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实用口才学
10766200000022

第22章 实施环境的范围

一、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指在进行言语交际活动时,与交际者发生直接联系的那些外界自然条件。其中包括天象、气候、地貌、江河、时序、节令、园林、花草、动物等等。

马克思、恩格斯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人们的言语交际活动当然不能避开自然环境的影响。我国南北朝学者刘勰也说过:“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就是说交际者的言语表达是受自然环境的制约和影响的。自然环境优美,交际者的心绪受其感染,会滋生愉悦、畅快的成分;发送者就会愿说、多说、说得得体,接受者就会愿听、想听、听得舒畅。自然环境恶劣,交际者的心绪也会受其感染,会滋生悲凉、局促的成分;发送者就会不说、不多说、说得欠当,接受者就会不听、不多听、听得厌烦。比如,处在青山绿水、花香鸟语、春光融融、月色依依环境之下,无论是发送者还是接受者,都会感到心绪要好于处在险山恶水、冰天雪地、朔风怒号、野店荒村的环境。二者的交际效果会大不一样。

汤显祖《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在父亲的严格管束下,在官衙里住了三年,连后花园都没去过。单调、孤寂、刻板的环境使一个正在成长的青春少女成天苦闷无语。后来她在丫头春香的诱导下,第一次偷偷地来到后花园。那精巧的园林、盛开的百花、成对的莺燕,使其心绪大悦,倏地打开了这个少女的心扉,使她在长期闺禁里的沉郁心绪,一下倾箱倒箧而出: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优美的自然环境的感召,使她青春觉醒,发送欲异常强烈。不仅大讲古诗文中的才子佳人,而且悲叹自己青春的虚度:“我生于宦族,长在名门,年已负笈,不得早成佳配,诚为虚度青春,光阴如过隙尔,可惜妾身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乎!”

鲁迅在其《故乡》中则有这样的说法: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啊!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

“我”回到故乡,本有许多话要说,但何以“没有言辞”?原来是自然环境使“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自然环境对言语交际的制约和影响,还不仅仅间接体现在人的心理上,而且直接体现在人的生理上也是常有的。夏天,让听众站在烈日下听演讲,在寒冷的冬夜将学生叫出户外谈心,都不会有好的效果。就算自然环境较好,但天有不测风云,人们在进行言语交际时,是不能完全预测和主宰自然环境的变幻的。比如因会场所限,不得不在露天召开的群众大会。领导、英模、名人正在主席台上振振有词地讲,群众正在台下津津有味地听。突然,一阵震耳欲聋的惊雷在头顶上空炸响,旋即瓢泼大雨倾盆而下,秩序会顿时大乱。这时,听者就无法再听,讲者就无法再讲了。

二、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指的是一定历史时期和空间范围内的社会生活、社会关系。在言语交际活动中,它涉及交际者交际活动的具体背景、氛围、行为准则、文化规范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社会环境远比自然环境的范围宽广,对言语交际的制约和影响也远比自然环境大得多。任何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里,都是社会中的一分子,其任何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生活、社会关系,都需要一定的活动背景与氛围,都要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无论是喧闹繁华的都市,还是偏僻贫瘠的山村;无论是马达轰鸣的工厂,还是硝烟弥漫的战场;无论是隆隆飞驰的列车,还是讨价还价的市场;无论是书声琅琅的校园,还是温情脉脉的家庭……这些,都构成人们言语交际的社会环境。这些社会环境既为交际者提供了必要的舞台,又决定着交际者的认识、兴趣、习惯、作风,甚至性格、情绪、气质、意志。从而对彼此的交际行为产生制约和影响作用。“环境也创造人”,在这里就表现得十分明显。一位处在战火纷飞的前线士兵,其对言语的发送或接受,与其复员后回到安谧恬适的山村的发送或接受,就会大相径庭。置身于书声琅琅的校园与莘莘学子之间,同置身于觥筹交错的宴席与朦胧酒客之间,无论是发送者还是接受者,其行为表现就会截然不同。一位平时一毛不拔的吝啬者,置身在人人争相解囊捐款资助因洪水受灾群众的氛围,他也许会毫不犹豫地掏出钱来,甚至慷慨激昂地抒发自己心系灾区人民之情。

