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西部大开发与政府管理创新研究
10772100000002

第2章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基本概况

西部大开发是我国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沿海地区开放战略之后的又一重大举措,是世纪之交中国政府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所做出的一项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战略决策,2000年以来的开发实践也表明了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主导作用。

1.2.1 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程

1.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各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差异明显,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党中央对此十分重视。早在20世纪50年代,******同志在著名的《论十大关系》中就强调,要处理好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他讲道:“我国全部轻工业和重工业,都有约百分之七十在沿海,只有百分之三十在内地。这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不合理的状况。沿海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是,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1988年,在改革开放走过10年历程的关键时期,******同志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即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较快地先发展起来,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要拿出更多的力量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到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基本实现了“第一个大局”,然而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差距逐步拉大。当时,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和山东五省市,人口与西部地区大体相当,GDP却已是西部的2.5倍以上。因此,要实现到21世纪中叶,全国人均收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战略目标,必须要加快广大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与此同时,实施西部大开发也是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改善全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急切要求,是保持全国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边疆安全的迫切要求。

为此,世纪之交,党中央、******根据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新的变化,审时度势,统揽全局,做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1999年6月17日,江****同志在西安主持召开的西北五省(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上,就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发表重要讲话,江****指出:现在我们正处在世纪之交,应该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明确提出,必须不失时机地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特别是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加快开发西部地区,对于推进全国的改革和建设,对于保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是一个全局性的发展战略,不仅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时机已经成熟。从现在起,这要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1999年9月,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国家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网(www。people。com。cn)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第十五次四中全会。1999年11月,****中央、******召开经济工作会议,部署2000年工作时把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作为一个重要的方面,这可以看做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启动。2000年1月,******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召开西部地区开发会议,研究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战略任务,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工作进行全面部署,这可以看做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全面展开。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把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强调:“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关系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关系地区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大举措。”本书编写组:《****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载于《学习****十五届五中全会文件辅导》,****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版。2001年3月,在第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的第八章中,明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并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再次进行了具体部署。2002年11月,党的“******”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重大任务的第三个方面是“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被纳入我国新世纪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之中,成为新世纪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领导先后到西部省区考察调研,统一思想,指导工作。国家先后下发《******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实施意见》、《“十五”西部开发总体规划》、《西部地区人才开发十年规划》等。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后,2000年10月下发的《******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中,把划入中部地区的内蒙古和划入东部地区的广西列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区域范围之中。这样,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西部,是指12个省区市,即:西北五省区,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五省区市,四川省、重庆市、云南省、贵州省、西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实施西部大开发,就是要依托亚欧大陆桥、长江水道、西南出海通道等交通干线,发挥中心城市作用,以线串点,以点带面,逐步形成我国西部有特色的西陇海兰新线、长江上游、南(宁)贵、成昆(明)等跨行政区域的经济带,带动其他地区发展,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西部大开发。

从2000年开始,按照西部大开发战略制定的战略目标、指导方针、主要任务、区域重点和支持政策,在西部12个省区市全面推开了大开发。就新世纪上半期我国实施第三步发展战略而言,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目标是: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到21世纪中叶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时,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面貌,建成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川秀美、人民富裕的新西部。

西部大开发总体规划可按50年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是奠定基础阶段:2001~2010年,重点是调整结构,搞好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科技教育等基础建设,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培育特色产业增长点,使西部地区投资环境初步改善,生态和环境恶化得到初步遏制,经济运行步入良性循环,增长速度达到全国平均增长水平;

第二是加速发展阶段:2010~2030年,在前段基础设施改善、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制度建设成就的基础上,进入西部开发的冲刺阶段,巩固提高基础,培育特色产业,实施经济产业化、市场化、生态化和专业区域布局的全面升级,实现经济增长的跃进;

第三是全面推进现代化阶段:2031~2050年,在一部分率先发展地区增强实力,融入国内国际现代化经济体系自我发展的基础上,着力加快边远山区、落后农牧区开发,普遍提高西部人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全面缩小差距。

2.中央关于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几次重大部署

以江****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做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党的******以来,以胡****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多次强调要推进西部大开发。******把实施西部大开发作为一项重大任务进行部署和安排,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加强对各项工作的指导和支持。

(1)《******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中国网(www。china。com。cn),2006年。实施。

在2004年3月19日至20日召开的******西部开发工作会议上,******总理强调,中国政府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不会动摇,国家对西部大开发的支持力度不会减弱。这充分体现了新一届政府以科学发展观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治国理念。会议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关系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的重大战略部署。四年来的实践证明,党中央、******的这一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措施和重点任务是符合实际的。当前,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还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基础设施落后仍然是制约西部地区发展的薄弱环节,生态环境局部有所改善、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扭转,水资源短缺矛盾突出,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严重滞后,人才不足、流失严重等。《意见》提出了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十条意见:扎实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生态改善和农民增收;继续加快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建设,为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打好基础;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有特色的优势产业;积极推进重点地带开发,加快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大力加强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西部地区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拓宽资金渠道,为西部大开发提供资金保障;加强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为西部大开发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加快法治建设步伐,加强对西部开发工作的组织领导。

