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秦末汉初那些事儿
10785900000022

第22章 巨鹿之战定乾坤

巨鹿之战前的形势

大概在章邯退保濮阳,最迟在李由战死(秦二世二年八月)以后,秦朝廷终于调西北守长城的部队南下。这支劲旅由王离率领,从上郡出发,急速东来,经太原、井陉下太行山,第一仗就是围攻信都。赵王歇、张耳打不过,只能东撤,退守巨鹿。王离的骑兵动作快,迅速追上来,把他们包围在巨鹿城。他们不能往南撤,因为南方有章邯。

章邯杀了项梁,错误地判断了形势,以为“楚兵不足忧”,遂引兵北渡黄河,大破赵兵,接受李良投降。他们继续北上,来到邯郸。秦始皇灭赵以后,亲至邯郸,拆毁城郭,坑杀当年欺负他的那些人。章邯攻入邯郸,也拆毁城郭,把百姓全部迁走,绝其反心。

王离包围巨鹿在秦二世二年(前208年)闰九月,章邯破邯郸在秦二世三年(前207年)十月。邯郸处理完毕,章邯领兵驻在巨鹿之南的棘原,临时筑起一条甬道(两边有墙垣,防止敌人攻击,所以叫甬道),一直通到黄河岸边,把粮草源源不断地输入王离军营。他可能是觉得自己该歇口气了,或者不便与王离争功,甘心当了后勤。

章、王两军看似成掎角之势,其实有很大问题。章邯确实打了很多胜仗,但天下尚未太平,楚、齐、燕、赵都还在,一旦联合起来,也是一支不小的力量。但自项梁死后,他们还没有新的统一首脑,现在是一盘散沙,暂时也联合不起来。对章邯来说,眼下正是把他们各个击破的好时机。王离围困巨鹿,楚、齐、燕一定会派兵来救。秦军恰当的谋略是,或者迅速拿下巨鹿,回身迎战诸侯,或者围点打援,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但他们没有这么做,不仅白白丧失攻破巨鹿的有利形势,最后还遭遇了巨大失败。

项羽到巨鹿后开始谋划对秦军来一场世纪豪赌,赌注就是自己的性命加上几万楚军,输则全军尽没,身死当场;而赢则得到大秦的天下。

摆在自己面前的是种种不利,似乎是一场有败无胜毫无悬念的赌局。

其一:对手的实力异常强大

自己的对手是强大的百战百胜的铁血精锐。在巨鹿驻扎着两支秦军。一支是由秦之名将蒙恬打造的边防军,这支军队久经沙场,曾击败北方匈奴,立下赫赫战功,带领他们的是当年蒙恬的副手后来统领边防军的大将王离,曾被封为武城侯,多次跟秦始皇东巡,战功赫赫。这支大军负责围巨鹿,兵力大都认为是20多万。秦军的另一支是由多次围剿诸侯义军的章邯带领。素质低于王离军,但是也是百战之师。关于这支军队很多人认为是由骊山囚徒组成的。其实不然,当年周文带几十万军队扣关时,由于秦廷毫无准备,只好发动骊山囚徒抵抗义军,但是后来章邯多次作战,屡屡得到支援。其组成慢慢由骊山囚徒变成了正规军,像司马欣、董翳等将领就是后来秦派给章邯的援军。章邯在对项梁作战时,屡屡为项梁所败,在得到援军后一举而破项军,杀项梁。军队的战斗力明显提高,联系当时正是王离军南下攻赵的时候,很可能是王离的30万边防军分10万给章邯作了增援。

从后来章邯投降项羽后,从“秦吏卒多窃言曰:‘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可以看出章邯的军队的组成早有了本质的变化。

所以项羽要面对的对手是40多万精锐的秦朝正规军,而将领都是一代名将。

其二:自己的实力异常弱小

项羽的军队组成很复杂,我们这里详细地探讨一下项羽军队的组成。一般都认为项羽军队的人数是五万到六万之间。其中先锋两万史记明载是英布、蒲将军的军队。那就是项羽主力还有三到四万。

项羽的军队组成要上溯到项梁时代,项梁和项羽早年在江东培养了一支精锐项家军。项羽曾带着这支八千人的子弟军渡淮攻秦。后来项梁收义军陈胜几万起义军,又合并秦嘉军,收编各路杂牌义军,组成楚军。这当中各个势力都有自己的军队。而项羽则带少量子弟兵和刘邦军一起合为一偏师,在别处进攻秦军。