唐朝诗人刘禹锡说:“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就是看到了言语交际中,社会环境的重要制约与影响作用。他还进一步认为:“五刃之伤,药之可平;一言成,智不能明。”告诫交际者:说话不注意社会环境而造成的恶果是无药可救的。因此,对发送者来说,对谁发送、发送什么、怎样发送,要看所处社会环境如何。一位教师平日里与亲友、同事说什么、怎样说,关系不是很大。可他一旦站到讲台上,面对孜孜求学的学生,他就不能随意乱说了。而对接受者来说,也是相应的:接受谁的、接受什么、怎样接受,也要看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如何。那些患病的法轮功练习者之所以会盲目接受大骗子李洪志所说的“有病不用吃药,不用打针,练功就行”而招致身心的严重伤害,就在于他们不顾当今这个讲科学、讲文明、讲进步的社会环境。从这件事,也充分说明:交际者如果无视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影响,盲目发送和接受,不仅会阻碍交际的进行,而且会招致惩罚!

社会环境虽然与自然环境是两种不同的环境概念,但有时它们却并无严格的界限。自然环境倘若赋予了某种社会关系,属于社会生活的范畴,它就成了社会环境。比如《红楼梦》中的大观园,那是一处“白石崚嶒、曲径通幽”,“佳木茏葱、奇花灼”,“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绕堤翠柳、隔岸花香”,“翠竹遮掩、梨花带雨”的极其优美的自然环境。但这一自然环境又分明是一个多人相处的、充满了社会生活色彩与矛盾的、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处于其间的形形色色的人们,在此演出了几多言语交际的纷繁活剧!那同时生活在这一环境中的佳丽、公子们,居于稻香村的李纨,与居于怡红院的宝玉、居于蘅芜苑的宝钗、居于潇湘馆的黛玉、居于缀锦楼的迎春、居于秋爽斋的探春、居于蓼风轩的惜春,在言语的发送和接受上,表现出了多么惊人的差别!那稻香村的环境是:“一带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院内还有一群鹅鸭鸡。而那怡红院的环境呢?“粉墙环护,绿柳周垂,游廊相接”。屋内“四面都是雕空玲珑木板,或‘流云百蝠’,或‘岁寒三友’,或山水人物,或翎毛花卉,或集锦,或博古,各种花样皆是名手雕镂,五彩销金嵌宝的。……花团锦簇,剔透玲珑。”二者何其相差乃尔!处在这两种判若云泥的环境中的人,其思想、认识、性格、情趣、习惯,怎么会相同?他们在言语交际中,无论是发送还是接受,又怎么能一致?

三、时间环境

时间环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言语交际时,双方同时所处的时间区段,诸如清晨、中午、傍晚、深夜,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双休日、纪念日、节日、生日等等。另一方面是指交际过程中,发送方把握的发送时机。交际中,交际者在很多时候对于发送和接受,都要受到时间环境的制约和影响。

言语交际并不是任何时间都可以进行的。拿发送者来说吧,《礼记·坊记》中说:“君子约言,小人先言。”就指出了作为君子的发送者,应当选择发送的时间;而作为小人的发送者,就不管时间不时间,总是抢先发言。《礼记·曾子立事》又强调:“行必先人,言必后人。”尽管此说并不尽然,但至少提醒交际者:发送应当注意时间环境,把握一个恰当的发送时机,不要动不动就开口抢先。

从接受的角度说,也是如此。比如对大众传媒的新闻听取,有人喜欢听早间的,有人喜爱听午间的,有人喜欢听晚间的。再如学校的学生,在每天的上午就容易接受老师的讲授,而在下午就不太容易接受。所以,由老师传授知识的课程大都安排在上午进行;而将体育、音乐、美术、实验、计算机操作等多由学生动手的课程安排在下午进行。如果某天正值某人的生日或他的什么纪念日,其接受兴趣就比平时浓厚。如果双方对等交谈,对方礼让地请你先谈,那么你就可能对对方产生某种好感,从而增强接受时的接受效果。反之,如果对方老是抢先,那么你就可能对对方产生某种不快,从而降低接受时的接受效果。