******强调,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方针政策和重点任务已经明确,关键在于狠抓落实。各地区、各部门要提高认识,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要加强协调,形成支持西部大开发合力。要落实政策措施,加大对西部大开发扶持力度。要加快法治建设,依法保障西部大开发顺利推进。要加强科学论证,搞好西部大开发规划,努力把西部大开发提高到新的水平。

(2)坚定不移地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2005年2月4日,在西部大开发五周年座谈会上,****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就西部大开发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坚持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西部大开发的各项工作,坚定不移地把西部大开发继续推向前进。胡****强调,做好西部大开发的各项工作,要进一步转变观念,着力深化体制改革,积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加快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大解决“三农”问题的工作力度。5月16日,******总理******主持召开******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第三次全体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他强调,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西部大开发工作,积极进取,注重实效,扎扎实实地把西部大开发推向前进。

同时,******发表了《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不断开创西部大开发的新局面》******:《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不断开创西部大开发的新局面》,载于《西部大开发》2005年第3期。的指导性文章(以下简称“文章”),明确提出了坚定不移地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时期。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中央明确提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坚持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这是党中央把握规律、统揽全局做出的重大决策。西部大开发在这个战略布局中占有突出地位。坚持西部大开发,具有十分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文章”具体阐述了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是形成国民经济发展新格局的重大举措;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文章”进一步明确了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指导思想和重点任务。即:推进西部大开发,要坚持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总结经验,完善政策,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措施、更扎实的工作,努力走出一条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的新路子,不断开创西部大开发的新局面。“文章”还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西部大开发需要着力抓好以下几项重点任务:一是加大解决“三农”问题的力度;二是认真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三是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四是积极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五是大力发展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六是加快改革开放步伐。

“文章”还要求,加强领导,努力提高西部大开发的工作水平。提高认识,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各地区、各部门要增强西部大开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自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西部大开发,统筹兼顾,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城市和农村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把实施西部大开发放在突出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做到思想认识到位、改革措施到位、工作力度到位。

(3)《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www。chinawest。gov。cn)。实施。

作为全国经济发展格局战略性调整、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决策,西部大开发2006年进入第七个年头。国家对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继续给予财力倾斜,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加速发展。2006年4月18日******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召开第四次全体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委、******总理、******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组长******主持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他强调,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总结经验,巩固成果,完善政策,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新华网(www。xin******。 com),2006年4月21日。12月8日******总理主持召开******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部由******西部开发办公室牵头编制的规划,是中国第一部有关西部大开发五年总体发展的规划,是“十一五”期间国家持续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指导性文件。这个《规划》是国家“十一五”规划中关于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细化或具体化,也是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四大板块)中第一个专项区域规划。

《规划》指导思想明确: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突出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夯实长远发展基础,突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科技教育发展;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突出重点地区优先开发、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突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突出体制机制创新。在这个指导思想下,“十一五”西部大开发总的目标是: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续稳定提高。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实现新突破,重点地区和重点产业的发展达到新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新成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迈出扎实步伐。

(4)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

2007年8月1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西部开发办、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和国家开发银行共同印发了《关于加强东西互动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意见》,《意见》要求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加强服务平台建设和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四个方面的政策措施,加强东西部地区互动合作,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总理在《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要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开工建设一批重点工程,支持重点地区优先开发。继续搞好天然林保护、防沙治沙、石漠化治理,落实退耕还林后续政策。”

在将近西部大开发10周年之际,我国政府正在研究制定新的10年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政策。2009年8月20日,******总理主持召开******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关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西部地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会议认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十年来,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全国经济发展开辟了新的广阔空间,也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要坚定不移地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支持西部地区抓住机遇,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积极调整经济结构,着力提高发展质量,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化解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高各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10月16日,******总理在出席“第十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暨第二届中国西部国际合作论坛”上的致辞《全面提高中国西部地区开发开放水平》中再次庄严承诺:“中国政府在全面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中,继续坚定不移地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讲话明确指出:“中国政府前不久出台了《关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西部地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就是要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大开发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西部回旋余地大、增长潜力大的优势,为巩固全国经济企稳回升势头做出更大贡献。”讲话还指出:“明年1月是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0周年,我们正在研究制定新的10年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并明确“告诉大家,中国政府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决心不会动摇,政策不会改变,力度不会减弱。这是因为西部地区的开发水平将决定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西部地区的开放水平将决定中国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我们将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把全面提高西部地区开发开放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努力把西部地区建设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集聚区域、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示范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区域,加快构建具有全局和战略意义的新的经济增长极!”“中国政府将始终不渝把西部地区作为新时期开发开放的战略重点。推动西部地区与周边国家的全面合作,推动中国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繁荣。为此,提出以下倡议:第一,深化能源和交通合作。第二,深化经贸和投资合作。第三,深化节能和环保合作。第四,深化区域和国际合作。”

