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其实不是那回事
10779300000056

第56章 曾国藩为何没有称帝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他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而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中心人物,由于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曾国藩是清廷名臣,其德行与为人皆堪称楷模。历史上作为臣子有此作为者,现未发现有第二人。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曾国藩出生入死,戎马一生,终成一代枭雄,一个读书人能成就这样的霸业,不可不说是一个奇迹。然而,这样的一位人物在众星捧月的时候,为何没有称帝呢?而这一直以来是很多人难以揣测明白的一个谜。

历史追踪

曾国藩(公元1811年~公元1872年),字伯涵,号涤生,原名子城,派名传豫,清湘乡县荷叶塘(今双峰荷叶乡)人。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曾国藩生于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其家世代务农,祖父曾玉屏时常肩扛锄头,耕田种地,喂养猪禽,颇能料理家务。虽没有什么文化,但社会阅历十分丰富。因其持家有方,曾家也渐渐富裕起来。曾国藩自小就很崇敬他的祖父。父亲曾麟书,苦心攻读,前后应试17次,到43岁时才考上了秀才,总算成为一名下级绅士,在乡里教书为生。

曾国藩治学严谨,崇尚儒学,其学术思想以程朱理学为主体,把中国封建文化归纳为“义理、词章、经济、考据”4门学问,有独特见解,对当时和以后均有一定影响。他提出“早、扫、考、宝、书、蔬、鱼、猪”的“八字家训”,反映了曾“修身、齐家”的封建道学思想。所为古文,卓然成家。文秉桐城派之衣钵,为一时所宗。其家书、日记,人颇称道。其著述多收入《曾文正公全集》,计128卷;今辑有《曾国藩全集》。

曾国藩熟读经史,讲求经世致用之学,学有本源。他训练湘军,参考了戚继光的练兵方法,故能练出一支与众不同的军队来;他攻取天京,先取上游,从上而下,高屋建瓴,这一战略思想也是他在总结了历史上军事斗争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之上制定的;他受过严格的理学训练,因而个性坚毅、百折不挠,每次遭受失败后,都能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做到败而能振。这一切,绝非一般不学无术之徒所能做得到的。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深远的一个人物。近代史上的颇多著名人物,如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蒋介石,无不对之顶礼膜拜,尊其为“圣哲”。梁启超、杨昌济、陈独秀等人也都对之表示过钦佩与推崇。

解读真相

镇压太平天国之后,曾国藩麾下湘军已达10余万人,有部下曾进言:“鼎之轻重,似可问焉。”这话实际就是劝曾国藩借其威望武力达到顶峰时拥兵自立。然而,曾国藩却并没有这么做,这又是为什么呢?

1.曾国藩的忠君思想

曾国藩深受晚清理学大师唐鉴的影响,主张积极入世,充满着对国家、文化的使命感。早在青年时期,他就时刻等候着国家的召唤和委任。当太平军崛起、清廷面临危亡之时,曾国藩挺身而出,编练湘军。目的就是保护地主阶级的利益、保卫清政府。他的个人追求是做一个中兴之臣,封侯拜相、光宗耀祖。

2.清政府翦其羽翼

从当时的实力看,曾国藩确实有问鼎之力,但清廷已经对其有了提防。天京陷落以后,清政府利用湘军内部固有的矛盾,迅速提拔和扶植曾国藩手下的将领,他们的地位迅速提高,以致与曾国藩的地位不相上下。当左宗棠的左系湘军与沈葆桢结成同盟并脱离曾国藩向其发起挑战时,清政府则大加利用,暗中支持左宗棠、沈葆桢与曾国藩分庭抗礼,从内部瓦解曾国藩的势力。而对于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则竭力进行压制,不让其有抬头的机会。虽然曾国荃已升任浙江巡抚,却以尚未赴任为借口,不允许其单折奏事,此一巡抚,岂不形同虚设;夺得天京首功,本以为可以扬眉吐气,却不曾想竟然接二连三地遭到严责和警示。

3.维护国家的统一

试想,在当时,如果曾国藩有了称帝的想法,那么,好不容易才归于安定的国家、百姓又将面临战乱之苦,从小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曾国藩,对国家和百姓的安危看得比较重。所以,他很明确,一旦自己起兵,那么天下统一的局面将会再次被打破。

4.条件不允许

当时,清朝政府有两股比较重要的势力,一股是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军,一股是以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为首的骑兵队伍,这支队伍骁勇善战,在战斗力上要强于湘军许多,而当时的朝廷对僧格林沁又极其重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曾国藩起兵称帝,那么势必要与僧格林沁血战一场,然而,血战之后,成败胜负也不得而知。曾国藩这个人谨慎有余,魄力不足,无把握的事曾国藩历来是不会做的。所以,他自然不会拥兵自立。此外,当时相当一部分百姓仍然对于清廷抱有幻想,客观局面也不允许他自立。

然而,这些都是后人分析出来的种种曾国藩未称帝的原因,那么事情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呢?恐怕只有当事者自己最清楚了。

§§第七章 开启绝密档案解读帝王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