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目击天安门(四)
10776400000166

第166章 厉兵秣马惩“台独”!世纪阅兵振国威(18)

他把工程队托付给别人代管,又穿上了思念已久的绿军装。进了阅兵村后,让他思想有点准备不足的是,身体到底不比当年了,预备役队伍里他年龄最大,而且这些年当老板,体力锻炼毕竟少了。人家再苦再累睡一觉就恢复如初,可他训练时间一长还真觉得有点吃不消。但他始终抱定一个念头:我当过兵,参加过国庆大阅兵,我决不能给这份荣誉丢脸!他也果真坚持了下来。

阅兵总指挥部有规定,家住北京的阅兵人员,可以两个星期回家休息一天。他每次黑不溜秋地进家,都要遭一双儿女的取笑,妻子忙不迭地往他脸上抹防晒霜。他笑对妻子说:“黑怎么啦?当年我参加35周年阅兵时不也晒得老黑吗?你还不是照样嫁给我!”

4.优秀排长来自SOS村

在空降兵的迷彩方队里,有着各色各样的传奇人物,张建成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两岁丧母,6岁丧父,村里老支书把他送进了烟台国际SOS儿童村。他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沐浴着阳光成长,读完了小学、初中、高中,成为儿童村里第一个穿上绿军装的人。

入伍后的张建成一路飞速进步。他心目中有着一个强烈的愿望,就是加倍努力,报答党和人民养育之恩。在同年兵中,他第一个入了党,第一个直接从士兵提升为干部。去年夏天部队在长江大堤上抗洪,他瘦弱的身体扛着沉重的沙袋在大堤上飞跑,连续半个月昼夜奋战不下火线,被战友们公认是最拼命的人。空军党委授予他“抗洪勇士”的荣誉称号。

今年初,听说部队要参加国庆大阅兵,他第一个跑去报名。一量身高,离要求的1.76米差了1厘米,没被选上。这下他睡不着觉了,阅兵是国威军威的大展示,参加阅兵是向祖国汇报自己练兵习武成绩的机会,这个机会无论如何得争取。第二天,他硬说昨天身高测量得不准,要求重新量。说来也神,这回一量,他竟正好够1.76米,如愿成为受阅队伍里的一员。直到8月,记者见到张建成时,他才很得意地公开了当时的小秘密:原来那天他往袜子里垫了两副毡子鞋垫,人就迅速“长高”了1厘米。不过事到如今,阅兵村已经离不开他了。

进了阅兵村,张建成就暗下决心要以最过硬的军姿走过天安门,严格要求,刻苦训练,方队组织4次大的队列考核,张建成4次拿第一。

他把这些好消息和提干后省下的1500元钱,一起寄给了SOS村惦记他的妈妈们,让这些抚育他成长的亲人一同分享他的成功幸福。

5.分秒不差“第一车”

当车辆方队驶过天安门广场时,行进在最前面、引导25个车辆方队有条不紊前行的,便是北京军区某坦克团副营长余东。

余东入伍第二年便考取了坦克特级驾驶员,现在已有400个小时的实车驾驶时间。凭着过硬的驾驶技术,余东成了车辆方队的“第一车”驾驶员。面对过去不熟悉的装备和“第一车”的重要岗位,余东在训练场上跟坦克较上了劲。初春时节,余东脱掉马靴,只穿薄薄的袜子体验控制油门的感觉,不几天脚便肿得像个馒头。一个多月的苦练,余东终于摸索出了脑、耳、眼、脚并用控制车速的绝活儿。只要听到发动机的响声,他便能准确地说出发动机的转速;只要你提出要求,他一脚下去,发动机的转速每秒不差5转。

通过天安门广场,要用36秒准确走完100米的距离,正负误差不得超过0.15秒。这对于操纵几十吨重的坦克来说,难度可想而知。特别是余东驾驶的第一车,前面没有参照物,时间和车速的控制只能凭经验和感觉来调控。余东的话掷地有声:“第一车追求的是不差毫厘。”

训练期间,北京持续高温,在温度高达50多摄氏高的水泥训练场上,余东一练就是几个小时。经过上千次的反复实验和揣摩,余东不用任何参照物,只凭耳听、眼看、脚感,便能准确地将坦克行进百米的误差控制在0.1秒以内,坦克直线行进的偏差不超过5厘米。

