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生活习惯与人体健康
10767100000033

第33章 习惯好的百岁寿星

1、主动找活干的百岁寿星

在新疆和田地区洛浦县有一位119岁的老人多来提·麦麦提敏。他眼不花,耳不聋,一生几乎没生过病,偶尔有点感冒也很快就好了。在中国老年学会组织的第四届中国十大长寿老人评选中,他榜上有名,位居第八。

总结老人健康,长寿的秘密,二儿子努尔艾合买提·多来提说:“一是父亲体质好,没有得过重病;二是爱劳动、劈柴、种地、放羊什么活都干;三是家乡空气好,土壤没有污染,吃的食物营养很丰富。”

老人日常生活很有规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早上起床后到院子里逛逛,收拾一下东西,有时候到外面走走。吃完早饭后,他就主动找活干,或忙于农活,或料理家务。晚上吃完晚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老人看一会电视就上床睡觉了。

老人最喜欢吃的是拉面,而且从来不挑食。多来提·麦麦提敏老人的门牙比较完整,后槽牙也还有一个。坚固的牙齿还可以吃核桃等外壳较硬的坚果。良好的阻嚼功能,饮食的多样化,让老人的营养较为全面。

如今,老人已有孙子13个,重孙子6个,他与后代们一起生活,完全是一个大家庭。但老人的生活起居完全自理,有时候还帮着儿孙们带孩子。老人的眼睛非常好使,经常穿针引线、缝缝补补。直到现在,挖土、耕地、分肥、放羊、拉毛驴车等体力活,老人都能干。比如剥玉米,年轻人都比不过他,老人“刷刷”两下就是一个,不一会功夫,剥好的玉米就在他身旁堆成小山似的。

2、爱喝茶爱清洁百岁寿星

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胡村镇店上村114岁的刘宝瑞阿婆是福建省年龄最大的老人,老人走路不用拄拐杖,会洗衣服、做饭。老人42岁的孙子张耀华说:“奶奶一年四季爱喝擂茶,也许这就是她防病的土办法,也是她长寿的第一招。”

据介绍,“擂茶”是当地老年人日常饮食的一种饮料,具体做法就是把生茶叶、生花生仁、生绿豆、野生青草等倒进钵头,有时还加一小段猪小肠或几滴麻油,再用一根樟木棒不停地搅拌,搅烂了冲入滚开水后饮用,有清凉、散火、解毒的功效。

刘宝瑞平时还自己打擂茶,既是运动,又能带来快乐。她手中的那根樟木棒原来长1米,现在只剩0.8米,樟木粉也成为擂茶的一部分,喝起来可香呢!土办法见高效,老人平时不吃药,爱喝擂茶,百病不生。

老人养生的第二高招是喜清洁,不忘每天早晚刷牙,经常自己洗澡、洗衣服,外出时一定要装扮齐整才出门。老人本来还会做饭煮菜,只是现在视力差了,盐巴、味精分不清,只能遗憾的“下岗”了。不过,她有时还抢着在灶前烧火,说忙一点更开心。老人腿脚还不错,她住在二楼,上下楼梯挺利落的,抓着扶梯自己走,不用别人扶。

不急不躁、邻里和睦、祖孙情深,是刘宝瑞老人养生的第三高招。店上村是一个移民村,全村300多户,姓张的人口达80%,周围大多数是本家亲戚,多年住在一起,互帮互助,不争不吵。刘宝瑞是村里的老寿星,走到哪里都有人尊敬。

3、勤劳平和的百岁寿星

济南平安里社区的段学礼老人已经103岁了,现在看起来气色不错,非常开朗。段学礼老人的女儿姚克琪告诉记者,段学礼老人的长寿秘诀有两个,一个是心态好,一个是勤劳。

两年之前老人还能做针线活

段学礼老人1910年出生,现在住在济南经四路路边的一间平房中,她的老伴早已过世。每天下班时间,老人的5个儿女就过去陪她,一到周末家中来了老老小小,更是热闹。

9月30日中午,平安里社区居委会主任朱彤送给她一副大大的“寿”字。“送给我的啊。”老人很开心的接过了这幅“寿”字。

老人心胸非常宽阔,从不计较小事。

“她能够长寿,第一是心态,第二是勤劳。”姚克琪说,老人心胸非常宽阔,从来不计较小事,儿女在工作上遇到不顺心的事时,老人总是劝说:“过去了的事就不要后悔。”教育儿女要向前看。女儿、孙女找对象,老人也从来不看重对方的钱财,“两个人合得来就好”。

姚克琪说,母亲非常喜欢接受新鲜事物。小时候没有上过学,四五十岁的时候开始学习,还认得不少字。老人最喜欢看足球和排球,很喜欢郎平。

此外,段学礼老人还非常勤劳,在家中几乎没有空闲的时候。“儿女的衣服是她做的,儿女生了孩子,孩子的衣服还是她做的”姚克琪说。

老人喜欢吃炸馒头片和五花肉。

这么长寿的老人在饮食方面有什么秘诀?姚克琪说,其实老人的饮食也没有什么讲究,按理说老人不应多吃油炸食品或者脂肪多的食品,可是她早上起来每天必吃一个炸的鸡蛋包,还喜欢吃炸馒头片和五花肉,纯的瘦肉反而不喜欢吃。“一点不挑食,蔬菜、地瓜、肥肉都能吃。”