3.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意义

西部大开发自2000年实施以来已“初见成效”,西部地区城乡面貌和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社会呈现出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良好发展势头。用科学发展观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审视西部大开发以来的实践,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党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十分英明,指导思想完全正确,政策措施务实得力。西部大开发凝聚了党心、民心,得到西部地区近4亿人民由衷的拥护和支持,将成为深刻影响西部地区发展史的最大的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事实还表明,西部大开发对于加快西部发展、协调区域发展、实现科学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贯彻落实,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重大战略决策的深远意义将会更加充分显现,必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首先,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西部12个省区市的国土面积为686.7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71.5%;耕地面积4493.5万公顷,占全国的36.9%;人口为3.63亿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8.0%。根据《2008中国统计年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www。stats。gov。cn)及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第6号公报提供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从地域上讲,难点在西部地区,重点也在西部地区,特别是在西部地区的广大农村。没有西部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西部地区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

其次,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是全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西部地区是我国长江、黄河的发源地和上游,生态环境较为脆弱。从全国来看,水土流失面积80%在西部,新增荒漠化面积90%在西部,大江大河源头也在西部。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对于我国改善整个国家的生态环境状况、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西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对于促进全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西部地区煤炭、水能、石油、天然气、矿产和农牧业资源丰富,这些资源为东部地区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西部地区市场潜力很大,劳动力资源丰富,为东中部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空间。因此,西部大开发,不仅加快了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也促进了全国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促进了全国的生产力布局的合理调整,西部地区的发展是全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再其次,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是形成国民经济发展新格局的重大举措。西部12个省区市国内生产总值仅仅相当于全国的17.37%,根据《2008中国统计年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www。stats。gov。cn)计算得到。西部地区发展滞后,是区域发展不协调的突出问题。搞好西部大开发,有利于发挥西部地区优势,加快西部地区发展,形成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空间;有利于实施扩大内需的方针,推进国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生产力合理布局,增强国民经济的活力和发展后劲。西部地区的市场、资源和劳动力优势与东部地区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结合起来,也有利于为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拓宽市场,逐步形成区域经济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新局面。

最后,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西部地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全国55个少数民族有50个集中分布在西部地区。西部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75%左右。西部地区与14个国家和地区接壤,陆地边境线占全国的85%左右。******:《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不断开创西部大开发的新局面》,载于《西部大开发》2005年第3期。西部地区不仅是我国集中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也是全国农村贫困人口较为集中的地区。西部地区的发展,对于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推进西部大开发,才能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使西部地区各族人民群众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享有更多的实惠,从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保持和巩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全。

1.2.2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取得的成效

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的8年由于课题研究所用最新统计资料为2007年数据,本书中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的8年指2000~2007年,其他如无特殊说明,均表示2000~2007年的8年,是西部地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的时期:经济增长最快、发展质量最好、综合实力提高最为显著、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王政:《西部大开发8年纪实:经济增长最快人民得实惠最多》,载于《人民日报》2008年10月14日。为今后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1.国民经济出现了迅速发展的势头

8年来,西部地区生产总值从16655亿元增加到47455亿元,年均增长达到11.6%,超过全国同期经济增长水平,与全国同口径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的差距不断缩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2.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9个百分点;商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从172亿美元增加到786亿美元,年均增长近25%。然而20世纪末,在这片国土面积占全国71.4%人口占28.6%的区域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0%左右,当时尚未实现温饱的3000多万贫困人口大部分也分布于这一地区。朱立毅、刘铮:《改革开放带来一个新西部——西部大开发战略成就与展望》,腾讯网(www。qq。com),2008年10月13日。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这里。

2.中央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积极探索投资体制改革,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的8年,中央投入力度不断加大,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加快。2000~2007年,中央对西部地区的各类财政转移支付累计近15000亿元,国债、预算内建设资金和部门建设资金累计安排西部地区7300多亿元,有力地推动了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3.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一批重点工程取得实质性进展

交通、水利、电网和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截至2007年,累计安排西部地区新开工重点工程92项,投资总规模超过1.3万亿元。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水利枢纽等一批标志性工程相继建成并开始发挥效益。西部地区累计新增公路通车里程65万公里,铁路营运里程6600多公里,电力装机11300万千瓦,民航机场26个。实施油路到县、送电到乡、广播电视到村、沼气到户,累计解决5600多万农村人口饮水问题。

4.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显著加强

2000年以来,国家在西部地区相继启动实施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一批重点生态建设工程。2000~2007年,退耕还林工程累计安排建设任务3.85亿亩,退牧还草工程累计安排严重退化草原保护面积5.19亿亩,天然林保护工程全面展开,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一定的经济效益。

5.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初见成效

西部地区各地立足本地比较优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培育特色优势产业。西部地区能源及化学工业、优势矿产资源开采及加工业、特色农牧产品加工业、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旅游产业等6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形成了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和一批在国内外拥有较大知名度和较强竞争能力的名优品牌和企业集团。初步形成新疆、陕甘宁、川渝等石油天然气生产基地,黄河上游、长江上游水电基地,陕北、蒙西、宁夏和云贵等煤电基地;甘肃、云南铅锌、四川钒钛、内蒙古稀土开发利用基地,青海、新疆钾肥生产基地。内蒙古、四川等地商品粮,新疆优质棉,广西、云南、新疆糖料,云南烟草,四川、贵州名酒,陕西、新疆瓜果,内蒙古畜牧产品等生产加工,在全国进一步发挥独特优势。西安、成都、重庆等地的航空航天、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也渐成规模。