6.空中地上父女情

空中武装直升机梯队领航主任温保河,和女兵方队第一排的温巍巍,是阅兵村里出名的一双父女兵。父亲在空中引领战机一展雄姿,女儿在地面昂首阔步飒爽向前。空中、地上心相连,情相牵,在阅兵村写下一段感人的佳话。

温保河是1968年入伍的老飞行员,飞过歼击机、运输机、直升机。这些年,他所在的直升机大队飞遍祖国大江南北,从三峡工程到长江抗洪,从边境巡逻到香港回归,哪里有灾情,哪里有特殊任务,哪里就有他们穿云破雾的身影。这次执行阅兵任务,作为领航主任的温保河年龄比较大了,队里上下都很照顾他。可他总是把自己当战士一样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对每一个飞行数据,每一个飞行动作都不许发生一丝差错,一丝不苟地苦练在各种气象条件下的编队飞行。

温巍巍当兵前是篮球二级运动员。在军校听说挑选参阅人员,人家还在考虑这么苦去不去时,她早就跑去报了名。最让温巍巍骄傲的是,在超强度阅兵训练中,她一次也没哭过!温巍巍惟一的心事是总想去看看爸爸,她担心爸爸年纪大了,这么热的天会吃不消,可阅兵村有严格的纪律,想爸爸时她只能看看蓝天。温保河也惦念女儿,虽说女儿平时很能吃苦,但这么艰苦的训练还是头一回,能不能坚持下来?父女俩同在一地,也只好靠鸿雁传书。女儿叮嘱爸爸“一定要保重身体”,爸爸鼓励女儿“一定要坚持到底”。特别是爸爸的信中有这么一句话让女儿牢记不忘:“一个人的精神力量是无穷的,只要精神不垮,什么困难都能克服。”这句话鼓舞父女两代人出色完成了受阅任务。

世纪大阅兵的幕后英雄

1.花甲老兵抒情怀――水兵方队“总教头”孙启华

在阅兵村,有一支最年轻的受阅水兵方队,队员平均年龄只有19岁,并且全是去年年底入伍的新兵。然而,担当这支年轻方队总教练的却是一位年愈花甲的老水兵。他曾6次参加国庆首都阅兵训练,3次通过天安门广场,先后接受过毛泽东、邓小平等党的第一代、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检阅。世纪之交,为扬国威、振军威,这位受阅老兵,以一颗强烈的报国之心,续写出一位花甲老兵的受阅情怀……

他,就是海军二等功臣、潜艇学院退休干部孙启华。

1958年10月1日,是孙启华永生不能忘怀的日子。当水兵方队威武雄壮地通过天安门广场时,站在方队第二排第二名的他,激动地流下了幸福的泪水。他平生第一次看到了毛主席。从此,这位农民的孩子也与共和国阅兵结下了不解之缘。

光阴似箭。1984年,举行了新中国成立35周年国庆阅兵,时年44岁的孙启华担任了水兵方队队长兼总教练。方队在前进,随着他一声洪亮的“向右――看!”口令,孙启华作为水兵方队两领队之一,带领身着上白下蓝新式水兵服的年轻水兵再次通过了天安门。阅兵结束后,水兵方队受到军委主席邓小平的通令嘉奖,海军党委给水兵方队记集体三等功,并给孙启华记二等功一次。

1999年,新中国成立50周年国庆阅兵前夕,已退休在家的孙启华得到了激动人心的消息:上级党委决定请他“出山”。老人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

在阅兵村,孙启华是一位年岁最高、阅历最丰富的老兵。他有一句口头禅:“我要做好,你们也要做好!”这句话他讲了大半辈子。进驻阅兵村4个月以来,无论白天还是黑夜,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烈日炎炎,战士们训练12个小时,他就在操场上站立12个小时。在他的提议下,方队记下了每一个人的生日,每月举行一次集体生日宴会。

战士们经常感慨地说:“看到老教练,总能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力量。他往队前一站,就是一支标杆、一道无声的命令!”

