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宝宝抚触按摩健康法
10778700000007

第7章 心理障碍与教育方式不当

1.儿童心理健康的“营养素”

最为重要的精神“营养素”是爱,爱能伴随人的一生。童年时代主要是父母之爱,童年是培养人心理健康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若得不到充足和正确的父母之爱,就将影响其一生的心理健康发育。爱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不单指情爱,还包括关怀、安慰、鼓励、奖赏、赞扬、信任、帮助和支持等。

精神“营养素”还包括宣泄和疏导。宣泄和疏导都是维护心理平衡的有效办法。儿童心理负担若长期得不到宣泄或疏导,则会加重心理矛盾,进而成为心理障碍。

善意和讲究策略的批评也是重要的精神“营养素”。它会帮助人们明辨是非,改正错误,进而不断完善自己。此外,让孩子适当的身处逆境、遭受一定的挫折,也是儿童心理健康的一种特殊“营养素”。

2.做个心有灵犀的妈妈

每个宝宝有他自己的喜好,每个宝宝都是独一无二的小人儿。那些追在后面给孩子喂饱饭的妈妈,其实是那些总在孩子很忙、不需要他们的时候出现,而需要他们的时候却又不在身边的妈妈。年轻的爸妈或是爷爷奶奶,你们有这种情况吗?

有权威机构针对育儿方式的影响做了大量研究发现,影响力特别大的是妈妈或者看护人的“灵敏度”,即她是如何和孩子的生活经验达到和谐状态的,当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妈妈就会出现在他们的身边。比较灵敏的妈妈能感受到孩子的需求、心情、兴趣和才能。研究人员解释,她的这种感受,能指导她如何和孩子互动。相反,有一个情绪压抑或总是处于焦虑状态的妈妈就很糟糕,因为压抑或焦虑的情绪会阻止妈妈与孩子达到良好的沟通,正是这些压抑、焦虑、暴躁淹没了妈妈内心的灵犀。

父爱的核心如同母爱一样,都是亲情和无私的关爱。父亲若能在孩子出生后一年内积极参与抚育孩子的工作,由于多了一份亲情和理解,就能为孩子接下来的数个发展阶段奠定良好的管教基础。孩子会尊敬你,会把你当成一位可信任的权威人物,孩子会自然而然地变得听话了,只有父亲付出了,才能有所收获。

3.问题儿童与问题妈妈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看到,即使那些一生下来就存在某些问题的儿童,如果他们父母的性格、家庭气氛、经济条件等成长环境比较好的话,在他们身上存在的这些问题,就决不会发展成为一种疾病。反过来说,有些孩子即使在出生的时候十分正常,可是如果他们成长的环境比较恶劣的话,也可能会出现问题。这一点在理解孩子的行为方式和成长过程中十分重要,与其说孩子是问题儿童,不如说是问题爸爸、问题妈妈。

相信年轻的父母都有着一颗致力于要教育好自己孩子的爱心,这就需要具备明确的育儿理念和坚忍不拔的精神。由于社会上没有人去监督父母们如何培养孩子,父母们有绝对的自由,即使该做的不做,计划好的事不实行,任意变更计划,那也绝不会受到制裁。所以,当孩子们给爸爸妈妈带来烦恼的时候,年轻的父母应当随时审视自己的做法,认真观察、耐心倾听,从孩子那里同样会学习或感悟到许多东西。

4.自尊心经常受到打击

王老师楼下住着可灵妹妹,她妈妈脾气急一些,经常打可灵,嘴里总是大声呵斥孩子不听话,一急起来就控制不住,打过孩子就后悔,后悔后还是会打,然后再后悔。有时王老师劝可灵的妈妈:“为什么一定要孩子顺了你的意愿呢?”如果父母犯了错没记得,是不是也要自己打自己一顿让自己长长记性。

如果被打骂过的孩子变老实了,那是因为他们小小的心里充满了恐惧,而不是真正地理解了自己的错误。从这个角度来说,父母或教师对儿童的随意惩罚,使儿童学习到的是冲动的合理性,只有父母和教师的理智行为才能促使儿童学会控制自己。