6.科技教育和人才培养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到2007年底,西部地区410个攻坚县中,已有368个实现了“两基”目标,其余42个达到了“普六”标准。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已达99%,比2002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其中西部“普九”地区人口覆盖率由2003年的77%提高到98%,提高了21个百分点,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实现了新的跨越。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覆盖西部地区80%的农村中小学。西部地区重点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国家工程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建设步伐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入全面推进阶段。截至2007年9月,西部地区1077个县(市、区)中有976个参加试点,西部地区农民参合率达84.9%。内蒙古、西藏、云南、贵州、重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9省(区、市)已经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覆盖的目标。江国成:《大开发促进大发展——西部大开发新成就巡礼》,载于《经济日报》2008年3月2日。

7.东西合作成效显著和对内对外开放不断加强

西部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合作和交流呈现出领域不断拓宽、规模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高、成效不断显现的新特点。据不完全统计,2000~2007年,东部地区到西部地区投资经营的企业累计近20万家,投资总额15000多亿元,西洽会、西博会、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已成为东西互动合作和吸引外商投资的重要平台。西部地区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约180亿美元。

8.体制机制不断创新

近年来,我国还通过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西部重点区域率先发展:重庆和成都获批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先行试验统筹城乡重大改革措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加快开放开发,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初步确立;关中—天水经济区积极促进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西安咸阳经济一体化发展状况喜人。

1.2.3 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任务。******总理在2005年2月4日召开的西部大开发五周年座谈会上,在充分肯定西部大开发成绩的同时,指出:“还要清醒地看到西部开发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任务依然十分艰巨。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仍然薄弱,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水资源短缺矛盾尖锐,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滞后,人才不足和流失现象还比较严重,外资和社会资金进入西部地区增长缓慢,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突出,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对于这些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努力加以解决。”******:《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不断开创西部大开发的新局面》,载于《西部大开发》2005年第3期。

2006年12月8日,******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的《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也明确提出:西部地区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西部地区与其他地区特别是发达地区发展差距还在扩大。基础设施依然滞后,尤其是西南地区交通条件亟待改善,西北地区水资源严重缺乏。生态环境建设任务十分繁重,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占国土面积比重高,生态补偿机制还不健全。自我发展能力特别是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链条不长,影响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三农”问题和城乡就业矛盾尤为突出,扶贫开发工作十分艰巨。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偏低,人才不足和人才流失现象严重。西部地区幅员辽阔,人口分散,承担着守土戍边的重任,进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行政成本很高。改革攻坚难度大,国有企业改革滞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比重仅占全国的3%左右,发展观念和体制机制还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实施西部大开发在资金投入、人才开发、法制保障等方面的长效机制还不完善。

当前,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发展水平低,贫困面大

与全国特别是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且近年来差距还在不断扩大。

除东西发展差距大外,西部地区内部发展也不平衡,在西部各欠发达地区之间,甚至是各省内部也存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西部地区存在大面积的贫困。西部地区贫困人口比重高,贫困面广,反贫困任务最为艰巨。以云南为例,其人均生产总值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5.7%。截止到2006年,云南省尚有农村绝对贫困人口228万、低收入人口442万,而如果按照2009年实行的新的扶贫标准计算,云南农村贫困人口数可能更多。根据《云南统计年鉴2008》及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云南省贫困监测办公室依据全省在129个县(区、市)开展的18000余户农村住户抽样调查和在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开展的8000户农村贫困监测抽样调查数据得到。在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所列的592个国定贫困县中,西部12省区总共有375个,占全国的63.3%。其中,有224个民族贫困县在西部地区,分别占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总数592个的37.8%,占全国重点扶持民族贫困县258个的86.8%。杨明洪、王永莉:《西部民族地区贫困问题的现状及其形成原因》,《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200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以四川为例,成都平原、川南和攀枝花市等省内较发达地区,面积占全省10%,人口占1/3,而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却占全省的60%。青海的经济发达地区主要集中在西宁、海西,西宁、海西的人均GDP、财政收入等指标远高于其他地区。中央党校第22期中青班第3课题组:《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调查》,人民网(www。people。com。cn),2006年12月7日。

