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轿车风云1953-2010
10769300000005

第5章 “坐上我们自己制造的小汽车了”

1958年5月21日下午,一辆崭新的小轿车驶进中南海,停在怀仁堂前的小花园旁边。此时恰逢****八届二次全会在北京召开,不少代表围着车子观看。不一会儿,******与林伯渠来到轿车前,******满面笑容,在车子周围看了看,然后与林伯渠一起坐上车。轿车围着小花园转了两圈,******高兴地说:“坐上我们自己造的小汽车了”。此时距离******1956年4月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说:“什么时候能坐上我们自己生产的轿车开会就好了”的话刚刚过去2年。正是有了******的这句话,才促成了中国轿车工业迈出了第一步。

1956年的中国万象更新,百花齐放,社会主义建设在各条战线取得伟大的成就,由于苏联的帮助,中国开始建设自己的工业体系,钢铁、煤炭、电力、汽车、飞机、轮船、坦克等工业部门建设初见成效。1956年4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北京召开。面对满场代表,******红光满面,侃侃而谈。******的这次讲话,就是著名的《论十大关系》。他在讲话中谈到了即将投产的中国汽车,并发出了内心的希望:“什么时候能坐上我们自己生产的轿车开会就好了”。

官员用车与政治有关。作为政府官员,尤其是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乘坐本国生产的轿车,既是民族自尊心的需要,也是政治需要。绝大多数能生产轿车国家领导人基本上都是乘坐本国生产的轿车。早期的苏联,斯大林等苏共领导人全部都是乘坐苏联自己生产吉姆牌高级轿车。中国没有造车能力,解放之初,中国官员乘坐的轿车只有两个来源,一是缴获敌方,一是外购。1949年,******在开国大典上乘坐的轿车就是斯大林送给他的吉斯110防弹轿车。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按照中国当时的生产水平,生产轿车还不现实,******的话只是表明了一种希望。但参加会议的一机部部长****却将******的话听进去了,作为汽车生产的主管机关,他要将******的希望变为现实。

1957年4月,****到一汽来检查工作时与饶斌等人谈到了******的讲话,要求一汽要准备试制轿车和越野车。一个月后,1957年5月,一机部正式给一汽下达了生产小汽车的任务,并要求“越快越好”。这是中国第一个关于生产轿车的正式文件。这份文件第一次吹响了中国发展轿车的进军号。

根据今天的分类,卡车为商用车;轿车为乘用车。汽车发明之初,就是取代马车给人乘用的,所以在国外,轿车的研制生产一直走在卡车前面,轿车的生产规模也要远远大于卡车。但在中国,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中国只能先发展卡车。

一辆轿车由发动机、底盘、车身、电气设备等几部分组成,共有约2万多个零部件,这些零部件形状各异,由钢铁、橡胶、塑料、玻璃、电子等各种不同的材料制成,安装在汽车上组合成一个完美的系统工程,它们分工合作各司其职,保证汽车安全行驶。要使得这几万个零部件按照规范的要求相互配合,完好地工作,对机械、冶金、石化、纺织等基础行业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尤其是机械加工工业。人类最新发明的机器人、数控机床、自动生产线等高精尖设备都是在轿车的生产需求下应运而生的。轿车的发展历史说明,轿车生产能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反映,也是一个国家工业进步的动力来源之一。

卡车与轿车因为功用不同,在设计与生产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别。卡车的功能是载货,要求坚固结实,马力大。轿车的功能是人乘坐,因此,人类对轿车的安全、舒适、美观有着更高的要求,较卡车而言,制造的难度也就更高。人们常用一种通俗的比喻,如果将卡车生产看成是小学水平,那么轿车生产就是大学水平。这中间相隔几个数量级。不谈这种比喻是否科学,但它说明轿车从设计到制造有着更大的难度,由于人类对“更好”的不断追求,使得轿车产品不断更新换代,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一辆轿车都是当代高新技术的结晶。

