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周末秦初那些事儿
10785400000021

第21章 合纵与连横

合纵谋略

在群雄实力均衡、战事酷烈的新形势下,诸侯各国都注重采用“合纵”与“连横”的谋略,也是这一历史阶段的醒目特点。所谓“合纵”就是联合众多弱小国家攻击一个强大的国家;所谓连横就是联合一个强国去攻击其他弱小国家。

战国时期,秦国通过商鞅变法迅速强大起来,而齐国在此时也是东方强国。这样就形成了东西两大强国对峙、其他弱国并存的局面。就是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出现了“合纵”和“连横”。

公孙衍,又名犀首,做过秦国的大良造。后来张仪投奔秦惠文王。秦王很欣赏张仪,拜张仪为秦相。但张仪与公孙衍二人观点不统一,张仪主张“连横”,而公孙衍主张“合纵”。秦惠文王赏识张仪,便弃用公孙衍。

公孙衍一气之下,从秦国来到魏国。

公孙衍来到魏国后,很快被魏国重用。公元前319年,他做了魏相。他深知魏国不如秦国强大,为了对付秦国和张仪的“连横”政策,他提出了“合纵”策略。他号召五国合纵。这五国是:魏、赵、韩、楚、燕。

由于这五个国家都比较弱小,单独都没法抗击秦国,所以公孙衍希望通过合纵增强力量,与秦军抗衡。

但是人多心不齐,楚、燕两国没有派兵出战,而魏、赵、韩也各有心机。所以在修色(今河南省原阳)刚一交战,秦军便大获全胜,歼灭8万多敌军。

张仪建议秦惠文王道:“主公,三晋国尚未强大,我们应乘胜出击。”

秦惠文王又向三晋发动进攻,韩国把太子全送到秦国做人质,屈服投降,赵国也答应求和,魏国内政受到秦国干涉。

秦国更加强大了,“合纵”不仅没有打败秦国,反而激发了秦国斗志。

公孙衍失败之后,苏秦出现了。

苏秦是洛邑人,他和张仪是同学,也是好朋友,但二人的策略也不同。苏秦也主张“合纵”。

苏秦第二次苦学之后,先是到了燕国,受到了燕文王的礼遇和重用。

他对燕文王说:“主公,当今秦国最强,时有吞并各国的野心。我们应联合这些弱小国家,共同抵挡秦国,只有这样才能保太平。”于是赵、韩、魏、齐、楚五国合纵伐秦。但是由于组织不周,联军一直没有发动大进攻,结果“无功而返”。

连横谋略

秦王面对联军压境,问张仪怎么对敌。

张仪道:“主公,目前齐、楚两国是联军中的强国,只要把它们拆散,其他的都可迎刃而解。”

于是张仪奉秦王之命出使齐、楚。

张仪先到了楚国,买通了楚怀王的宠臣靳尚,然后去见楚怀王。

张仪对楚怀王说:“如果楚国和齐国断交,秦国愿把商于一带600里的土地归还楚国,而且愿意与您结好。”

宠臣勒尚也陈述了与秦结盟的各种好处,楚怀王不顾其他大臣的反对,欣然应允。

楚国和齐国断了交。

楚怀王派使臣去向秦王要回商于,却遭到了拒绝。张仪拿着地图说:“你们大王听错了吧,我是说将自己的封地拿出6里给楚国,而不是秦国的600里。”

使臣回到楚国,从头到尾一说,可气坏了楚怀王。他立即派兵,攻打秦国。秦国早有准备,打败了楚国。

楚怀王不甘心,又一次派出十万大军攻打秦国。而秦国则联合齐国,一起打败了楚国,又抢走了汉中一带600里的土地。万般无奈,楚国只好求和。楚国的实力被大大削弱,从此一蹶不振。

楚被削弱后,齐秦两国对峙,苏秦的合纵联系也被瓦解了。

公元前286年,由于宋国发生了内乱。齐国想趁此机会壮大自己的力量,扩张领土。于是,齐国便派兵攻打宋国。

宋国国君眼看着宋国要灭亡,便跑到魏国,齐国和魏国因此产生了矛盾。齐国最后灭了宋国,宋国国君宋康王悲愤而死。

齐国灭宋引起了其他诸侯国的强烈不满,纷纷想群起而攻击,但因没有一个牵头的也不敢贸然进军。

张仪对秦王说:“主公,如今楚已经被削弱,齐、秦两国对峙,若不削弱它,将来必然会对我们造成威胁。如今齐国举兵灭宋,不得人心,各个诸侯国也十分不满意,但它们不敢轻易出兵。如果我们在这时候站出来,组织和联合其他国家共同攻打齐国,一定会大败齐国军队。到时我们就可以独自称霸。”

公元前285年,秦王与楚王在宛相会,对楚王说:“如今齐国逆天而行,不仁不义,将来必然会乘机灭掉你们这样的国家。”楚国虽然与秦国有矛盾,但看到齐国攻打宋国,心里也想与秦国结交,因此答应了秦王的邀请。

秦王又用同样的话,说服了赵王。

公元前284年,秦王又与魏王、韩王会谈并达成了一致意见。

公元前284年,秦、燕、韩、赵、魏、楚6国联合攻击齐国,在济西大败齐军。

齐国也从此一蹶不振,只有秦国傲视群雄,为后来的统一做好了准备。

嬴姓到底是怎么起源的?“秦”的来源在哪里?这些都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充满神秘色彩的秦国是怎么一步步强大起来的呢?秦国的崛起包括:从氏族到建国、春秋时期秦国的兴起和壮大、秦孝公的丰功伟绩、秦惠文王的谋略、秦武王的谋略。这些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