西部地区的贫困问题还表现为突出的“民族贫困型”。西部地区的贫困人口大多集中在民族自治地方,与东中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的反贫困问题具有非常特殊的社会政治效应,事关民族和谐、政治稳定与国防安全。因为,西部地区地处祖国内陆边陲,与许多国家接壤,自东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一直往西延伸,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到西藏自治区,再到南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拥有长达12747公里的漫长陆地边境线,先后与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老挝和越南等十多个国家接壤。民族问题和边境安全问题隐患会趋于增多。从民族人口分布看,我国汉族主要居住在东部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主要在中西部,尤其是西部陆地边境地区,其中大约20个民族跨国而居。东部与西部的差距在一定意义上是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差距,处理好东部与西部的关系也是处理好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如果少数民族地区经济长期落后,与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差距太大,有可能给民族分裂分子以可乘之机,借机煽动民族不满情绪;一些外国势力在西藏、新疆等问题上大做文章,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与这种地区发展差距有关。

2.“三农”问题相当突出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大多数,且经济发展从总体上仍处于落后的国家,“三农”(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非常严重,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制约因素。我国西部12个省区市正处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阶段,“三农”问题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农业发展更为缓慢,农村发展更为滞后,农民生活更为贫困。

西部农业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低。在土地投入上,西部的耕地产出系数仅为0.62,而东部为1.42.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西部开发总体规划中期评估(六)》,国研网(www。drcnet。com。cn),2004年1月19日。2007年,西部地区的第一产业增加值占该地区GDP的比重为16.0%,而乡村人口所占的比重高达50.41%,这充分说明了西部农业劳动生产率还处在一个非常低的水平。根据《2008中国统计年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www。stats。gov。cn)计算得到。

西部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下,城乡差距大2007年,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为3028元,与中部地区、东北地区、东部地区、全国的差距大。2007年,东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最高的上海市是10144.6元,而西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最低的甘肃省仅为2328.9元,二者相比,上海市是甘肃省的4.36倍。西部不仅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低,且城乡收入差距却非常大。2007年,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3.33∶1,其中上海、北京、天津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都是2.33∶1,广东是3.15∶1;而西部地区云南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4.36∶1,贵州是4.50∶1.根据《2008中国统计年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www。stats。gov。cn)计算得到。

西部农村发展落后。由于生产方式落后,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农村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农村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现代文明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特别是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负担加重,加上农村基层组织涣散,农民利益得不到很好的保护,滋生了农村的不稳定因素,农村现代化成为整个现代化建设中的薄弱环节。

3.工业化、城市化程度不高

工业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用来实现民族振兴和富民强国的基本手段,城市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走向现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两者相辅相成。目前,西部地区仍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以工业增加值这个指标来说,西部地区远低于东部地区,东西部的差距非常大。2007年全国工业增加值为117048.40亿元,东部地区为68687.47亿元,占全国的58.7%,是西部地区的4倍,西部地区为17355.3亿元,仅占全国的14.8%。根据《2008中国统计年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www。stats。gov。cn)计算得到。这说明西部地区工业规模总量小,发展水平低,工业化进程推进缓慢。

就城市化水平而言,城市化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进步状况和社会文明的主要标志。2007年全国的城镇化率平均水平为44.9%,东部地区为55.0%,东北地区为55.8%,中部地区为39.4%,西部地区仅为37.0%,西部地区分别低于东部地区、东北地区18个百分点、18.8个百分点,也低于中部地区2.4个百分点;此外从城市密度看,西部占我国全部国土面积的71%,但拥有的地级市和县级市的数量仅占全国的37.78%。根据《2008中国统计年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www。stats。gov。cn)计算得到。在西部地区内部,城市化发展也不平衡,省会城市的首位度很高,然而中间层次的城市却很少。尤其是小城镇建设明显滞后。城镇的经济、人口集聚功能不强,尤其是城市工业对农业的反哺能力,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能力较弱,造成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十分艰巨。

4.生态极其脆弱

西部地区是我国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其气候环境变化对我国的气候环境状况有着直接的影响,由此成为中国生态环境战略高地,对全国的生态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特别是西北地区基本以干旱、半干旱地区为主,生态环境先天性脆弱,加之长期不合理的垦殖和人为的破坏,以及长期以来粗放式的经济增长,该地区生态环境“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局面仍未根本转变。该地区已经成为全国土地荒漠化、沙化面积最为集中、问题最突出的区域。比如新疆、内蒙古、宁夏、青海等省区,荒漠化问题十分严重,在这些地区风沙肆掠,近30年来因风沙侵蚀而被迫放弃的农田达127万公顷,“沙进人退”的现象较普遍,据统计目前有700多个村镇面临被流沙掩埋的威胁;在长江中上游地区和黄河中上游地区,为了发展经济,而大量开垦荒地,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森林遭到盲目采伐,使水土流失严重,黄河中上游地区每年每平方公里土地上流失的土壤超过4000吨。长江中上游地区森林覆盖率不足10%,水土流失面积超过50%。以西藏为例,由于超载放牧,全区一半的草场出现重度退化,1/10的草场明显沙化。国际公认的高寒地区人口环境临界指标是不得超过2人/平方公里,但目前西藏生态环境相对优越的拉萨、昌都、山南、日喀则等地区人口密度已分别达到每平方公里13人、5人、4人、3人。温军:《面向21世纪西藏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载于《西藏研究》2000年第4期。对于西藏来说,“来自自然界的环境压力已使生态环境极为脆弱,来自人类经济活动的非理性活动压力,又使生态环境岌岌可危。”温军:《面向21世纪西藏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载于《西藏研究》2000年第4期。其实,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与西藏的情况很类似。

