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其实不是那回事
10779300000071

第71章 杨家将战辽是真是假

说起宋朝,人们或许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杨家将,特别是近几年有关杨家将的影视剧的兴起,又让人们对杨家将满门忠烈而佩服得五体投地。大约从宋朝开始,杨家将的故事就经过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加工编撰而变得尽人皆知。作为官方,想借用杨家将的故事来宣传忠孝的思想,而民间则把故事不断地神话,成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曲目。然而历史上真有杨家将血战辽国的事迹吗?杨家将真如小说中写得那么神奇吗?

历史追踪

提到杨家将,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一家之主的杨业。

杨业(约公元932年~公元986年),又名杨继业,原籍麟川新秦(今陕西神木),因他长期在太原生活,故《宋史》称他为太原人,北宋名将。他从小就擅长骑射,爱好打猎。曾对同伴说:“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鹰犬逐雉兔尔。”

解读真相

杨继业原是北汉边关守将,后因北汉灭亡,宋太祖招降而效力于大宋朝,但是宋朝的历史文献中却很少有关于杨继业在北汉时期战功方面的记载,可能与杨继业为北汉的降将有关,所以一律取消。即使《宋史》中提到几次杨继业与敌人的交锋,都是以杨继业失败而告终,杨继业与敌战于太原城下,让敌人以少胜多而击败,自己只能躲在壕沟里借助城墙的绳子才得以逃生。但是在《辽史》中有辽将耶律斜轸责问杨业说:汝与我国角胜30余年,今日何面目相见?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杨业那时期主要的对手是辽国,在对峙的30余年中也没怎么吃亏,也积累了相当丰富与辽作战的经验。所以,有关《宋史》中那样的记载只是在埋没杨业的功绩而已。

杨业作为杨家将的一家之主,起到了一个很好的表率作用,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辽国驸马萧多罗率军10万进犯雁门,杨业刀斩萧多罗,生擒辽将领李重海,使辽军望之丧胆,“望见业旌旗即引去”。太平兴国七年,契丹3万骑兵分三路攻宋。结果被杨业打得大败,杀死辽军3000人、俘虏1万多人、牛马5万多只、攻破堡垒36个,战果辉煌。

然而这样战功显赫的将领却遭到了朝中一些人的打压及诬蔑。一次皇帝派出兵征辽,潘美为主将,杨业为副将。杨业出师仅两个月,便战果累累,不仅收复了朔、寰、云、应4州之地,而且兵锋直抵桑乾河。但是,由于东、中两路大军的溃败,使他们的西路大军却成了深入险地的孤军。

《宋史·杨业传》中说杨业“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百人,后来中箭被擒,绝食三日而亡”。而在陈家谷那场战役中,他的儿子七郎杨延玉也壮烈殉国。杨业死后,朝廷旌表杨业“尽力死敌,立节迈伦,诚坚金石,气激风云,求之古人,何以如此!”

在以后的20多年中,其子杨延昭奉命镇守北方边关,屡败辽军,继承和发扬了杨家将“忠心报国”的优良家风。北宋咸平二年,辽国大举进攻遂城,但是由于遂城非常狭小,又没有来得及做好足够的防御工事,所以城内人心惶惶,杨延昭动员全城的成年男子,并分发了武器,配合宋军进行防御。时值寒冬,杨延昭命人挑水并把水浇在城墙上,一夜之间,遂城变成了一座冰城。城墙变得无比的光滑,辽国的猛烈进攻也无法继续,只好撤兵,杨延昭用计保全了遂城免受战火涂炭,显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在后来与辽作战的过程中,杨延昭多次挫败辽国的进攻,杨延昭57岁卒于任上,并没有死在战场上。

《宋史·杨业传》中记载:“业既殁,朝廷录其子供奉官延朗为崇议副使,次子殿直延浦、延训并为供奉官,延环、延贵、延彬为殿直。”同时也说明,陈家谷一战,除杨业和七郎杨延玉壮烈殉国外,其余六子在战后皆安全返回京城。而民间流传的“七子去,一子回”的故事只不过是虚构罢了。

根据以上材料我们可以知道,杨业领衔的杨家将一生之中都在与辽国进行对抗,所以杨家将战辽国的事情是有史可查的。北宋一代名臣欧阳修,为表彰杨家将一代接一代地为保卫朝廷恪尽职守,曾在《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中称赞杨家将说:“父子皆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可见杨家将不但在朝廷上受到官员的重视,在民间也是备受人们推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