既然接受者的接受对时间有选择性,那么作为发送者,把握什么样的时间发送就显得至关重要了。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就是对发送时间的制约。

时间环境对发送者的制约和影响,还体现在发送时间的长短上。哪怕是一个十分高明的发送者,无论其发送的内容多么精彩,发送的技巧多么高超,倘若全然不顾时间环境,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毅力再强的接受者也会疲怠、厌倦。即使耐着性子听下去,也往往是魂不守舍。这种发送,还有什么意义呢?所以,发送者在进入发送角色时,应当考虑时间环境对自己发送的制约和影响,以使自己的发送收到预期的效果。比如当教师的,一节课50分钟,你就得把握好这50分钟的制约环境。

当今,“时间就是金钱”的口号喊得山响;鲁迅甚至认为,无端占用别人的时间,无异于谋财害命。发送者在发送时不考虑时间环境的因素,是难以进行正常的发送和实现交际目的的。为此,在很多地方和场合就明确限定发送者发送的时间。如大专院校辩论赛就规定每位辩手每次发言不能超过3分钟。联合国的一些会议,也规定每位发言者的发言以15分钟为限。

有的场合,不用硬性规定,发送者也应自觉考虑发送时间的限制。诸如紧急、危险时刻,那是容不得你去长篇大论的。像1998年8月长江发生特大洪灾,国家防汛总指挥部决定荆江分洪区内的36万人必须在8小时内全部撤离。决定下达后,分洪区内的各级组织、各级干部立即奔往各家各户,以最简洁、最明晰、最迅速的发送,动员36万人在限期内安全撤离。

四、话题环境

话题环境是指言语交际活动中,交际各方共同涉及的谈话中心。

任何言语交际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话题,发送者要围绕它去发送,接受者也要围绕它去听解。这在一方说、另一方听的单向发送和被动接受中,自然不用说;就是彼此互为发送者和接受者的双向发送和主动接受,也如此。像茶余饭后、街头巷尾的闲聊、胡侃,在每一个阶段、每一个回合,也是围绕一个明确的话题展开的,因而话题环境成为交际活动之必需。它既为交际的各方界定了发送的范围、走向,又为交际的各方开启了听解的渠道、目标。这样,在交际中,无论哪一方发送,其他方都能领会,都能参与,并作出相应的反馈。

基于此,在交际活动中,各方在一定的时间内就应当受一定的话题环境的制约,承认话题环境对自己发送或接受产生的影响,从而按照话题环境的界定,把握自己的发送和接受。如果某一方不顾话题环境,交际就会出现偏差,乃至不能进行。

例如,某机关两位男同事正在走廊里闲聊时,一位刚分配来的女大学生从他俩身边走过。甲目不转睛地盯着女大学生看,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啊,真是太漂亮了!”乙不满地嘲讽道:“噫,都40岁了!”甲立即反驳:“胡说!绝不可能!”乙愣了愣,指着甲说:“我是说你!”甲莫名其妙:“我怎么了?”很显然,这是由于二人的话题不相同而造成的。

因此,话题环境要求交际各方针对共同的中心展开交谈,无论是发送还是接受,都只能在话题界定的范围内进行。比如在课堂上讲课的教师,每节课的话题都必须限制在规定的教学计划之中,绝不允许随心所欲地乱说乱讲。一位向职工进行计划生育宣传的干部,其话题只能围绕计划生育的方方面面展开;要是刚开了头就偏离此话题而去讲自来水管的安装、办公大楼的修建之类,就是无效宣传了。即使像邻里、朋友聚在一起聊天这样的交际活动,当众人都在围绕某一话题抒发、探讨之时,你突然冒出一句与此话题毫不相干的话来,这多杀风景!一来使人莫名其妙,二来打断了众人的谈兴,三来也给人留下“不礼貌”、“冲头”的印象。假若你非要利用这种场合与众人沟通交流不可,也只能情随势行,先就众人的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再伺机巧妙、恰当地切入自己的话题。