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普遍较弱,经济增长对生态环境的负面效应仍然较大,人与自然的矛盾比较突出。西部地区这种脆弱恶劣的生态环境条件,不仅直接威胁着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也严重威胁着全国范围内“人与自然的和谐”。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西部地区的生态安全就没有全国范围内的生态安全,没有西部地区“人与自然的和谐”,就不会有全国范围内“人与自然的和谐”。

5.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经济发展缺乏产业支撑

西部地区虽然比较重视产业结构的调整,但仍没有解决长期以来形成的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的问题,以原材料工业为主的传统产业发展缓慢,缺乏长远的产业支撑,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

产业结构比较效益差。如今的东部地区,已进入制造业和服务业拉动经济更快增长的时期,产业结构迅猛升级,不仅增长速度快,而且增长的附加价值高。东部已形成了强大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扩张的能力,再加上新一轮国际资本和高科技产业向中国东部转移的重大机遇,内在动力的推动,外在机遇的降临,加速着东部的发展。而在西部,产业层次低、结构不合理,尤其是工业化基础薄弱,与全国及东部地区存在较大的差距,使得西部的经济增长还处在依靠国家对基础设施投资拉动的阶段,制造业和服务业远远没有发展起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很弱。同时,发展状况并不景气的国有企业往往在西部地区所占的比重较大,而国有经济的发展落后恰恰制约着整个工业经济的发展。一旦国家投资减少,政策变动,对西部的触动会远远高于东部。从西部欠发达地区整体看来,产业结构比较效益差主要表现在:一是第一产业比重过高,第二产业发展滞后,第三产业发展不充分,呈现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的“二高二低”状态。从三次产业GDP结构看,2007年,西部地区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为16.0∶46.3∶37.7,而全国为11.3∶48.6∶40.1,东部地区为6.8∶51.5∶41.7,东北地区为12.1∶51.4∶36.5,中部地区为14.5∶49.5∶36.0.西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高于全国4.7个百分点,高于东部地区9.2个百分点,高于东北地区3.9个百分点,高于中部地区1.5个百分点,农业经济特征明显;第二产业比重低于全国2.3个百分点,低于东部地区5.2个百分点,低于东北地区5.1个百分点,低于中部地区3.2个百分点,工业基础薄弱,工业化水平低下;第三产业低于全国2.4个百分点,低于东部地区4.0个百分点,高于东北地区1.7个百分点,高于中部地区1.2个百分点,比重虽高,但以传统的流通与服务业为主,新兴第三产业比重低,对经济发展的服务支撑功能较差。二是农业结构单一,土地利用不合理,多种经营水平低,粮食生产效率低且生态代价大,加工企业品种单一,农业效益与产值偏低。三是工业以采掘和原料工业为主,轻重工业发展相互脱节,资源优势明显但开发力度不够,开采效率低,开采成本高。四是第三产业发展明显滞后,服务业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发展水平低,旅游资源粗放经营。

经济发展缺乏产业支撑。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各地均把开发投资的重点放在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等领域,而对特色产业特别是加工制造业的发展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西部工业化推进缓慢,工业增长乏力,工业竞争力和市场份额下降,使西部大开发缺乏长远的产业支撑。工业化推进缓慢,不仅难以吸纳大量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富余劳动力,而且也严重影响了城市化进程。

高耗能产业盲目发展。高耗能产业大致包括钢铁、建材、有色、化工、冶金、火电等重化工产业。在能源供应日趋紧张、环境压力加大的形势下,我国西部一些地区仍大力发展高耗能产业。例如,内蒙古几乎所有能源富集区的盟(市)旗(区)都在发展高耗能产业。在自治区重点扶持的20家工业园区中,有5家被冠以“高耗能工业园区”的名称,实际上以高耗能产品为主的园区约占一半。在宁夏,从传统的高耗能生产基地石嘴山市,到新建的工业园区平罗县太沙工业园、隆湖经济开发区以及吴忠市等地,高耗能工业都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甚至前些年因市场不景气一度关闭的规模小、污染重的小电石、小硅铁工厂也开始死灰复燃。这些高耗能企业产品大多出口国外,这意味着在其他国家严格限制发展的高耗能产业正在向我国转移。一些省、市、区制定了面向国际市场的“宏大目标”,例如,包头市石拐区正计划建成的具有100万吨硅铁合金生产能力的“世界级的硅铁合金基地”和“中国北方最大的铜产业基地”。在我国另一个高耗能生产基地,正在建设的一个百万吨级电石法PVC(聚氯乙烯)项目已引起国际业界关注。当地领导称,此举“将改变国际PVC生产格局”。储国强、刘军、熊聪茹:《“套狼”不能“丢孩子”》,载于《西部论丛》2005年第4期。