项梁死后,各路人马汇集彭城。项羽统率的是项梁残军和自己的偏师。怀王并项羽军与吕臣军自将之,这支军队无疑是救赵主力。这只军队有项羽的亲兵人,有项梁的杂牌军,吕臣的农民起义军等。而后来田安随项羽,估计没有参与这场战斗。也就是说项羽率领的完全是个大杂烩,战斗力很难说,指挥起来有很大难度。

其三:没有后路,不能久战

由于项羽和怀王的权力,使项羽处于一个没有任何外援,没有任何退路的地方。秦军战败,可以逃跑再来。而项羽战败估计就要提头去见怀王了,此时退缩估计怀王更不会放过他。而粮草更是问题,不但项羽军没有任何供应,更可虑的是宋义在路上待一个半月,此时已12月,离秦军围巨鹿有三个月,巨鹿将随时为秦军破。

其四:盟友的畏战,保存实力

虽然各路诸侯援军都知道天下之势在此一举,但是由于兵少将寡,其心各异,谁都不愿意把自己赔进去。所以想指望诸侯援军,帮助自己比登天还难。

以上四个条件可以说局势险恶到极点。

诸侯观望不救

陈余跑出巨鹿城,去北边常山(今石家庄附近)一带收编队伍,得数万人,驻扎在巨鹿城北。王离兵多粮足,急攻巨鹿。巨鹿城中粮尽兵少,张耳多次派人召陈余进兵。陈余知道自己的兵少,不是秦军对手,所以不敢出战。

看陈余两三个月都不出兵相救,张耳不禁大怒,开始怨恨陈余,派张黡、陈泽去责问他:“过去我跟你是生死之交,如今赵王与我随时将死,你拥兵数万,不肯相救,算什么生死之交?如果你有信义,为何不赴秦军一起死?如此还有生的希望。”

陈余说:“我也反复考虑过,即使出兵,也救不得巨鹿,将士还白白送命。我之所以不死,就是想寻找机会为赵王、张君报仇。如果非要一起死,仿佛以肉投饿虎,有意义吗?”

张黡、陈泽说:“形势已经危急,唯有俱死,可表你忠心,哪里还考虑以后!”

陈余说:“我觉得还是没有什么意义。”

这个家伙很聪明,可能也说了诸如此类的话:“那你们先去试试吧。”两人带了五千人去冲浪,结果全军覆没。

赵王也向燕、齐、楚求救。楚怀王大概正在考虑派谁去合适。那个因为听了宋义建议而慢慢走的齐国使者高陵君显,在躲过项梁之劫以后,来彭城见楚怀王,跟他谈到宋义:“这个宋义,当初跟臣说过,项梁必败。没过多久,项梁果然败了。兵未战而先见败征,此可谓知兵矣。”

于是楚怀王召宋义来议事。不知道宋义说了些什么,反正楚怀王听了大喜,当即拜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率兵救赵。众将都归宋义节制,号为卿子冠军。卿子为当时尊称,跟称某某为“公子”相似。上将军,即冠军。后来霍去病封冠军侯,意思相近。因为一席话,就拜为上将军,这种择将方式过于主观,没有一个系统标准,显然有些草率(商鞅跟秦孝公谈了四次,也才得到一个中等爵位,进行变法)。项羽可能心怀不满:刚刚死了叔父,兵权也被收走,虽然封了个鲁公,却要当宋义次将,显然楚怀王不太相信他。好在他还年轻,有满腔热情,而无一肚子坏水,暂时没有什么危害。

宋义辜负了楚怀王的信任。他带兵走到安阳,就停下来不走了。这一停,就停了四十六天。

项羽杀宋义救赵

项羽还是个热血青年,跟宋义说:“我听说秦军围巨鹿甚紧,应该马上引兵渡河,与赵内外夹攻,必能大破秦军。”

宋义说:“不然。秦攻赵,胜则疲,我承其弊;不胜,则我引兵西向,必能举秦。所以先让秦、赵打去吧。披坚执锐,我不如你。运筹帷幄,你不如我。”又下令军中:“猛如虎,狠如羊(《史记》如此记载,可能有误),贪如狼,不听号令者,皆斩。”其实这是在堵项羽的嘴。也不清楚他是怕死,还是真的有谋略,反正他不走了。