姚克琪说,老人长寿其实没有什么秘诀,不过肯定和她开阔的心胸以及勤劳的生活习惯有关。

4、教授百岁寿星

103岁高领的著名经济学家、翻译家,南开大学教授杨敬年,至今仍“自理”、“自主”地生活,读书,著作不缀。他将自己沿用百年的健康理念总结为四句话:“坚持每天锻炼,合理饮食起居,健康心理状态,不断运用大脑。”

坚持每天锻炼

每天早晨,杨敬年都会进行40分钟的运动,练练歇歇。年轻时,杨敬年喜欢骑车、打网球、骑马……即使是在牛津大学深造期间,在赶论文过程中,他也会抽出时间用散步来缓解疲劳。1948年,杨敬年回到南开大学后更是天天做早操。1974年到1994年这20年里,他还每天坚持做针对穴位的“回春健身操”。此后由于不能久站,他又改为“312”按摩法。杨敬年解释道:“‘3’是人体的三个穴位,‘1’是腹部,‘2’是两条腿。”

合理饮食起居

在日常的饮食起居方面,杨敬年教授的生活很规律,即使到了晚年,也依然如此。

对于饮食,杨敬年也有自己的考量。比如早餐,杨敬年说道:“牛奶里加入燕麦片和蛋白质粉,还有一个鸡蛋和两个小豆包,量不是很多,但营养很丰富。”至今睡觉,22点到凌晨3点这段时间杨敬年一直用于睡眠,凌晨3点到7点这四个小时也是他精神最好的时候,因此,他将这段时间用于工作。

健康心理状态

健康的心理状态是什么样的?杨敬年告诉我们:“我对政治、婚姻、做人都遵循儒家思想——道德高于一切,对其他很多事情都是遵循道家思想——满不在乎。”

有人觉得好心态要依靠先天的性格因素,杨敬年却不这样看。“要有文化,有哲学修养,心理才能健康。”

不断运用大脑

杨敬年到86岁的时候才离开讲台,而后的两年他还在写书,90岁时还翻译了《国富论》……如今他已103岁,虽然视力下降,但还每天坚持看1小时文章。除了看文章,杨教授最大的休闲方式就是看电视剧,而且他更喜欢用DVD看喜欢的影片。杨教授善于用脑,连看电视剧也要思考一番,难怪他以现在的高龄谈起话来还能逻辑分明,丝丝入扣。

5、童养媳百岁寿星

109岁的寿星胡裕英于1903年在新余罗坊镇福子岑下村出生。他父亲赌博成性不顾家,母亲改嫁后,不到5岁的她便卖到峡江县沿溪镇金坊村一个吴姓农民家当童养媳。10多年后,胡裕英完婚,与丈夫感情甚好。她先后生育了9个子女,如今五世同堂,她家已有106人。

经过与她本人和她儿子吴松林的交谈,得知胡裕英老人的健康长寿,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

(1)辛勤劳作,艰苦俭朴。

胡裕英老人说,她是一个苦命的人,一生坎坷曲折。新中国成立前,她家境十分贫寒,丈夫家只有6分田,全家老小十多口人吃饭,仅靠丈夫一人租种地主家的土地维生。她带着9个女儿还要操持家务,做饭、洗衣、种菜、缝缝补补、喂猪、放牛、割草、打柴、关照孩子,里里外外样样都干,劳累辛苦非三言两语所能细说。在这样的情况下,她一家人节衣缩食、俭朴度日,也正是由于这样的生活环境和常年的辛勤劳作,造就了她一副强健的筋骨,磨练了她坚强的意志。

(2)与人为善,家庭和睦。

胡裕英老人性格开朗,平易近人,有着一颗善良慈爱的心。她体贴丈夫,孝敬公婆。看到自己的儿女们一天天长大,总是充满着喜悦和欢愉。新中国成立后,她家生活有了好转,儿女们都逐渐长大成人,她喜在心里,笑在脸上,成天乐呵呵的。她一家人和和美美,其乐融融。她和亲朋好友总是互相关爱,互相帮助,和睦相处。她一生中,从未和亲朋好友和左邻右舍生过气,吵过嘴,总是与人为善。她丈夫于1996年因病去世,虽然当时她心里很悲痛,但看到党和政府对她一家人的关怀和帮助,儿女和孙辈们对她的尊敬,心里的悲痛很快就过去了。她觉得自己应该坚强的生活下去,不能愧对先她而去的丈夫,从而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