由于幼小心灵经常遭到摧残,所以可灵也喜欢对其他孩子动手,暴力倾向挺严重,有的时候手里拿着凳子都会直接照着邻居小宝宝的头抡过去,反正手里拿着什么都会顺手挥过去,可灵咬人的事也经常发生。

经常打骂对儿童造成的创伤有立刻显现的,也有到了成人期才显现的长期创伤。一个小孩在被虐待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他长大后可能会认为整个社会“充满危险”,一些孩子可能在长大后变得十分胆怯,不断逃避外界,不敢跟别人沟通,有强烈的自卑感。

一些家长也对孩子期望过高,什么都要求立竿见影,没有考虑到孩子的能力有限。“愤怒始于无能,终于懊悔”,这是家长应该谨记的。一个孩子的自尊心如果经常受到打击,或者需求一直被忽略,他的“自我形象”就会受到负面影响。

5.提防“精神虐待”

3岁的东东很喜欢吸吮手指。他的母亲看了很生气,用尽了各种方法来纠正,他还是改不掉。东东的母亲暴跳如雷,每次一看到东东吸吮手指,她就大声骂道:“如果你再咬手指,妈妈就离开这个家,不要你了。”东东吓得哭了,很怕妈妈真的离开他。他每天做噩梦,梦见妈妈丢下他。这就是精神虐待,东东就是一个精神虐待的受害者。他身上没有任何伤痕,但心灵已受到伤害。而妈妈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虐待狂”。在每个孩子的成长阶段,母亲的作用都极其重要,实际上,每位母亲都可以说是一位教育家。

人们提起虐待孩子时,往往会认为体罚才算虐待孩子,而忽视了精神上的虐待。精神虐待的危害有时会甚于肉体上受虐待,因为情绪和心理的虐待是隐性的,不像肉体虐待这么容易被察觉,对孩子会造成很深的精神创伤,严重的还会造成心理障碍。

许多非惩罚性的育儿方法,这些方法主要遵循以下两项基本原则:首先在纠正孩子错误之前,先去关心孩子。然后在纠正孩子的错误时,要把重点放在选择什么样的解决方法上。

6.合理管教和精神虐待的区别

家长管教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在家庭构造和亲子沟通良好的健全环境里,偶尔的打骂不会使孩子产生心理问题。而合理的管教和精神上的虐待,其实并不难区别。如果一个孩子做不好一件事,父母亲一直骂他说:“你就是很笨。”对孩子作出人身攻击,贬低他的能力,这便是精神上的虐待。相反,如果父母对孩子说:“这次没做好是因为你的眼睛没有注意前面的小凳子,所以摔倒了,以后我们不要跑得太快,眼睛注意看前面,下次一定能做好!”这是针对孩子行为的一种具体指正,属于合理的管教。

从生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受到关爱的婴儿和受到虐待的婴儿,他们脑的发育情况完全不同。受到良好呵护婴儿的脑内额叶皮质能得到迅速生成发育,神经细胞的活动非常频繁。而受到虐待的婴儿,脑内额叶皮质的生成发育缓慢,神经细胞的活动基本处于停顿状态。因为额叶皮质与人的感知能力、感情智商及语言能力等密切相关,所以它的生成、发育对孩子将来是否能在社会上取得成功有着很大影响。

7.严格而不专制

父母虐待亲生骨肉的情况,一般都是因为无法承受压力、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而对亲生孩子的肉体和心灵造成伤害。也有一部分家长是因为不懂得如何有效管教孩子,在情急之下伤害了亲生骨肉。

有些家长大多是运用自己父母管教自己的惯用方式来管教孩子。事实上,现时的社会、家庭结构,人们的生活观念和子女教育方式等每日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陈旧的陋习与现代的文明已是格格不入。家长看到孩子不听话,就认定是孩子有问题,忽略了检讨本身的管教方式及对待孩子的态度。

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不蒙蔽孩子的理性,不扰乱孩子的判断力。所以家长在批评孩子时,总是晓之以理,绝不让孩子挨了批评却不知道为什么。即使父母的责怪和禁令是对的,也应该让孩子明白其中道理,否则孩子就会口服心不服。如果父母还没有搞清事实就错怪孩子,会使孩子的是非观念发生混乱。如果教育合情合理、不专制,孩子的理性和判断力就不会受到伤害。