一汽是按照卡车厂设计的,所有的机械和工装设备都是按照卡车生产配备的。从当时的设备与技术条件来说,一汽不具备生产轿车的条件。但******的希望就是动力,一机部下达的文件就是压力。虽然客观条件不具备,但将生产轿车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一汽人还是想方设法迈开了轿车制造的第一步。

根据一机部的要求和一汽的现实,饶斌提出“仿造为主,适当改造”。仿造的工作由孟少农具体领导。

要仿造就得有对象,一汽从世界各汽车生产大国购回一批产品,有苏联的“胜利”、德国的“奔驰”、法国的“西姆卡”、英国的“福特赛飞”、日本的“丰田”等。朱德委员长在视察一汽时得知一汽要自己生产轿车,非常支持,立即将捷克斯洛伐克政府送给他的“斯柯达”高级轿车赠送给一汽作为样车。

经过对样车的测绘和研究,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孟少农确定了产品设计方案,要求试制的轿车有“胜利”那样良好的通过性,奔驰和丰田那样的经济型,有奔驰和“西姆卡”的舒适性,像福特和“西姆卡”那样结构简单。把这些优点集中起来,发动机和底盘仿造奔驰190,加大轮胎宽度,提高底盘与地面间隙,保证良好的通过性。加大后桥变速比,采用奔驰的4挡变速箱以提高爬坡能力。车身结构仿造法国“西姆卡”,外形和内饰件在“西姆卡”的基础上做一些改进。

孟少农绘制了“构想图”。根据孟少农绘制的构想图,轿车设计自重1230公斤,总重(乘坐6人及行李)1650公斤。最高车速128公里/小时,经济车速30~50公里/小时,平均油耗不大于9.5公升/百公里。动力性低于奔驰但高于“胜利”和丰田;经济性接近奔驰和丰田优于“胜利”和“西姆卡”、福特;座位宽敞舒适,优于奔驰和“西姆卡”,成本低于奔驰接近“西姆卡”。

试制轿车设计方案出来了,产品号为CA71,CA为生产厂家一汽的代码,7为轿车的编码,1表示第一辆。但叫什么名字呢?一时间众说纷纭。****提出,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是“东风压倒西风”,中国地处社会主义的东方,就定名为“东风”。

孟少农是留美的高材生,中国的汽车专家,他懂得轿车生产与卡车生产之间的巨大差距,虽然是仿制,但仍然要按照汽车生产的规矩,从最基础的绘图开始。

由于一汽毕竟没有生产过轿车,虽然有了对外国轿车的分析比较,也有了测绘图和试制图,在试制过程中改动不断,边制边试,边试边改。如试制过程中,有人提出中国的轿车要体现出中国的民族风格,要融进中国元素。这种意见在当时是很有市场的,但车的底盘、动力与中国风格无关,也没有能力动,最后只能在外形上下工夫。经过反复研究,最后将尾灯做成宫灯造型,车头上镶嵌一条昂首向上的小金龙做为车标,车门两边的装饰条上有******手书的“中国第一汽车厂”几个字,车身由中国人喜爱的具有大福大贵意味的紫红色为主色调,顶部则为爽目的银灰色,整个东风轿车的车身全部由手工敲制。

1958年5月10日,第一辆东风轿车试制完成,欣喜的一汽人立即将这辆中国自己制造的第一部轿车送往北京,向******和党中央报喜。汽车先送到一机部,经过一机部审看。正在参加八届二次会议的饶斌向中办主任******汇报,想请******以及其他中央领导检阅这辆车,谁知道这一下子引出一个插曲。

5月15~23日,****八届二次全会正在中南海召开,******指示先将车放到中南海的一块草坪上供参会代表参观。第二天东风轿车开进中南海,******立即来到车边仔细观看。******看着看着发现问题,他问饶斌说:“车头一排外文是什么?”