话题环境有时又是受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时间环境的制约和影响的。这时,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时间环境是大环境,而话题环境则成了小环境。小环境要服从大环境。比如在“文革”时期,人们的话题常常被限制在政治、革命、造反、夺权、走资派、红卫兵、大树特树、最最伟大、无限忠诚、无比热爱等内容上。轻易超出这类话题,就可能招致不测。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社会环境虽然有很大的改变,但人们的话题仍然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制约和影响。诸如改革开放、反腐倡廉、扫黄打非、三讲教育、下岗分流、竞争上岗、抗洪救灾等等,无论是大众传媒的宣传,还是人们私下里的交谈,话题总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相关。

话题环境并非固定划一,可塑性是较大的,在许多场合下都因大环境而异。比如别人在办丧事,你无意中去碰到了,这时你心中纵有天大的喜悦与兴奋,也不能抒发。你的话题只能围绕吊唁活动展开,对死者表示哀悼,对其亲属表示安慰;就是同在场的其他吊唁者的言语交往,话题也要在吊唁的前提下进行。

五、言辞环境

言辞环境指的是交际各方在沟通、交流中,彼此涉及、运用的言辞给他方的发送或接受营造的条件。

言辞环境由于是在彼此的沟通交流中才形成的,因而它具有临时性、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的特点。从发送者的角度说,自己要发送什么,怎样发送,要依据他方的言辞来决定。在听解他方的前言、后语之后,随其言辞所涉而发送,即所谓话赶话。从接受者的角度说,自己要接受什么,怎样接受,也要依据他方的言辞来决定。在听解他方的前言、后语之后,才能予以取舍,作出相应反馈。言辞环境的这种制约和影响作用,导引着各方交际活动的进行。无论哪一方,要是对他方的言辞所涉不予理睬,就会出现听解的差错而影响交际的进行。

在实际交往中,有时自己的言辞也会制约和影响自己的发送和接受。比如自己一时不慎说漏了嘴,为着消除不良后果,挽回颓局,自己就得瞻前顾后、谨小慎微,努力去缩小失言与正言所产生的距离,以重新获得接受者的信任。

一贯主张仁政,反对讨伐别国的孟子,一次在与沈同交谈时,沈同冷不丁地问他:“燕国可以讨伐吗?”他脱口答道:“可以。”于是齐国果然去讨伐燕国。事后有人问他:“你曾主张讨伐燕国是吗?”他矢口否认道:“没有!”那人举出他与沈同的谈话,他始知自己说漏了嘴,只好自圆其说道:“沈同是以他个人的身份问我的,并且他只问可不可以讨伐,而未问谁可以讨伐。假若他再问谁可以讨伐,那我就会说,‘只有天吏才可以去讨伐’。这不就是不可以讨伐燕国了吗?”

言辞环境的制约与影响性,还表现在接受者的反应方面。俗话说,话不投机半句多,发送者才刚刚开口,接受者就已经不耐烦了,不愿再接受下去了。这就是因为发送者的言辞是接受者不感兴趣的、不能认同的。要是发送者并不愿放弃这一交际的机会,就必须找寻另外的言辞,营造出能够沟通交流的新的言辞环境。

一次,孟子的学生公孙丑问孟子:“从前我曾听说过,子夏、子游、子张都各有孔子的一部分长处;冉有、闵子、颜渊大体接近于孔子,却不如他那样博大精深。请问老师,您居于哪一种人?”孟子非常干脆地表示了自己的不快:“暂且不谈这个。”这就使公孙丑的交际落了空。为了不失去与老师交际的机会,公孙丑转而问道:“伯夷和伊尹怎么样呢?”孟子一下来了劲,滔滔不绝地一口气讲了一大串,不仅有对伯夷、伊尹的评价,而且还借此生发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