8.过于唠叨是对孩子的不信任

一对夫妻带儿子去沙滩上玩,孩子开始时兴致盎然地用一个小桶装湿沙子,想要扣出一个圆柱来。在旁边录像的父母不停地唠叨,你应该怎么装沙子,应该怎样倒,应该倒在什么地方,不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不到10分钟,孩子就不愿玩了。通过这么一个小小的生活场景,就知道这个儿子为什么不肯跟父母沟通,因为他连最基本的自由都没有,在父母面前,他几乎不能从任何一件事情上获得快乐和自信。

太多的叮咛和嘱咐其实是一种大人对孩子的不信任,而一直在不信任的氛围下长大的孩子比较容易没有安全感和不自信。很奇怪,做了妈妈以后的女人真的会变得越来越唠叨,或许是因为每个子女都是妈妈的心肝宝贝,妈妈潜意识里总是有着牵挂和担心。但是,当妈妈对相同问题不断重复着同样的叮咛时,孩子就会慢慢学会左耳朵进右耳朵出。随着孩子长大,自主意识增强后,他们就会对那些父母不断重复的话产生厌烦,进而与父母产生代沟。

有经验的家长总结出一条小经验,“不管就是最好的管”,就是要把自由和选择权交给孩子,而不是控制在大人手中。很多事情我们大人要学习相信孩子,学习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而改善自己的引领方式,还要学习给孩子时间慢慢带领着孩子改正不恰当的习惯,这样我们就可以避免过多的唠叨。

9.是谁摧毁了一个天才的生命

从桐桐刚刚出生之时起,就一直表现出超常的“才华”。然而,这个孩子的不幸正是由他的才华引起的。桐桐是一个开朗的孩子,喜欢把自己的快乐与他人分享。但他的性格却得不到父亲的认可。因为桐桐的父亲性格内向,不喜欢与人打交道,正如他自己所说,一个人应该谦虚,应该稳重,不要总是那么自以为是。

“桐桐,你又在嚷嚷什么?”当一天桐桐正在高声欢笑时,爸爸问道。“爸爸,我又读完了一本书。”桐桐高兴地对父亲说。“读完一本书是很平常的事,你用不着那么高兴。”爸爸回答。“可是,这本书的故事非常有趣。还有,我居然能把这么难懂的书读完,我很棒吧!”桐桐说道,似乎正在等待着父亲对他的肯定。爸爸却突然发怒:“你吵吵嚷嚷的干什么?你以为只有你才有这个本事吗?这么一点点小的进步就骄傲自大。你是在等待着我的表扬吗?告诉你,我永远不会表扬你。”“不要成天叽叽喳喳的,这让人烦透了”,爸爸说完“砰”地一声关上了房门。桐桐伤心地哭了,他不明白父亲为什么这样。他本想和父亲一起分享自己的快乐,还想向父亲请教一些他不明白的东西。可现在,他发现父亲并不喜欢他这样。

突然之间,一种极坏的感觉涌上了心头,他的快乐和自信被另外一种东西所取代,我是个很糟糕的孩子。从此,桐桐脸上常有的笑容逐渐地消失了,他不乐意再见到爸爸,他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10.在家里“称王称霸”的孩子

在家里“称王称霸”,到了学校却不敢说、不敢做,对于刚上小学的孩子来说,这样的情况比较多见。上学后,面对的是一个崭新的环境,周围都是新同学,有的孩子就会出现不适应,容易出现羞怯、不安的情绪。这样的孩子往往遇事犹豫、畏手畏脚,在课堂学习中缺乏自信,进而不能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

自信心是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中一点一滴树立起来的。因此,在孩子上学之前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自信、独立、合作和坚毅的品质。孩子做事情、玩游戏的时候,家长要鼓励孩子尽量自己想办法克服困难,不要怕孩子失败,如穿衣服时,扣扣子、拉拉锁这些不起眼的小事情。另外,还要鼓励孩子与他人相处,孩子学前如能常和家庭外的成年人和儿童接触,上学后便容易和老师、同学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