿,辛辛苦苦。相国在后方并没有立下什么功勋,却受到升官增邑的奖励,且还增派卫队,这是怀疑您与淮阴侯有特殊关系。增加卫队,不是优宠您而是防范您。从相国的身家性命着想,还是辞谢封赏,捐出家产,资佐军饷,或许还能消除皇帝的疑心。”萧何恍然大悟,立即照办,总算免去了一场劫难。

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3)秋,刘邦率兵在淮南征讨英布。他对留守京师、辅佐太子的萧何又不放心了,接二连三地派使者回长安,探问丞相干什么。萧何仍用老办法捐献财帛,充作军费。可这回却不起作用。一个幕僚提醒他:“您身为相国,功列第一,位极人臣,已经到了没有办法再封的地步,这是其一。您从开始进入关中,就千方百计为百姓做好事,坚持十几年了,老百姓都很拥戴您,到现在您还是那样孜孜不倦,廉洁奉公。皇帝不在京城,派人探问您的动静,是怕您借用关中民望而图谋不轨,这是其二。相国在这样的处境之下,何不反过来,用低价强购民间田宅,招惹百姓怨恨,故意败坏自己声誉,叫远在外地的皇帝放心呢?”

萧何违心地照办了,刘邦果然放下了心。认为丞相也是个斤斤计较,薄财小利、没有政治野心的人,便不再派使者进京探访萧何行踪了。

刘邦领着汉军平定英布回京途中,不断有百姓拦住御驾,状告萧何利用职权、巧取豪夺的罪恶。刘邦心里乐滋滋的,一到长安,便把萧何召来,指着那沓厚厚的状子嘲弄地问道:“想不到堂堂的萧丞相竟和百姓争夺利益,成何体统?”萧何赶紧叩头认罪,心里却是百感交集。

过了一段时间,萧何上奏说:“长安周围民稠地窄,上林苑(皇家饲养牲畜和打猎的地方)里有多余的土地,与其空闲在那里,不如放宽禁令,准许百姓耕种。以后打下粮食归农户使用,留下禾秆喂养官家的牲畜,这是件于国于民都有利的好事情。”刘邦却大发其火,骂道:“你受了商人多少贿赂,竟敢沽名钓誉,来打朕上林苑的主意!”下令给萧何披枷带锁,押进大狱,从严惩处。

一个姓王的卫尉看萧何受这样的刑罚太冤枉。他趁刘邦情绪好的时候,问道:“萧相国犯了什么罪,被关进了大狱?”刘邦回答:“朕听说:秦朝的丞相李斯,有了功归于主上,有了错自己承当,从不给主子脸上抹灰。如今萧何当丞相,自己受了礼,却拿皇家的上林苑讨好人心,朕哪能不处罚他呢?”王卫尉恳切地说:“为民请命,这是相国的职责,陛下为什么要责怪他呢?过去陛下经常领兵在外,萧相国镇守后方,他要真有别的想法,只须说句话,就能占据关中,使陛下无家可归。那个时候相国都不为自己捞好处,难道现在还会为自己谋私利吗?秦朝之所以灭亡,是因为主上觉察不出自己的过错。李斯身为首辅,不敢犯颜直谏,反而百般依从阿谀奉承,结果使秦亡了国。秦始皇的做法哪值得圣明的您去效法呢?”

刘邦最怕重蹈亡秦的覆辙,王卫尉的话使他猛醒,立即下令:赦免萧何,官复原职。老态龙钟的萧何从监狱里爬出来,也顾不上戴帽子穿鞋子,光头赤脚,跌跌撞撞地赶到大殿上谢皇上的不杀之恩。刘邦有点不好意思,自我解嘲地说:“相国替百姓说话,朕没答应。说明朕是个夏桀、商纣那样的暴君。相国受了委屈,更说明你是个贤相。朕把你关进监狱治罪,这是故意做给天下人看的,让天下人都知道你是个好丞相,朕是个坏皇帝!”

萧何嘴巴动了动,心里苦苦的,可能说些什么呢?从这以后,他办事更谨慎了,需要购置田宅时,必定选在偏僻的地方,家里也不建高墙大屋。他给别人解释说:“如果后世子孙贤惠,可以学我节俭的德行;要是出了不肖后人,有权势的人瞧不上夺占这样的土地,子孙后世也不至挨饿受冻,生活无着。”

在刘邦所称赞的三位“人杰”中,韩信被诛杀,萧何也曾被系狱,唯有留侯张良于功成名就之后隐退,不失其谋士本色。

汉高帝五年五月,娄敬(后被赐姓为刘,即刘敬)于洛阳建议定都于关中,群臣都表示反对,高帝问于张良,张良发表一通高论,赞成娄敬的意见,高帝当日便起驾西行,定都于关中。

张良随高帝的车驾一道西行,然而自从这次入函谷关后,他便以身体多病为理由,自此从政坛上引退,学习道家那一套养生的方法,呼吸俯仰,屈伸手足,以此谋求血气充足,身体轻举,增进健康。同时还采取“辟谷”的方式,不吃食物,而服用药物,以此养生。到达关中后,张良有一年多的时间闭门不出,也不接待宾客。张良因此建议依娄敬之言定都关中,便成了他一生中告别政坛的最后一次献策。