(3)粗茶淡饭,食不求精。

胡裕英生长在旧社会,又是极度贫困的家庭除了逢年过节有点猪肉荤腥之外,平时都是杂粮当饱,野菜充饥。新中国成立后,她家的生活逐渐改善了,但她仍然是省吃俭用,节衣缩食,很少吃鸡鸭鱼肉,平时仍以蔬菜素食为主,吃当地的粗粮。这种饮食习惯,保证了她的身体健康。今年春节后,经医院体检,她的血压、血脂、血糖各项指标均为正常,心、肺、肝等脏器也未发现异常。

(4)不嗜烟酒,讲究卫生。

胡裕英老人从来不吸烟、不喝酒。她很讲究卫生,家里吃的、穿的、用的,样样都洗的干干净净。厨房、卧室、厅堂天天都要打扫,一些零用物件,收拾得整整齐齐。

6、三十年不上医院的百岁寿星

福清市鱼溪镇106岁老寿星严县底的儿子郑祥松告诉记者:“老妈有7个子女,现在楼里住着我和哥哥郑祥官两家人,妯娌之间亲如姐妹,十几口人天天围着老妈转,四代同堂,其乐融融,让她总是开开心心过日子,也养成她爱说话爱热闹的好习惯。”

好习惯是长寿法宝

一年四季喜烫脚,别的老人大都秋、冬季才烫脚,而严县底却与众不同,她常年累月烫脚没间断,就算夏季天气再热,每天晚上照样要用热水烫脚后才上床,一觉睡到大天亮。她觉得老人晚上烫脚好处多,建议其他老人都试一试。

不吃鸡鸭爱吃鱼,多年来鸡鸭肥肉一口不沾,日常饮食以清淡为主,什么青菜都吃,天天鲜鱼配饭,清蒸煎煮加红烧。早餐糕点花样多,午餐干饭或面食,晚餐则吃浓粥。饭量一向正常,每餐能吃一碗,不多吃、不过饱。

多喝开水不喝茶,几十年一贯喝白开水,每天至少喝8杯,她说多喝水能洗肠润肠促排便。此外再好的茶也不喝一口,以免影响睡眠。各种水果都尝尝,其中最爱吃香蕉,每天两根成习惯。

30年不用去医院

老人要长寿,尽量少生病。郑祥松有些自豪的笑着对记者说:“你能猜到吗?我老妈30多年不用去医院看病,医院大门朝哪开她都不晓得。她的身体一向不错,才能让她平平安安过百岁。”

不用上医院,是不是不吃一点药呢?郑祥松对此解释道,亲友中有好几个医生,老妈万一有个头痛脑热,马上请他们上门看看,吃些治感冒的药片,几天后就恢复正常。另外,老妈血压有点偏高,坚持服用降压药,目前指标较稳定。

长命百岁梦成真,三十年不上医院在于习惯好。

7、2000人拜寿的百岁寿星

巴南圣灯山村有一位百岁老人,她能割猪草、能做饭,农忙时还能帮家人搓玉米粒,思维清晰爱摆龙门阵,歇后语能说一大堆。6月9日是她的百岁寿宴,家人为她摆下150桌,2000居民从十里八乡赶来沾喜气。她叫韩文凤。

二儿子熊明生说,母亲年轻时很苦,13岁就做了童养媳,第一任丈夫被抓壮丁后就没回来。之后才当了熊家媳妇。1958年因为大炼钢铁,父亲无法照顾家庭,母亲就给别人家当保姆、挖土、种庄稼、割猪草,辛苦挣钱拉扯6个孩子。

虽是百岁高龄,但如今韩文凤生活完全能够自理。现在老人大多数时候住在农村老四家里,自己洗衣做饭不在话下。每天白天起床她还要给家人做早饭,然后割猪草喂猪。农忙时候,还要帮着搓玉米粒。

白天虽然精神抖擞,可以到晚上8点,老人就会准时睡下,一直睡到早上7点多才起床。

儿女们说,上了年纪后,老人除了因为“三寸金莲”摔过跤、去年眼睛做过白内障手术,感冒都很少有过,脏腑类的毛病就更不存在。“妈妈吃得清淡,但喜欢吃肥肉”,五女熊明孝说,那种肥肥的扣肉,老人一顿能吃两三块。

除了身体健康,韩文凤老人思维也特别清楚,摆起龙门阵来不输年轻人。因为是村里的“老资格”,很多“想当年”的故事老人都记得很清楚。一有闲工夫,老人身边总是围满听故事的人。

不仅能摆故事,老人还是一个“语言大师”,故事中总能穿插有趣的歇后语。“光癞蛤蟆的歇后语妈妈就能说出10个。”熊明生说,老人时常挂在嘴边上的歇后语有:癞蛤蟆坐上席——体面无牙,癞蛤蟆吃灰面——寡白嘴,癞蛤蟆穿套裤——迈不开腿,癞蛤蟆爬椒子树——麻嘎嘎……每次老人说到这些,家人都会乐成一片。

虽然没读过一天书,但韩文凤老人的记性却特别好,年轻时听过的古书,看过的戏曲,也是她经常摆论的话题,五女儿熊明孝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妈妈全会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