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说:“幼儿是成人之母。”意思是说,成人的基础是在小时候形成的。每个人刚生下来的时候都是一样的,仅仅由于环境,特别是幼小时期所处的环境不同,有的人可能成为天才或英才,有的人则变成了凡夫俗子甚至蠢材。
儿童的早期教育,是决定其一生发展的关键。具备了相应的资格和能力,父母才能圆满地完成教子育人这一神圣的任务。所以,对孩子的教育必须尽早开始,开始得越早,取得的效果就越显著,开始得越晚,儿童的能力实现就越少,这就是儿童潜在能力的递减法则。
通常,3岁之前是孩子最为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孩子的大脑接受事物的方法和以后的截然不同。我们知道,刚出生的婴儿没有分辨人面孔的能力,而到三四个月,或五六个月,就能分辨出母亲和别人的面孔了,开始“认生”了。但这时的孩子并不是对面孔特征进行了这样那样的分析后才记住的,他们是在反复的观察中,把母亲整个面孔印象原封不动地“拷贝”进了自己大脑之中。
婴儿依靠直觉,具有在短时间内掌握整体的记忆识别能力,是成人远远所不能及的,这种纯记忆式的识别能力,也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他们对多次重复的事物不厌其烦,所以3岁以前也是“硬灌”时期。因为这个时候孩子的大脑还处在一个白纸状态,无法像成人那样进行分析判断,因此,可以说他具有一种不需要理解或领会的吸收能力。如果不把你认为正确的东西,经常地、生动地反复灌入幼儿尚未具备自主分辨好坏能力的大脑中的话,他就会毫无区别地大量吸收坏的东西,从而形成自身的素质。
其实,人和人根本不存在智力水平上差别,只有不同智力之间优势、组合与发展速度上的差异,每个人都有相应的成功领域。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而一个人的品质如何,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幼年时期所受的教育如何。人就像瓷器一样,小时候就形成了他一生的雏形。幼儿时期就好比制造瓷器的黏土,给予什么样的教育就会形成什么样的雏形。
没有人生来就会做妈妈,0岁的孩子,0岁的妈妈。每一个妈妈培养孩子的过程其实是妈妈和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妈妈往往容易把目光聚焦在孩子身上,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天天鞭策孩子努力上进,然而自己的成长,却在不知不觉间完全停滞了。
孩子的身上总会留下妈妈的影子。妈妈的心理状态、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一个好妈妈首先就是要做好自己,孩子就会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从中得到熏陶,受到启发。如果你深爱着孩子,也一定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留遗憾。那么,不妨从现在做起,从争取“持证上岗”开始,为当好妈妈做些“功课”吧。
首先,即使工作再繁忙,妈妈也要尽量多陪伴孩子。孩子是我们生命的延续,没有什么比塑造一个人更重要的。每天和孩子沟通,认真听孩子说会儿话,或者完全投入到孩子的玩中,等等,这比给孩子提供优越的物质条件更加重要。
其次,及早给孩子装几个核心的“精神软件”。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要想使孩子拥有一份精彩的人生,需要具备能够适应社会的多种品质和能力。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主动进取精神——这是孩子成长的几个核心“精神软件”,是孩子精神人格的脊梁,妈妈一定要把它们及早输入孩子的生命程序之中。
最后,妈妈要把最好的自己呈现给孩子。每个孩子都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大量的行为都会在幼年阶段固化为习惯,因而培养各种良好习惯最容易见效。作为妈妈,不管你目前生活有多么失意,也不要把你的抱怨一览无遗地呈现给孩子。如果你希望孩子比自己走得更远,就要把自己最好的状态呈现给孩子,让孩子看到你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言行,给孩子一个充满活力的成长环境。
事实证明,有好习惯的父母才能培养出有良好习惯的孩子,每一个父母都要牢记一句话:“你的身后站着孩子。”你的任何行为都有可能落入他的眼底。如果我们能乐观地看待孩子,相信在孩子身上一定潜藏着智慧的种子。
毕竟,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孩子的成长最需要妈妈的陪伴,尤其是在孩子幼小的时候,通过朝夕相处的陪伴、日复一日的交流,孩子与妈妈建立起亲密的依恋,建立起安全感,这是孩子健康成长最重要的基础。而妈妈不仅仅要做孩子的朋友,更要肩负起为人父母的更重要的职责,在孩子的成长路上起到真正的引导作用。
幼儿是成人之母,教育孩子的过程其实就是我们做妈妈的自我教育和学习的过程。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在亲子共同前行的路程上,孩子的小手需要我们的大手去牵引,去扶持。有了这种认识,我们就可以扮演好生活教练、学习榜样、知心朋友、人生导师和坚强后盾等角色,更好地帮助孩子健康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