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上班族妈妈的教子宝典
10774000000040

第40章 孩子没有朋友比考试不及格还要严重

作为成年人,我们都有一种体会:每当回忆起童年生活时就非常兴奋,对儿时的朋友感到特别亲切,谈到与童年朋友一起干的各种趣事,如数家珍。如果儿时的朋友要聚会,只要时间允许,有“请”必到;儿时的朋友需要帮助,立即行动,当仁不让。我们的经历告诉我们:孩子需要朋友。

然而,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与同龄伙伴交往的机会也在大大减少。许多孩子往往不能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其实就是缺乏交往的技巧而导致的结果。如果妈妈在面对这种结果不及时给予指导和教育,肯定会给孩子的学习生活中带来一定困难,比如不合群、孤僻等等。

一般来说,小学时期是妈妈培养孩子与别人相处能力的关键期。而我们有些妈妈却把孩子的学习成绩看得很重,却常常忽略孩子与小伙伴的关系,认为与小朋友玩耍只是浪费时间,而误认为孩子不合群是由于孩子性格方面的原因。其实,这样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人际交往对孩子的成长有很重要的作用,亲密的朋友不仅能使孩子体验到友谊带来的身心愉悦,还能培养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智商、情商的发展。如果孩子没有朋友,他在成长过程中就会有性格孤僻、胆小怕事等不良心理表现,直接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有许多专家认为,孩子不会与人交往比他的学业失败还要严重,没有朋友的孩子比考试不及格更严重。

其实,妈妈只要留心一下,就会发现一个规律:与同伴和谐相处的孩子,往往都平安健康,没有朋友的孩子却容易发生问题。对孩子来说,交往是一种重要的精神需求,也是孩子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孩子的成长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学习过程,而这种学习是在与其他人尤其是与同龄伙伴的交往过程中实现的。

首先,孩子在与小朋友的交往中能够学习别人优点,克服自己的缺点。

有一个女孩儿,自己的东西总是乱扔一气,用什么找不到什么。自从与另一位小女孩一起玩儿之后,东西就开始整理得井井有条。原来,她到那个小女孩家几次,看到小女孩总是把东西摆放得整整齐齐,看起来好看,而且得到了阿姨的夸奖。

其实,这跟我们大人在交往中互相学习是一样的,只不过孩子们的学习比较简单、初级罢了,而这正是孩子们所需要的。但是,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孩子们也可能互相学习缺点,这是由孩子们的幼稚、好奇、是非不清引起的。这种现象出现并不可怕,只要妈妈耐心给予指导,孩子们会很快“改邪归正”的。而同时,改正的过程,也提高了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

其次,孩子在小朋友的交往中学习适应社会、提高社交的能力。我们可以想想,孩子们常在一起玩儿“过家家”的游戏,先分配不同的角色,然后做买菜、做饭、扫地以及娶媳妇、走亲戚等等各种家庭中的事情,这是成人社会现象在儿童社会中的折射。孩子们在“过家家”中学会了社会上的很多知识,也初步锻炼了社交能力。再如,孩子们在一起,常常为了一个问题总是争论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不管解决与否、解决得是否合理,他们的认识总会前进一步,这也是在学习,认知社会。如果孩子没有朋友,这一切都是不可能发生的。

还有,孩子在与小朋友的交往中也能够培养群体意识,克服过强的个体意识。现在,不少孩子个体意识特别强,在家里是“小霸主”,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这对孩子的发展十分有害。而群体生活正是克服自我中心毛病的熔炉。孩子在群体中,必须遵从群体的规则,每个人都有权利,如果只顾自己,就会受到排斥,小朋友会看不起他,不跟他玩儿。他会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向群体规范“投降”,成为一个合群的孩子。要知道,合群是人的重要品质和能力,这是家长无法口授给孩子的。

假如你的孩子真的不合群、孤独、偏执,那么妈妈就要好好在自己身上找一找原因,然后下点工夫给孩子创造“合群”的机会。千万不可以用自身的辛劳代替属于孩子的小朋友,这只会助长孩子的“社会交往萎缩症”,一辈子受牵累。

现在,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没有兄弟姐妹,他们需要在与伙伴们的交往中学习人际交往的一些规则。一般来说,妈妈都会懂得孩子交朋友的重要,只是对孩子的交往不放心,往往就偏于严加控制,从而导致和孩子的矛盾激化。也许,家长换个思路效果就会好一些了。

人的实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离开人与人的联系、人与人的交往,人就不存在,更无从发展。在诸多的联系、交往中,总有至近的、感情亲密的一圈人,这就是朋友。任何人的成长都是跌跌撞撞的,交朋友也是磕磕碰碰的,妈妈要做的就是尊重和引导,给孩子提供交往的机会,让我们的孩子在朋友圈中长大成人,这对于今天的独生子女来说,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