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生活习惯与人体健康
10767100000003

第3章 后天摄养强弱取决于自身习惯

就人类自身来说健康和寿命由两大因素决定,一是先天遗传,二是后天摄养。摄养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又由生活习惯和方式决定,因为某种长期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会使遗传因素产生变异。比如一个天生体质孱弱的人,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科学摄养和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改变自我的体质状况。好的生活习惯能够增进健康,使人长寿;而陋习则会损伤健康,使人罹患疾病,丧失生命。

有关专家分析,种种慢性病大多与吃得过多和吸烟有关,统计资料表明,“生活方式疾病”的死亡率近30年明显增高。这些疾病是不传染的,不像疟疾或小儿麻痹症等由寄生虫、细菌或病毒传播,而是由吃得太油腻、过咸以及酗酒、嗜烟、性生活失度且较少运动的生活方式造成的。美国每年罹患癌症的50万人中,有1/3是由于吸烟造成的。在男子大批戒烟的70年代,许多女性却学着吸烟。自1 968年以来,美国女子吸烟率上升了55%。目前肺癌已超过乳腺癌成为美国女性癌症致死的主因,这是由于在40年代大批妇女开始吸烟造成的。据称我国女性吸烟率也有上升趋势。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每年约有1 200万人死于心肝脏病或脑血管病,大多数死于65岁以前,其中至少有一半本可以远离这些疾病的,他们是不健康生活方式的牺牲者。试想一个暴饮暴食者不可能取得后天摄养的成功。

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怪事”,不少体弱多病俗称“药罐子”的人,却活得长久,而那些看似身强力壮的从没病的人却英年早逝,国外有家人寿保险公司曾对数百名百岁老人进行过调查,结论出乎意外都是“体弱多病者往往是长寿的”。

这是什么原因呢,专家分析,主要这些人注意调养,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好。其原因可归为三条:

体弱多病者往往能提高警惕,远离不良的生活习惯和方式。他们在饮食上善于调节,生活上较有规律,注意节制,未病先防,天气稍有变化马上增减衣服。他们不放纵身体的资本,稍有不适,马上到医院就诊,健康意识强烈。体弱多病者注意锻炼,善于吸取科学的益寿知识,修身养性。他们有恒心和毅力,不像身体健壮无病者那样自恃强壮而一曝十寒;他们尝到了通过锻炼治病强身的甜头,往往在病愈后能更持久地锻炼下去,直至由弱转强。癌症患者依靠体育锻炼而延命的事例早已屡见不鲜,这便是最好的证明。体弱多病者善待人生,珍惜生命,过好每一天。他们尝够了病弱的苦头而更执着于甜美的生活。看淡了人生,也就享受了人生,因而生活得有滋有味,心态十分从容。

一句话,注意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方式使后天摄养取得惊人之效是长寿的真谛所在。

唐代著名医学家王焘指出,人的寿命长短完全可以由自己掌握,喜怒不节,饥饱失度,嗜欲过滥,寒暑失调等等,这些影响年寿的因素完全可以由人们自己来控制,与天命毫不相干。《养生延命录》提出了“寿不由天在摄养”的观点,作者指出,人虽有禀赋的强弱、体质的差异,但是并不能完全决定一个人寿命的长短,人的寿命长短与后天的摄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果人的先天禀赋优厚,后天再注意节制食欲和****,此人必定体强而长寿;若人的先天禀赋本来不足,后天又过于饱食和放纵****,此人必定体弱而短命。如果先天生长充足,后天调养得法,年寿自然延长。作者指出:“静者寿,躁者天。静而不能养,减寿;躁而能养,延年”。一般来说,性格温和安静的人长寿,性格粗暴急躁的人短命。但此种情况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倘若性格安静而忽视益寿,同样会减寿,性格虽然急躁,却十分注意调养,亦可延年益寿。古人的这些益寿观点具有科学哲理性,是与近代科学家对人寿命的看法相一致的。它再清楚不过地说明了决定寿命长短不在天赋而在后天的摄养,而摄养的效果大小,关键又在生活习惯和方式的好坏。只有改造坏习惯,养成好习惯,才能保证摄养成功,才能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