但是,西部蓬勃兴起的高耗能产业是以大量消耗资源和粗放经营为特征的,属于“高资本投入、高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的发展模式,必然对环境造成严重损害,因此,与这种大发展俱进的是大污染。国家环保总局的报告指出:“晋陕蒙能源金三角区的区域性连片污染反弹异常突出,当地大气和水环境质量恶劣,二氧化硫和酸雨污染极为严重,黄河水在这一段有多个断面是劣五类(即完全丧失使用功能)。”苏杨:《西部发展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利弊分析》,成都经济信息网(www。 chd。cei。gov。cn),2005年5月16日。另外,由于这些高耗能行业大多采取散、小、陋的低水平扩张,不仅浪费资源,也使各地的污染成为结构性污染,即由于技术、经济原因靠污染末端治理解决不了大问题的污染,或者说只要有这样的企业存在就必然存在的污染。

高耗能产业以不可再生能源的大量消耗和严重污染生态环境为代价。近年来发达国家普遍从能耗、环保和税收等方面对电解铝、电石、铁合金等高耗能项目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迫使这一产业向境外转移,而我国“门槛”过低,因此有成为世界高耗能产业转移中心的趋势。现在国内在建和完工的电解铝、电石及铁合金生产线,已超出国内需求的一倍以上,各地上马的冲劲依然很足,不少新上马项目的主要市场在国外,说明我们正不惜环境代价,不顾国内能源紧张形势,“努力”为世界各国提供高耗能产品。

高耗能产业给我国能源供应带来了巨大压力。高能耗企业的大量引入,使得西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原来并不突出的能源供需矛盾变得突出起来,比如青海省工业用电占总用电量的80%,而高能耗企业的用电又占工业用电的90%以上;内蒙古电力缺口达到70%。蒲林昌:《对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模式的思考》,载于《商业时代》2007年第4期。西部本来就是我国生态相对脆弱的地区。由于高耗能产业的发展,在晋、陕、蒙、宁等地的部分区县出现了“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可怕场景。一些高耗能产业园区周围的群众说,早晨不敢开窗,因为室外空气比室内还难闻。但有的地方领导却提出了“宁肯呛死、不愿饿死”的口号。

需要大量运力支撑的高耗能项目还使原本捉襟见肘的铁路运输更趋紧张。据********铁路局运输处介绍,2003年以来新增运输需求中,高耗能产品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连长期以来一些运量很小的地区也前来为高耗能产品“跑车皮”。

高耗能产业盲目发展导致西部能耗水平高。2007年,西部地区万元GDP能耗达2.13吨标准煤,而全国平均水平为1.16吨标准煤,东部地区为0.98吨标准煤,东北地区为1.53吨标准煤,中部地区为1.48吨标准煤,西部地区分别高于全国、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0.97吨、1.15吨、0.6吨、0.65吨标准煤。根据《2008中国统计年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www。stats。gov。cn)计算得到。

在传统的、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条件下,高耗能产业是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高破坏的产业,其结果是产生了大量的黑色GDP,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按照新发展观的要求,高耗能产业必须转变发展模式,也就是说,要走新型工业化的条件下可持续、可循环、低污染的路子。目前高耗能产业中的大企业在国家(通过国债投资等方式)支持下,进行大面积的技术改造,正在大量地采取环保、清洁生产等等新的技术,逐步改进技术、产品与整个产业结构,以降低高耗能产业对环境的破坏,使我国高耗能产业从总体上逐步实现升级换代,推动高耗能产业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国高耗能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更妥作用的同时,也还存在着传统经济条件下的一些弊端,污染环境破坏环境的问题有些地方还相当严重。这给西部也敲响了警钟。

6.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

西部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标均位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下,与人的全面发展有关的计划生育、基础教育、科技、劳务经济、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不起来,使西部贫困人口数量过多、文化素质不高,健康状况不佳、安全保障欠缺、流动性不强,不能有效地融入现代社会经济体系之中,从根本上制约了西部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

社会事业发展总量不足,仍然处于较低层次的发展阶段。由于西部社会事业总供给能力与人均供给水平还处于非常落后的地位,作为欠发达地区,西部在计划生育、基础与职业教育、科技、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方面明显滞后,从根本上制约了西部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比如,当东部一些地区已经开始普及12年义务教育的时候,西部地区还没有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工作,可见,西部的社会发展水平还处于较低层次、急需加强的阶段。

社会事业的覆盖面太小,难以惠及广袤而分散的西部乡村地区。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决定了西部地区的社会事业布局不可能像东部平原地区那样形成大规模、标准化、高度集中的教育、卫生、科技与文化事业布局,而是呈现出“点多、面广、差异大、战线长”的特点。目前,受财力、物力、人力等各方面先天性不足的制约,西部社会事业发展的普及能力与覆盖面还较低,有限的社会事业资源仅集中在中心地带,点多面广的乡村社会事业供给则严重不足,相当一部分山村成为社会事业资源供给的真空地带。