估计是看宋义掌握楚国的兵权,再加上那个高陵君显的游说,齐国竟然大捧宋义,拜他儿子宋襄为丞相。宋义也很高兴,亲自送至无盐,摆了很多酒席,答谢那些马屁精。身为统帅,大敌当前,怎么可以脱离军队办私事?父子同获尊荣,固然为人生快事,但身逢乱世,又无功勋,祸患其实已经暗藏。

宋义更像一个书生,完全不知自己庙大庙小,也不顾秦、赵形势,而一厢情愿,自以为是,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地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纸上谈兵,是很危险的事情。

天气寒冷,又逢大雨,士兵又冻又饿。项羽看不下去了,说:“本来我们想奋力攻秦,却在此地久留不动。战士每天只有一半口粮,军粮也眼看着要吃光了。他宋义只知道饮酒高会,却不引兵渡河,不就赵食,不与赵并力攻秦,还说什么‘承其弊’。秦那么强,赵又是新建,必败无疑。赵国一亡,秦则更强,何弊可承!况且我军刚刚打过败仗,王坐不安席,把国内大军全部交给宋义,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宋义不体恤战士,而顾私情,哪里是社稷大臣。”

等早晨拜见上将军宋义时,项羽在军帐中把他杀了,割下首级,走出帐来,告诉军中将士:“宋义与齐阴谋造反,想背叛楚国,楚王悄悄命令项羽诛杀宋义。”

诸将又惊又怕又佩服,不敢乱说,都说:“是将军您家首先扶立楚王,今将军诛叛乱,理该当上将军。”

于是大家推举项羽为假上将军,代理宋义的职务。派人去追宋襄,直追到齐国境内,才把他杀了。又派桓楚回去跟楚怀王报告情况。楚怀王任命项羽为上将军,英布、蒲将军两人也归项羽节制。于是项羽威震楚国,名闻诸侯。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渡河救赵,开始了历史上著名的巨鹿之战。

决战巨鹿

这个时候,章邯已经取得连续十四个月胜绩。东阿城下与濮阳之东的两次创伤,也因杀项梁而得到抚慰。他开始傲视群雄。王离在北边围攻巨鹿,章邯在漳水南岸的棘原搞后勤。两军相距约七十公里,中间横着漳水。关于两支部队的兵力,有人估计各有二十万之多,虽不甚可靠,但比诸侯援兵强,这一点几乎可以肯定。诸侯援军陆续到达巨鹿城下,筑壁十余垒,只盼着楚军到来,而不敢与秦军交战:

陈余收兵数万,在城北筑壁垒,自度兵少,不敢向前。

张耳的儿子张敖,在代地收兵万余人,挨着陈余筑垒,不敢击秦。

燕将臧荼领兵救赵,不敢击秦。

魏王咎的弟弟魏豹自立为魏王,率兵救赵。

齐将田都看田荣不肯发兵,遂背叛田荣,自引兵往助项羽救赵(可能是随项羽行动)。

齐王建的孙子田安攻下济北以后,从项羽救赵(应该是随项羽行动)。

这些力量都嫌弱小。若能在项羽到来之前,先行击破他们,其实并不困难,因为章邯、王离有至少四十六天时间。何况秦兵乃天下劲旅,有充足的粮草,还有连续胜利的信心。但是,他们既没有提前攻破巨鹿城,也没有趁早打败那几小股援军,更没有做围点打援的谋略准备,不知在忙什么。可能正是那些优势让他们变得骄傲起来,想赢得一次从容、优雅的胜利。他们眼中所看到的,大概还是老样子,楚兵还在黄河南边没过来,离自己远得很(安阳至黄河白马津,白马津至邯郸,邯郸至巨鹿,有二百八十五公里);又在搞窝里斗,争夺指挥权,自相残杀;中间横着黄河与漳水,大部队渡河,总要花费不少时间吧;却不知道,天下形势渐渐起了变化,一种不利于他们的变化:

援兵到的越多,越有助于赵军拼死守城;

大英雄项羽掌握了指挥权,楚兵将全力救赵;

他还有一个为叔叔项梁报仇的血性心肠;

