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学会选择,让孩子自己掌握自己命运。
一位妈妈经常对女儿说:“你要好好学钢琴,将来你比别人多一门才艺,就会更有优势。”
实际上女儿喜欢书法,但是妈妈的理想是将女儿培养成为钢琴家,所以逼着女儿放弃了喜爱的书法,没完没了地让她练习钢琴。最后女儿为了摆脱这种痛苦的生活而自己切断了手指。
家长习惯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培养孩子,为孩子安排一切,常常把都是为了你好,挂在嘴边,将自己认为对孩子好的东西强加给孩子。这是不尊重孩选择权的做法。
一次对中学进行调查,题目是:在家庭生活中,你有选择权吗?结果,大多数学生的回答是:无。还有部分学生说:我提出来,但是爸妈一下子就回绝了。这些事情反映出了我们在家庭生活中,孩子的选择权被剥夺了。
选择是一种能力,选择的能力是需要从小培养的。如果我们做家长的从孩子小的时候就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自己选择的能力,那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就有可能会抓住机会,走向一个又一个成功;如果事事都由家长代替他们自己选择,离开了家长,他们就会束手无策,那么机会就会与他们擦肩而过。
有一位想参加计算机设计竞赛的学生,为了报名参赛与家长“僵”了起来。通过了解得知:家长阻止孩子参赛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孩子以前迷恋上网和游戏,影响了学习成绩。孩子愿意报名参赛的原因是自己非常喜欢计算机,在老师的帮助下,孩子的家长同意给孩子两个月(离参赛时间)的时间“玩”计算机。
这个孩子在进行计算机设计的训练中,他非常投入,并且还指导别的同学搞设计。结果,在个人和小组两项比赛中,他均获得一等奖。通过这次的参赛活动,平时不愿意与别人合作的他,也看到了合作的力量,从而培养了自己的责任意识,锻炼了自己与人的交往能力;并且把这种参赛的投入的力量也迁移到了学习上,提高了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成绩也不断地提高。
后来孩子家长反映,在家里孩子也有说有笑了,也愿意替家长做家务活、吃苦耐劳了。
孩子的选择权对于孩子的成长很重要,只有孩子自己做出的选择,孩子才会倾注心血去实施。
孩子成长过程中,小到生活方面,大到思想认识,往往会与家长有很多分歧。对于孩子在选择上的分歧或者不同见解,家长应该为自己的孩子感到高兴,而不是恼怒。因为孩子和大人有分歧,说明孩子已经学会自己思考。并不能保证孩子的选择每一次都是正确的,所以,家长在孩子开始自己选择的时候,最明智的做法是,在充分听取孩子意见的基础上,和孩子一起比较各种方案或观点的优劣,从而引导孩子做出正确的判断,这样不仅能够保护孩子的自尊,还能够教会孩子“辨别”的能力。孩子自主选择的过程中,难免会摔几个跟斗、走一段弯路,但选择的能力正是在一次次选择的尝试中得以提高的,家长千万不要怕孩子跌跤而剥夺孩子的选择权甚至阻止孩子选择的实践。多给孩子一些自主选择的权力,让孩子对自己的事做主,孩子就会在一次次选择中成长起来。
有个女孩很优秀,她高一担任班长,进入高二后又准备竞选学生会干部;她家长考虑到高中的学习负担越来越重,就不主张女儿当学生会干部。但孩子觉得自己学有余力,而且到了学生会可以更全面地锻炼自己的能力,因此,坚持要参加竞选。于是,她家长不但同意了女儿的选择,而且积极为她的竞选出主意,最终孩子顺利地竞选上了学生会干部。高三毕业前夕,孩子与家长在填报志愿的问题上又产生了分歧,家长希望她报计算机等热门专业,而孩子想报考她喜欢的地质专业。家长和孩子反复讨论、商量,但孩子仍然坚持自己的意愿。她说:“计算机专业虽然发展前景广阔,但我毫无兴趣;地质专业虽属冷门,但我热爱。”家长再次依从了女儿,后来孩子考上一所名牌大学的地质系。毕业后,由于从事的是自己喜欢的工作,所以干得非常出色。
所以,聪明的家长不要代替孩子做出生活的选择;要懂得倾听孩子的心声,并尊重孩子的想法,让孩子做出选择。但必要的时候要给孩子提出合理的建议并加以指导。
要让孩子有独立自主的选择权,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观念和判断,也许他们生活经验还不足,可能会出现错误的判断,但这种错误是可以理解,也是必要的,没有足够的实践,将来需要做出自主选择的时候就很可能束手无策,毕竟谁也不会一开始就能自主选择。
家长要把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孩子,绝对不能再包办代替,因为人生的路,主要还要靠孩子自己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