社会事业的发展层次低,难以满足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在政府财力还较低的情况下,西部政府面临的最大压力不是解决非基本社会事业的需求问题,而是在保障低层次、基本化、公益性的教育、科技、医疗、文化、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公益性服务方面力不从心,基本物力投入严重不足。目前,西部农村的义务教育、计划生育、乡村医疗点、文化站等最基层部门的基础设施条件极差,相当一部分业务用房处于危险状态。从教育部门来看,西部地区农村教育部门的危房率高,大量的危房急需立即排除。从计划生育来看,西部乡镇计生服务所多数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业务用房狭窄陈旧,设备严重老化,按“三配套”要求差距较大。从医疗卫生部门来看,西部许多农村卫生室因为业务用房不足、设备短缺,且“三室”不能分开,医疗设备十分简陋,靠“老三件”支撑,远远不能满足农民就医需求。

社会事业服务效益差,难以有效地为兴业富民服务。由于投入的侧重点没有放在针对最广大农民的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方面,使得农民的致富、经济的增长与教育的投入之间的相关程度较弱,教育事业实用化的需求与通用性供给之间产生了尖锐的矛盾,使得教育体系与经济发展形成了“两张皮”,庞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低层次开发,大量的富余劳动力资源未经过“加工”就流入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给结构与全国产业结构需求相脱节,使得富余劳动力处于转出难、转出之后从事技能型工作难的“两难”境地。

西部地区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还可从西部地区与全国及其他地区社会发展水平比较中得到印证。从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来看,西部地区落后于全国及其他地区水平,与东部地区相比,仅相当于其60%的水平;从义务教育阶段生师比来看,西部地区为18.5∶1,高于全国及其他地区,说明西部地区存在教育资源短缺、教师匮乏的问题;从医疗机构平均拥有床位数来看,西部地区为10.3张,低于全国及其他地区水平,说明西部地区需要改善医疗机构设施建设。

7.基础设施落后

毋庸置疑,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部整个基础设施建设无论是交通运输网络、水利设施建设,还是信息基础建设和重点区域基础设施,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差距依然明显。西部除少数地方外,大都山高坡陡,沟壑纵横,信息不通,交通不便,有的地方甚至就是荒漠化、沙尘化,所造成的后果往往是经济发展成本较高、生态环境承受能力太弱。

西部地区的公路乃至铁路的路网密度还不够大,西部地区省与省之间的公路连接,特别是西部地区各省与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公路主干道的连接还存在着问题,有不少路在某些省内是高速公路或者是快速公路,而在省际的连接上就有断头,影响着这些公路效益的发挥。西部地区现在有些县还没有与快速公路相连接,通乡公路的任务还远没有完成,而东部地区在这方面要比西部地区做得好得多。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建设和管理存在许多方面的问题和制约。主要表现为:一是骨干型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制约了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进程,如青海的柴达木盆地只有一条铁路和两条干线公路穿过,盆地内各个资源开发点只有便道相连,铁路上下行运量严重不平衡、运力紧张;二是农村牧区的基础设施条件落后,水、电、路、通信等基础条件差,许多偏远的农村牧区至今还未通电、通路、人畜饮水困难,公共服务水平低;三是投资和运行体制落后,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化程度低,市场化改革滞后,项目运营体制企业化程度不高,配套政策不完善。

西部城市发展过程中,由于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发展滞后、结构不合理等,导致城市的各项功能难以正常发挥作用,严重阻碍了城市化的推进。目前西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渠道主要有:财政资金(包括债券)、政策性银行贷款、国内外金融组织贷款、BOT方式、资本市场等形式。统计表明,除了资本市场直接融资、BOT等项目融资方式以外,其他融资方式的风险都与政府息息相关,令其不堪重负。现行的融资方式反映出西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主体过于单一,而单一的融资主体意味着投资主体也主要是政府。按照世界银行调查表明,国营经济的效率低于同类私营经济,资金来源陷入“低效率陷阱”,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永远匮乏资金。同时西部城市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财政收入相对薄弱,政府信用的容量有限,限制了融资的总量。因此,实施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社会化,是解决西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途径。

8.建设资金严重短缺

尽管国家在建设资金上对西部给予了重点倾斜,近年来国家发行的长期国债有1/3以上支持了西部,但由于西部地区经济基础差、底子薄,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加之国内民间资金和外商投资直接进入西部的不多,造成西部地区建设资金缺乏,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民间资本尚未大规模跟进。实施西部大开发以后,虽然国家财政在西部地区投资明显增加,但国内民间资金和外商投资并没有相应的大规模跟进,由此出现了“政府热、民间冷”的现象。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更多的是转移到地理位置临近的周边地区,直接进入西部地区的并不多。统计资料显示,2007年,全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747.68亿美元,西部12个省区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为78.75亿美元,仅占全国的10.53%。西部12个省区市中,除内蒙古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为21.49亿美元、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居第17位,四川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为14.93亿美元、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居第19位外,其余10个省区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均处于20位以后。根据《2008云南领导干部手册》(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云南省统计局编,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47页)的资料整理计算。

上述困难和问题,有的是几百年来积累的老问题,也有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不可能在5年、10年、20年全部解决。西部大开发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任重而道远,需要几代人长期不懈的艰苦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