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释义”
孔子说:“把所见到、听到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里,努力地学习而不感到满足、厌倦,教导别人而不感到疲倦,这些事情对我有什么困难呢?”
“故事”
柳公权戒骄成名
柳公权,字诚悬,京兆华原,即今陕西铜川市人。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书法以楷书著称,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
柳公权从小就显示出在书法方面的过人天赋,他写的字远近闻名。柳公权因此有些骄傲。
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没有手的老人,他发现老人用脚写的字竟然比他用手写得还要好。
从此,柳公权时时把“戒骄”记在心中,勤奋练字,虚心学习,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师。
德之不修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释义”
孔子说:“对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进行讲习,听到合乎道义的事不去做,有过错的地方却不能改正,这些正是我所忧虑的啊!”
“故事”
顾炎武钻研学问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学者,他从小就聪明好学,每当祖父读书的时候,小炎武也在旁边捧起一本书看。
祖父见孙子这么爱看书,就认真地教他读书识字,没过多久,小炎武又跟随祖父读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学得越多,顾炎武越觉得自己知识不够用,于是他立志要把天下的书都读完。
可是,有些书中记载的东西不准确,使顾炎武产生了疑问。为了准确无误地核实书中的内容,顾炎武常常带着干粮四处游走,不辞辛苦地进行实地考察。
他每到一个地方,都向当地的老人请教,把得到的内容和书上记载的一一对照,然后再进行研究,写成文章,说明自己的见解。就这样,他的学问越来越渊博,最终成为明末清初的大学问家。
乐在其中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释义”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睡觉,其中也自有它的乐趣。干不正当的事而得到的财富与权贵,在我看来就如同浮云。”
“故事”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释义”
叶公向子路询问孔子的为人怎么样,子路不回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的为人啊,用功就会忘了吃饭,快乐就会忘了忧愁,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故事”
左思发愤写出《三都赋》
左思是西晋时有名的文学家,年轻时和一个叫潘安的人一起去洛阳求官,左思由于长相丑、思维慢,常受到别人的嘲笑。
左思对此并不感到气馁,坚信自己能写出流传千古的作品。于是,他更加努力,打算写一篇《三都赋》。
他暗自用功,废寝忘食地诵读和摘抄优秀文章。
此外,他还不顾别人的白眼,上门请教有学问的人。就这样整整过了10年,左思的头发全白了,背也驼了,但他却写成了名扬千秋的《三都赋》。
《三都赋》写出后,当时的洛阳一下被震动了,人们都想一睹为快。由于需要用纸手抄,一时间洛阳的纸价都上涨了不少。
三人行必有我师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释义”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学习他好的品德,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故事”
孔子拜三贤为师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们常问他:你的老师又是谁呢?
孔子说:“我不是生而知之者,是学而知之的人。”孔子又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不仅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因家境清贫,他15岁时才有志于学问。他为了弄懂“礼”,从山东走到河南,一拜李耳为师。
以后,他又二拜鲁国乐官师襄子为师,学习弹琴。
这之后,他又三拜苌弘为师,在音乐方面继续深造。
由于孔子多方面拜能者为师,掌握了多种学问和本领,成为古今中外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大学问家。
君子坦荡荡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释义”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故事”
吴隐之饮贪泉
吴隐之既孝顺父母,又廉洁奉公,他把自己所得俸禄都分给亲戚族人,在寒冬腊月,他连棉被也没有。
桓玄试图革除岭南地区的弊端,便任命吴隐之为广州刺史。
离广州20里,有一处泉水,名叫贪泉,世人相传饮此泉者其心永无满足。
吴隐之到泉水之上,他的手下人都劝他不要饮泉水,他却举杯饮之,并且说道:“石门之畔流涌着清澈的贪泉,举杯一饮重于千金。遥想伯夷、叔齐两位高士,纵使他们来饮此水,也不会改变其纯洁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