饶斌解释,那不是外文,是东风的汉语拼音。******指出,有多少人能认出这个拼音字母呢?明明是我们自己制造的轿车,弄不好,别人还以为是外国车呢。他要求立刻改过来。饶斌立刻与送车的同志商量,决定将镶嵌在车头上的拼音字母取下来再换“东风”两个字上去。工作量不大,但现在是在远离一汽的北京,要在一两天之内换下来很不方便。另外,“东风”两字用什么体呢?一时间大家非常紧张。经过多方奔走,最后决定,“东风”两字用******的手写体。他们了解到人民日报社有******“东风压倒西风”的题词,立刻赶到人民日报社,讲明原委。报社的同志很支持,立即将“东风”两字影印下来交给他们。他们在北京找到一家汽车修理厂,请钣金工人将两字用薄金属板雕刻下来后拿去镀金,再将金光闪闪的“东风”两字镶嵌在车头,紧赶慢赶,终于在一天之内全部完成。第二天,“东风”轿车再度来到中南海。这一次******很满意,为了让与会代表都能看到一汽产的东风轿车,他让工作人员在每一位八届二次会议主席团成员的桌子上放一份一汽带来的东风轿车的资料和照片。这样,中央领导和代表们就可以知道东风轿车在中南海展出了。听说中国自己造的轿车来展出,大家都很兴奋,那几天,崭新的东风轿车周围总是围满了开会的代表。

5月16日下午,朱德和彭真来到车边,饶斌拉开车门,请两位领导上车乘坐,并详细介绍了东风轿车的性能和试制情况。朱德笑眯眯地说:“不错,不错,咱们一汽工人真不简单,说造轿车就把轿车造出来了。”他又指着车头的小金龙问:“这个金龙是用什么材料做的?”饶斌说:“铜做的。”朱德频频点头。

21日下午2点40分,******和林伯渠一起来到车边。******满面笑容,与守候在车边的5位职工一一握手,并问他们每个人的姓名和工作,然后,******和林伯渠围着车子仔细地端详。工作人员请******和林伯渠上车试乘一下,******操着浓重的湖南口音说:“好啊,我们来坐一下。”他拉开车门,请林伯渠先上车,然后自己坐进去。司机钱海贵稳稳地启动,东风轿车围着中南海的小花园转了两圈。林伯渠问钱海贵:“这个车能开多大速度?”

钱海贵回答:“每小时128公里。”

******笑呵呵地说:“这么快呀,我还没坐过这么高速的车呢。”

车停下来后,******意犹未尽地说:“坐上我们自己制造的小汽车了。”

在中南海展出期间,代表们问的最多的话是,你们今年能生产多少?什么时候能批量生产?八大的代表绝大多数是全国各省市和中央各机关的领导同志,由于外购轿车数量有限,他们有很多还是乘坐战争年代缴获的美式吉普车,能乘坐自己的国产轿车,成为他们的心愿。

除了代表们外,还请了在京的苏联专家、有关大学的教授、工程技术人员和美术家来参观,请他们对东风轿车提意见。这些专家们以行家的眼光,提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如整车布置合理,重量分配较好,油耗也不高。但总的感觉是外表粗糙,车身衔接部分的缝隙太大,门开关不灵活。他们提出,在批量生产前,一定要先进行可靠性道路试验。

首辆东风轿车在北京成功展出,给了一汽人极大的鼓励,5月16日,一汽开始布置小批量生产,首批100辆。但无论从厂内的零部件生产还是厂外协作产品的制造,都表示难以完成。一辆轿车需要数万个零部件,需要专用的场地、模具,所生产的各种零部件需要材料、设计、试制、开模,这些都需要高昂的费用和专门的技术人才,有些材料国内根本无法解决,如制造车身所需要的镀锌薄板,这些是一汽也包括很多协作企业所无法做到的。有些协作企业提出,只试制,不签订合同。批量生产遇到难以解决的困难。

东风轿车是中国轿车工业的第一个婴儿,在一无经验二无技术三无人才的情况下,凭着冲天的干劲,使用手工生产出来的,存在很多不足在所难免,但它的意义在于,中国人终于在自己动手制造轿车的路上迈开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