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上班族妈妈的教子宝典
10774000000023

第23章 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

我们是否都有这样的体会:面对“同事”,我们一般采取的态度是“尊重”,因为我们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我们要在日常的工作中,共同去完成任务;面对“朋友”,我们一般采取的态度也是“尊重”,因为我们之间的地位也是平等的,我们要在日常的生活中互相帮助,进行交流。然而,在孩子面前,我们却很少注意“尊重”。

曾经在一部电视剧中看到过这样的情节:一个和母亲相依为命的七八岁小男孩,学习中等,性格内向,唯独对下象棋很感兴趣。在一次学校组织的象棋大赛上获得冠军,老师奖了他一副象棋。一天放学回家,母亲帮忙整理他书包时发现了这副象棋,于是大为恼火,不顾孩子的极力解释,狠狠地呵斥孩子,并把象棋付之一炬。看着成为灰烬的象棋,小男孩伤心转身走回房间关起了门,任凭母亲怎么叫都不开。之后小男孩变得更加内向,消沉。

后来他母亲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很是后悔,虽然最后小男孩看到母亲重新给他买的象棋,破涕而笑。但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行为如果接二连三地发生,而妈妈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改正,那么,甚至于孩子的一生,给孩子造成的伤害都是非常严重的。

其实,现实中有相当一部分妈妈会在许多时候都犯下同样的错误。孩子和棋,孰轻孰重,为了一副棋或者为了某些东西而伤害孩子,本末倒置的事情我们做过多少呢?

对于父母来说,尊重孩子似乎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情,尤其是做妈妈的。如果随便问一位母亲,你爱自己的孩子吗?那答案肯定是同样的:爱!但是如果问,你尊重你的孩子吗?可能得到的答案就不知所以然了。往往因为妈妈以爱的名义,行使着自己享有的权利时,就容易忘记孩子的权利。

曾经有所学校,对校内全体中小学生做过类似这方面的调查。结果表明,有50%以上的孩子希望父母能够尊重自己的人格,能够平等地和自己交流沟通,有将近50%的孩子希望父母与自己是地位平等、感情亲密的朋友关系。

这个数据着实让人有些揪心。面对孩子,做妈妈的往往强调的是“孩子太小什么都不懂、什么都做不好”,这样我们就可以名副其实地当一个“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就总是能以“指挥者”的身份出现在孩子面前,可以“无所顾忌”地对孩子进行指导、命令、监督、批评、训斥和否定,而丝毫不考虑孩子的心理感受。

同时,作为一个妈妈,我们也就理所应当地“有权力”要求孩子“向我们靠拢”,要求孩子“向我们汇报”,要求孩子必须把学习状况、日常生活状况、心理状况、与他人交往状况等所想所做不断地向我们汇报,一句话:就是要把自己的一切“隐私”向我们公开。

通俗地讲,就是妈妈认为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于孩子,因此必然认为自己有权力要求比自己地位低下的孩子要“无条件”地执行自己的意愿,而许多时候我们的意愿往往是以“命令”的方式出现。但是,面对这样一个结果,我们更应该警醒:正是我们当妈妈的在家庭教育中出现了不足,正是由于我们对孩子缺乏尊重,才使得孩子远离了我们。

当我们不断向孩子“发布命令”的时候,往往忽略了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尊重这样一个基本道理,更忽视了应该把孩子看成是一个独立的人,一个应该有着自己的需求、见解、情感、情绪、地位、自尊和生活圈子的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

由于我们忽视了孩子的“人格”,所以必然导致我们对孩子采取错误的教育措施。在妈妈的“不尊重”式教育下,孩子成为了只知道服从命令的“机器人”。由于一切都要听命于妈妈,孩子做各种事情时都会显得很消极,缺乏责任心,缺乏社会交往能力,从而变得性格孤僻,严重的还会使孩子的心情长期处于抑郁状态之中。

研究表明,孩子自上了中学,就开始进入了“人格独立时期”,这时候的孩子在心理上迫切地想独立,但其自身又缺乏独立的能力,因此在心理上处于一种很矛盾的状态。所以,这时候的孩子需要帮助,需要一个“参谋”进行出谋划策,帮助孩子逐步提高完善综合素质,尽快完成从“想独立”到“能独立”这一转变过程,虽然,我们不能规定所有的孩子做同样的事,走同样的路,但我们可以帮孩子选择一条更好的路,就是允许他们去发展自己的兴趣,实现自己的愿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不能尊重孩子的兴趣,就是是否真正爱孩子的重大区别点。

人都是有尊严的,即使是再弱小的人,同样有自己的自尊。因此,每一个妈妈在给孩子表达关爱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尊重孩子,没有尊重的爱是一种伤害,没有尊重的教育注定是一场失败。让我们从尊重孩子开始,真正地接近教育的奥妙之一——给孩子一个恰当的舞台,给孩子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