他又设计了恰当的战斗谋略,没有简单地与秦军正面强攻;

刘邦的队伍也在赶来救赵(还未至赵地,项羽已破王离)。

针对秦军以王离攻城、章邯搞后勤的这种布置,项羽先派英布、蒲将军率两万人渡河,破坏秦军粮道,他本人则率主力先攻打章邯。

英布兵少,采用游击袭扰的方式破坏秦军运粮通道。破坏之后,马上撤退,敌人不好追击。秦军修理这一段,则去破坏那一段,防不胜防。连续搞了一个月,搞得“王离军乏食”。王离的部队估计有二十万人,这么多人吃不饱饭,仗就没法打。王离军心受到干扰,有利于项羽救赵,这就是英布率先过河的战斗目的。英布赢得几个小胜仗,诸侯军则受到鼓舞,稍微恢复了一些信心。于是陈余请项羽再多派些人过来。

此时,项羽已从白马津渡过黄河,并在漳水南岸的棘原打败章邯,遂率全体将士横渡漳水,破釜沉舟,烧掉营房,每人携三天口粮,要与秦军决一死战。

项羽很清楚,章邯只是暂时被击溃,过不了多久,他又能把秦军组织起来,眼下又没有迅速、彻底打败章邯的把握,而巨鹿危在旦夕,赵国的存亡比打败章邯更加重要,涉及整个反秦阵营的军心。唯有扔下章邯不管,马上渡河救赵,在章邯恢复元气之前打败王离,否则整个战局就会陷入被动。基于这种考虑,项羽命令将士破釜沉舟,誓死要与秦决战。这种办法能鼓舞士气,提高战斗力。

到了战场,他们包围王离军,开始进攻。楚兵人人争先,个个以一当十,呼声动天。连作壁上观的诸侯各军,都看得心惊胆战,惴惴不安(有了项羽,再不能我行我素,所以不安)。与秦军大战九次,完全断了秦军粮道。在楚兵的鼓舞下,诸侯各军也来围攻。最后大破秦军,杀秦将苏角,活捉主帅王离,另一员秦将涉间不肯投降,自焚而死。秦帝国最精锐的一支部队,在陷入楚军包围、粮道彻底断绝、友军又不能及时援助的情况下,支撑了大约一个月之后,在巨鹿城下全军覆没。

秦军已破,项羽召见诸侯各将。这些人进入辕门,都用膝盖走路,不敢仰视。于是项羽成为反秦阵营的统帅,诸侯兵都归他指挥。这个统帅,是他用拳头打出来的,当之无愧。此时他才二十六岁。这里,还应该说一下英布,《史记》称赞他:“楚兵常胜,功冠诸侯,诸侯兵皆以服属楚者,以布数以少败众也。”

王离率领的是秦帝国最精锐的部队,堪称天下第一劲旅,自南下以来,其实只打了一个胜仗,就全军覆没,为何如此不堪一击?

《史记·王翦列传》记载,王离率兵包围巨鹿,有人说:“王离,秦之名将,率强秦的兵,攻新建的赵,一定能胜。”有客人说:“不然。三世为将者,必败。为什么说必败?先人杀伐太多,后人受其不祥。王离正是三世为将(指王翦、王贲、王离三世)。”这显然又是儒家的一种说辞。其实根本原因在于:

当英布断了他们的粮道,军心不稳时,就该积极争取与章邯会师,或者主动向西撤,避免被包围。尽管粮食是个问题,但因为时间相对充裕,总还有办法解决。等项羽击溃章邯时,楚军三日可至巨鹿,王离不仅有被敌人内外夹攻的危险,还要处理好二十万大军的撤退秩序,这时时间已经来不及了。粮食缺乏,友军溃败,又被包围,再遭到楚兵的猛烈打击,再强悍的部队也难取胜吧。

还有一个问题让人费解:在英布断绝粮道时,王离已把巨鹿包围了三个月,都没攻下来,这是为什么?是秦兵的战斗力值得怀疑,还是王离的军事才干值得怀疑?如果说是因为诸侯援兵到了巨鹿城北,都不敢来交战,楚军又在安阳停滞不前,王离误以为他们都不敢救巨鹿,所以决定慢条斯理围城,等待巨鹿兵疲粮绝而自动投降,这种推测似乎很难成立。敌人援兵就在眼前,尽管不敢来战,也不可以坐等巨鹿城慢慢死亡;反而更应该抓紧时间,先破巨鹿,再转身打击敌人援兵才对。