2.“备份机长”亦光荣――试飞骄子郭福顺

郭福顺做梦都在盼望这一天:让全国人民目睹我国自行研制生产的武装直升机的风采。在新中国成立50周年首都阅兵式上,国产武装直升机首次亮相,接受了祖国和人民的检阅。为了这一天,郭福顺苦苦奋斗了近10年。

1988年4月,沈阳军区某部接到命令:立即派出一个精干机组,赴南方某地参加我国自行研制生产的反坦克武装直升机科研试飞任务。

科研试飞武装直升机,在我国还是第一次,有很大的风险。郭福顺在主动请缨上阵的同时,也选择了危险……

转瞬8年,试飞告捷。郭福顺飞行3000多架次,700多个小时,300多个科研科目,完成并处置重大险情和排除哑弹等故障100多起,创造了测试武装直升机悬停、平飞、下滑、俯冲等多种条件下对不同距离固定与活动目标的攻击、规避和机动能力,全部达到要求的佳绩,由于命中精度高,为国家节约了230余万元的科研资金。

原国防科工委、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发来贺电:“这次武装直升机试飞实验,创造了奇迹,为祖国、为人民、为军队争了光。”

在此次进驻阅兵村之前,上级组织了受阅机长入围考核,通过电脑判读评分,郭福顺各项成绩遥遥领先。

可事情往往有不遂人愿的时候。“五一”刚过,上级要求受阅单位立即上报定人定机定位名单,谁都不会情愿放弃驾机通过天安门一展风采的机会。正当组织上为难、大家互相猜测之际,郭福顺却主动提出:担当“备份机长”。

老郭的举动,实在让人感动。人们都十分清楚,这次受阅的武装直升机是老郭历经生死考验飞出来的,他最有资格驾机通过天安门。可是,他却把这份荣誉让给了战友们。

当新一代国产武装直升机通过天安门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时,郭福顺感到无上光荣!

3.祖国蓝天写人生――空中梯队地面指挥丁安庆“起飞!”随着一位指挥员的口令,战鹰们带着震撼大地的巨响,以钢铁阵势腾空而起,8道彩练似流星赶月……

这位指挥员就是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第九任队长、现任副师长、国庆50周年大阅兵空中第一梯队地面总指挥丁安庆。他先后完成110余次迎宾表演任务,接待了61个国家的176个代表团,是特级飞行员、一级技术能手,飞过多种战机,创下了一个又一个纪录。

丁安庆难忘1984年35周年国庆大阅兵,当时他才32岁,在技术方面已是队里的顶尖高手。

1997年12月,中国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以全新的装备、全新的队形公开亮相,引起了世界航空界的注目,丁安庆的名字也随之走向了世界。

1998年11月,中国珠海举行了第二届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此时已走上更高层次领导岗位的丁安庆,和战友们通过国际航展,把代表祖国、军队形象的表演队推向了世界。

建国50周年阅兵式上,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担任阅兵空中第一梯队,8机护航通过天安门上空,丁安庆担起地面总指挥重任。他以极大的革命热情,向祖国交上了一份世纪答卷!

4.铁甲方阵“铺路石”――“陆战之王”领头人李玉国

10月1日,当铁甲方阵以排山倒海之势通过天安门广场时,装甲部队强大的阵容、精湛的技艺、威武的军姿,在全国人民心目中瞬间定格,成了中国陆军不断走向强大的历史见证。然而,或许你还没有想到,在阅兵瞬间辉煌的背后,有多少幕后英雄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北京军区某装甲师副师长李玉国,就是他们当中普通的一员。

1998年4月,乍暖还寒。副师长李玉国接受了一项特殊任务:带领师三个阅兵方队的教练员参加集训,并担任全军装甲车辆方队300名教练员的教学任务。

“教练员是方队的‘种子’,必须让他们掌握一流技术。”李玉国带领教学小组很快拿出了一套完整的方案。

李玉国入伍后,便与坦克结下了不解之缘。从一名驾驶员成长为高级讲师,他亲手为部队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的特级驾驶员。他能熟练掌握我军各型坦克,对驾驶、通信、射击三大专业无一不精,成了有名的“坦克通”。他调任某装甲师副师长后,恰逢主战坦克换代,他如饥似渴地将自己的经验和理论运用于实践。几年来,长城脚下古战场、内蒙古大草原、黄羊滩靶场都留下了他带领官兵不断探索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