至于封地,高帝在灭亡项羽后,曾使令他在齐地自己选择三万户做为食邑,张良辞谢说:“我起兵于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与皇上相识于留(今江苏沛县东南),这是上天把我交给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策,幸而时常料中,我愿受封于留县就足够了,三万户实不敢当。”

高帝果然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曹参同时得到封赏。

张良于功成名就之后引退,在于他深信“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这一哲理。这也是他作为一名谋士,不仅能为刘邦谋划夺取天下,也能为自己谋求安身,不愧为是一位真正的谋士。

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载,自萧何被立为相国后,张良曾与汉高帝闲谈天下之事,涉及问题很多,因为与天下兴亡无关,《史记》未予记载,但却记录下了张良的一段自我表白:

“我家世代为韩相,待到秦军灭亡韩国,我不爱惜万金家财,破产谋求勇士为韩国报仇,致使天下振动(指博浪沙行刺未遂,秦始皇下令天下大搜捕十日)。如今又以三寸舌为帝王军师,封万户,位于列侯,这是布衣百姓所能得到的最高地位,对于我张良来说,可谓心满而意足了。甘愿从此抛弃人间的事情,想要随从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遨游去了。”

汉高帝死后,吕后为了感激张良在劝谏改立太子一事中的恩德,强迫张良放弃“辟谷”,并说道:“人生于世间,犹如白驹过隙,刹那间便成过去,何必如此自讨苦吃。”

在吕后的一片盛情和强迫之下,张良不得已又恢复食用谷物了。

8年过后,张良病死,儿子张不疑嗣留侯爵位。

据《史记》所载,当年在下邳桥上授给张良《太公兵法》的那位老人,当时曾告诉张良:“十三年过后见到济北谷城山下的黄石,便是我的化身。”13年过后,张良随从高祖征战,路过济北,果然见到谷城山下的黄石,便将黄石取回作为圣物供奉起来,按时祭祀。死后,黄石也一同安葬。后人到墓上祭祀张良时,也同时祭祀黄石。

刘邦起兵反秦后,一直南征北战,几次身负重伤。后来虽然当了皇帝,但为了清除一批诸侯王的力量,解决一些有功大臣对皇权的威胁,为继位人铺平统治道路,他又不得不带病亲自出征,平息一些诸侯王的叛乱。当刘邦把对皇权的威胁者,反叛者一个个处置之后,在他可以安下心来当皇帝的时候,他的生命之火也已快燃尽了。

刘邦在平息英布的叛乱中,为流矢所伤,这使他本来就有病的身体更加虚弱了。但他在回军路过自己的家乡沛县时,心情很高兴,还强打精神,与家乡的父老兄弟饮酒作乐十余天。

醉酒之后的刘邦仿佛回到了过去,不像个皇帝。他下座,翩然起舞。这原是他的业余爱好,跳起来有板有眼,俨然接近专业水平。他好久没跳过了,今天要过一回瘾。谁也拦不住他,包括一头白发的叔孙通。这位老太傅渐渐受到气氛感染,跟着打节拍,摇晃脑袋,任凭白发在风中飞舞……

六十岁的刘邦且舞且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歌词十分简单,唱来唱去就这么一句。大家很快学会了,跟着刘邦一齐高唱。

快活的气氛臻于极致。

刘邦在高歌起舞之时,又想起当年的往事,“慷慨伤怀,泣下数行”。刘邦怀着一片深情对沛县父老们说:

“远行外地的游子,总是怀念故乡的。我虽定都关中,但是百年之后,我的魂魄还是想回到故乡的。况且我自从被立为沛公以来,讨伐暴君逆贼,如今终于取得天下,现在就以沛县作为我的汤沐邑,世世代代免除沛县的赋税徭役。”

沛县父老子弟闻听皇帝的恩赐,无不高呼万岁。

沛县的父老乡亲们整日陪着皇上开怀畅饮,谈论往事,刘邦十分高兴。就这样,刘邦一连在沛宫住了十多天。当刘邦准备离开家乡时,父老乡亲们都一再挽留,希望皇上再住几天,刘邦不得不婉言说道:“我的随从人员很多,总是留在这里你们可供给不起啊。”

启程的那天,沛县城中的男女老少倾城出动,都赶到郊外向皇上敬献酒食。这种场面,使刘邦深受感动,于是又留下来,在郊外搭起帐蓬,又同乡亲们在一起痛饮了三天。

这时,沛县的父老们向皇上叩头请求说:“我们沛县有幸世代免除赋税徭役,可丰邑却未能得到免除,望陛下能可怜他们。”

“丰邑也是我生长的地方,我怎会忘记。但是当年丰邑人跟着雍齿背叛我,倒向魏王一边。”刘邦回答说。

沛县父老再三请求,刘邦最终还是答应丰邑与沛县一样,世代免除赋税徭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