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如何做好新时代的家长
10771100000036

第36章 把握好奖励孩子的尺度

奖励孩子的标准不能设置得太高太严,当奖励变得高不可攀时,孩子就没有争取奖励的动力;而如果将奖励的标准设置得太低,孩子就容易养成撒娇、耍赖的习惯。

北京有一位六年级的女学生在一篇题为《累人的零花钱》的作文中这样写道:

爸爸妈妈说好每个月给我五十块零花钱,当时我的心里是很高兴的。可是后来才发现,要把这五十块钱“挣”到真不容易。家长给我这五十块钱是有条件的——一个月不迟到早退,做作业不马虎,积极做家务,搞好个人卫生……

这些事情都是应该办到的,可是要百分之百做到就不是那样的容易了,特别是还要“听家长的话,家长叫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能有半句怨言”。这就太难为人了。

到了星期天,妈妈的话特别多,一会儿叫干这样一会儿又叫干那样,刚想看一会儿电视,“命令”又下来了:“洗碗去!”只要稍微慢半拍,妈妈就会立即说:“这个月的零花钱是不是不想要了?”刚一拿起卡通书,妈妈又发话了:“做功课去!”这五十元钱对我还是有诱惑力的,所以只好忍气吞声照办,因为我还想着有这钱去买我早就想得到的东西,比如巧克力,小熊猫。

可是我每个月的计划总是落空,因为我实在无法完全达到家长的要求,特别是上个月的最后一天,眼看着这诱人的五十元钱就要到手了。可是意外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我在拉窗帘的时候由于用力过大,把窗帘钩给拉断了。这一下我可犯下了滔天大罪,父亲亲自出面,把我整整数落了一个小时,零花钱没了,以后几个月也没有,因为父亲说修窗帘钩起码要花两百块钱。我沮丧极了,自己居然犯了这么大的错误。

第二天,修窗帘的工人来了,我在屋里听到爸爸与人家讨价还价,最后以三十元钱成交。原来爸爸说的两百块钱是为了吓唬我……

我好伤心,不想给我零花钱就直说吧,何必跟我定下这个“契约”?何必这样那样转弯抹角,找我这么多碴!这样做到底累不累?

这之后,我对这个契约里的任何一条规定都没有了兴趣,不想做家务,不喜欢做作业,更不愿意听爸爸妈妈的话,他们说话不算数,不值得我相信,我为什么还要听他们的话呢?

我们不敢说这个孩子的话就是“对”的,但是作为家长,这样对待一个六年级的学生,未免太苛刻了吧。设置奖励,就应该让孩子有可能得到,如果那奖品是高不可攀,对孩子又有什么激励作用呢?孩子这样“义愤填膺”是小事,严重的是导致家长在孩子心中变得没有了信服力,甚至是孩子对做什么事情都丧失了兴趣。

如何对孩子进行奖励是有学问的。看下面的两个小故事,有利于我们把握奖励的分寸。

小舒是一个乖巧的孩子,这天晚上洗完澡,顺便主动把浴室打扫得干干净净,小舒的妈妈看到了,很高兴,对小舒说:“好孩子,你真能干,妈妈这个星期天带你去动物园看熊猫宝宝,好不好?”小舒开心地搂着妈妈的脖子,同意了。

小健是一个有些娇气的孩子,一个周末,小健和他的爸爸妈妈在外面散步,小健蹦蹦跳跳地走,一不小心把自己的鞋带踩开了,于是吵嚷着让爸爸妈妈帮他系上。爸爸对小健说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你自己踩开的鞋带,你自己系上。”小健吵道:“不嘛!我就要妈妈给我系!”妈妈这时说道:“小健,听话,自己系上妈妈就给你买你一直想要的玩具赛车。”小健听到妈妈这话,立即蹲下身自己系好了鞋带。

这两个故事,其实有一点相似之处,那就是双方的家长都在孩子完成一件事后要给孩子奖励。

可是,小舒的家长是在孩子主动承担了家里的家务的情况下,才给孩子奖励的;而小健的家长是在孩子做了本该他自己做的事情后要给奖励,这就有些不妥了。

家长给孩子的奖励,是激发孩子热爱学习、热爱劳动的手段,而不是用在孩子撒娇、耍赖时候让孩子听话的工具。当孩子主动做了他能力范围内的一些事情,比如帮助妈妈打扫房间,或者在课余时间阅读了两本有关科学知识的书籍,家长给孩子一些奖励以资鼓励是应该的;如果孩子耍泼,比如不按时起床上学睡懒觉,不做作业等等,家长千万不要以奖励作诱饵,这样非但不能从本质上改变孩子的惰性等坏毛病,还会助长孩子的恶习。

给孩子一个跳一跳就够得着的奖励,不要太高,也不要太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