当年赵奢救阏与,停留武安二十八日不前,目的是麻痹秦军,使秦军误以为赵兵不敢救阏与,从而放松警惕。秦军也确实中了圈套,误以为赵兵不敢来救,遂集中力量攻城,想在攻下阏与之后,再来对付赵军,争的就是一个时间差。赵奢则疾行军两日一夜,突然出现在秦军面前。秦军本来没有防备,在心理上已经吃亏。赵兵又及时占据制高点,严阵以待。秦兵仓促来攻,不利,被赵兵三面夹击,结果大败而去。

楚兵救巨鹿的过程,跟赵奢救阏与有几分神似。

宋义停四十六日不前,无意中起到赵奢停留武安的效果。项羽夺过指挥权,先派英布率两万人过河。这不是一个小概率事件,而是一个重要的谋略信号,表示楚兵行动已经发生变化。但章邯没有引起重视,因此没有及时阻止项羽过河。只要章邯行动,不管项羽有多厉害,大军要渡过黄河,都将耗费一些时间。项羽顺利过河,又击溃章邯,携三日口粮,破釜沉舟,突然出现在巨鹿城下,王离军在心理上已经吃亏。

本来秦军掌握着战场的全部主动权,可谓形势一片大好。项梁战死,整个反秦阵营心情黯然。赵国刚刚停止内斗,新都城就被王离攻破,赵王歇、张耳退守巨鹿,随即陷入包围。章邯也从南边上来,破了邯郸,协助王离运军粮。此时,秦军在赵地占有绝对优势,兵力雄厚,粮食充足,还把赵王歇、张耳团团包围。一时之间,巨鹿成了一座孤城、死城。陈余有兵数万人,不敢来救。别的援兵来了,也不敢战。宋义所率楚兵力量最强,却停留在黄河南岸四十六日不前。

正是这些因素使章邯、王离错误地估计形势,以为诸侯各军形似散沙,不足为虑,结果贻误了战机,既没有迅速攻破巨鹿城,也没有相机消灭比项羽先到的诸侯援兵。项羽获得指挥权,派英布率两万人过河,章邯仍然不来阻止楚兵过河,而坐等项羽来攻击。项羽一过黄河,战场形势就完全变化了,秦军从主动转入被动。时间其实很快,不到一个月。

关于两军数量对比,由于资料不足,很难判断某些事情。假设楚兵有十万人,渡河的动静自然不小,也不能一天就渡过黄河,为何章邯没有采取行动?楚兵十万,英布两万,加上诸侯各军,即使有二十万,也不足以包围王离大军。巨鹿在河北平原,二十万对二十万,诸侯如何包围王离?也许王离军只有十余万。蒙恬时,长城部队有三十万。直到章邯连吃两个败仗、退守濮阳、李由战死以后,秦帝国才调他们南下,自然不会全部调出,调出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似乎比较符合情理。再者,章邯投降之后,项羽统率的诸侯兵有三十余万,扣除在洛阳加入进来的申阳的队伍,还有王离被俘以后投降的秦军,在巨鹿城下围攻王离的诸侯兵估计有二十几万。

乾坤已定

等章邯重新收编好队伍,王离已经失败,遂不敢去漳北,仍然驻扎在棘原。项羽率诸侯各军南渡漳水,与章邯相持未战。

胡亥得到战报,看秦兵败得这么惨(从未有过的事),大为生气,派人指责章邯。章邯恐惧,让长史司马欣去咸阳跟秦二世解释。司马欣带兵出关时,官职就是长史,跟随章邯打了那么多胜仗,现在还是长史,可见秦二世对他们有多刻薄。

司马欣来到咸阳,在宫门外等了三天,赵高都不肯见他,也不大相信他。司马欣也害怕了,决定返回部队。他不敢走原路,担心赵高派人来追。果然赵高派人追,但没追到。

司马欣回来跟章邯说:“赵高居中用事,下面的人什么事都做不成。我们打了胜仗,他会嫉妒我们的功劳。打不了胜仗,又难免一死。请将军认真考虑。”项羽大军在西面,北面是巨鹿、赵地,东、南两面被大河阻隔,秦军这时其实已经陷入绝地,司马欣只是不好说出口罢了。

