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蒙学经典
10769200000318

第318章 世上万般皆下品,思量唯有读书高

世上万般皆下品,思量唯有读书高。世间好语书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

“释义”

世界上一切都是次要的,只有读书最重要、最高尚。世界上的好话让各种书籍都说尽了,天下有名的山多数都让僧侣占去了。

“故事”

樊迟学而不厌

春秋时的著名教育家孔子一生教过3000多个学生,其中得意门生只有70多人,而樊迟就是其中的一个。樊迟谦虚好学,善于独立思考,在学习中遇到什么不懂的问题就向老师请教,有时还向同学请教,而且一定非要把这个问题弄懂了不可。

有一次,樊迟随着孔子闲游,来到一个祈天的祭坛底下。樊迟望着高高的祭坛,不由得问道:一个人的品德修养怎样才能积累得深厚呢?受了私心的迷惑又怎样才能辨别呢?

孔子听了直点头,连连夸奖他的问题提得好。

“仁”是孔子倡导的儒家学说的核心。这个问题抽象、不易理解。樊迟也为这个问题苦恼。有一次,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呢?”

孔子回答说:“仁吗?就是爱抚众人。”

樊迟又问:“那么‘知’呢?”

孔子回答说:“就是善于识别人的善恶。”

樊迟还是不能理解,就请老师再做进一步的解释。

孔子打个比方说:“从政治方面谈,如果举贤任能,任用正直、有德有才的人,而不任用那些无才无德的奸邪的人,那些奸邪的人就会向正直的人学习而变成好人,这就是‘知’啊!”

樊迟还是觉得不能深刻理解孔子话的含意。没有彻底弄通这个问题,他心里总是感到不踏实。

有一天,樊迟见到了子夏,子夏是他的同学。在孔子的学生中,子夏是个佼佼者。樊迟在与子夏交谈的过程中,又把“知”这个问题提出来。

他对子夏说:“前几天我见到咱们的老师,我问‘知是什么意思?’老师说‘如果任用正直的贤德的人,而那些奸邪的人就会变得正直起来’,这是什么意思呢?”

子夏说:“这方面的事例多得很呢!譬如说,舜做天子的时候,在众人之中把正直贤德的皋陶提拔起来做宰相执政;商汤做天子的时候,就把正直贤德的伊尹提拔起来做宰相执政。人们都学习他们的良好品德,结果国家治理得很好,这不就是咱们老师说的‘善于识别人的善恶’吗?而善于识别人的善恶,又能任用正直贤德的人,这不就是虞舜与商汤的智慧吗?”

樊迟这才真正的明白。樊迟这种谦虚好学,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后来成为学界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