陈余也给章邯写信说:“白起是秦国名将,南征鄢郢,北杀赵括,打了那么多胜仗,结果还是被赐死。蒙恬也是秦国名将,北逐匈奴,开地数千里,结果还是被赐杀。为什么?功劳太多,不知道怎么封赏,只有杀了。如今你为秦将已经三年(秦二世元年九月至秦二世三年六月,二十个月,跨三年),丢失的部队至少有十几万,而反秦队伍越来越多。赵高阿谀奉承久了,今看事急,怕秦二世杀他,就拿你垫背当替死鬼。你现在是有功要死,无功也要死。天要亡秦,智愚皆知。何不跟我们一起反秦,分地而王,南面称孤?”

这大概是反秦期间陈余做过的唯一一件有功的事情。

章邯狐疑不决,秘密派出一名军官去跟项羽谈判。投降条件没有谈拢,项羽派蒲将军日夜引兵渡过三户津,在漳水南岸打败秦军。项羽又率全部将士在漳水一条支流上再次大败秦军。章邯再无斗志,派人来见项羽,想继续谈判。

项羽召部下商量:“粮食不够吃了,还是继续谈吧。”

部下说:“善。”

项羽跟章邯约定,双方派人在洹水(漳水支流)南岸的殷墟(就是发现甲骨文的安阳殷墟)谈判。投降事宜讲好以后,章邯过来见项羽,说到赵高,禁不住落下泪来。若不是山穷水尽,他哪里会走到这步田地?

项羽比胡亥大方多了,封章邯为雍王,随项羽行动;长史司马欣为上将军,率投降的二十万秦军先行,为前锋。要注意这个安排:司马欣曾经放过项梁一马,项羽投桃报李,给了他带兵的实权;章邯封雍王,不过这个雍在关中,暂时还是一个名义上的王,听起来好听,其实不如司马欣实惠(但考虑到董翳也当了上将,统率秦军,这个推测就完全不成立了)。

这支队伍的总人数已经超过五十万人,在大英雄项羽的统率下,浩浩荡荡过了黄河,经洛阳向函谷关进发。赵国的司马印、张耳,齐国的田都(他背叛田荣救赵,不知还能不能算齐国的将领),燕国的臧荼跟随行动,后来都封了王。他们的目标是攻入咸阳,称王天下。

走过洛阳,来到新安(今河南渑池东)。秦军吏卒私下议论说:“章将军骗我们投降。若能入关破秦,自然最好。要是不能,他们逼着我们东去,秦必尽杀我妻儿老小。”秦吏卒说章邯骗他们投降,是因为诸侯兵将当年还是百姓的时候,饱受秦兵折磨辱骂,现在又反过来折辱他们,把他们当牛马使唤。估计投降的条款里面没有这些“待遇”,所以秦吏卒才起了抱怨。

项羽听说这事,召英布、蒲将军两人商议:“秦兵多,心又不服,入关以后,不听命令,那可危险了。不如把他们杀了,只留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人入关。”

于是,某个夜里,秦兵二十余万人,全部被屠杀,埋在新安城南。项羽如此残暴,以及关中百姓、死难者家属对他的憎恨,多少影响到他后来的命运。

巨鹿之战,楚军大获全胜,秦军惨败而归。这一战,击溃了秦军的主力。整个反秦的战局一下扭转了。巨鹿之战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至此,秦军两大主力已经彻底消灭,预示着大秦帝国离灭亡已经不远了。这一战决定了秦朝必亡的命运,为刘邦的军队攻打咸阳扫清了障碍。

§§第五章 斩蛇起义,刘邦崛起

在大泽乡起义的推动下,农民起义的烽火很快烧遍了秦王朝的各个地方。义军不断攻城拔寨,建立政权,使秦王朝的统治日益瓦解。在这种情况下,沛县的刘邦也起兵抗秦。俗话说:英雄莫问出处。刘邦本是一个农民出身,但是他为人豪爽,广结人缘,他所结交的人物就包括萧何。正是因为他结识的一些重要人物,加上他本人具备的王者风范,最后才使他一步步从市井小民成为同霸王项羽相抗衡的重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