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现代商务礼仪简明教程
10766100000044

第44章 商务涉外礼仪概论

学习指导

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单位和个人的涉外活动日益增多,在各种不同性质、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国际交往中,文化和礼仪无疑是增加相互理解和加深友谊的重要因素。商务活动中免不了要经常接触外籍人士、政府要员或国际组织官员,因此,适当地学习和掌握一些国际商务礼仪常识是很有必要的,尤其要尽可能熟悉其中的文化偏好、宗教信仰和许多特殊礼仪禁忌,以免因无意中犯错而有损形象或影响交流。为此,本讲将扼要介绍国际商务活动中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基本礼仪习俗和禁忌常识。

引例

用餐巾擦拭刀叉,令使节满脸难堪

在某次涉外活动中,我国某商务代表团在对方举行的盛大招待宴会上,一位代表团成员按在国内南方进餐喜欢在用餐前清洗餐具的习惯,用餐巾擦拭刀叉。主人一见,以为他在暗示和责备刀叉不干净,立即命令侍者将全部客人的餐具重新换掉,令在座的代表团各成员满脸难堪,好生尴尬。

在我国的广东一带,大家习惯于用餐前用茶水清洗餐具,殊不知,这种做法在西方是极不礼貌的,仿佛是责备主人的餐具不干净。因此,国际交往中,只顾自己习惯,不顾礼仪差异的做法是难免失礼的。

一、涉外礼仪的内涵和特点

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单位和个人的涉外活动日益增多,在各种不同性质、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国际交往中,礼仪无疑是增加相互理解和加深友谊的重要因素。作为商务人士,了解和熟悉交往对象的礼仪习俗和禁忌,对于拓展国际市场、增进和发展国际友谊、加深理解和扩大国际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1.涉外礼仪的内涵

所谓涉外,指的是超越国界的事务。在我国,与港、澳、台之间的往来虽然并未超越国界,但通常也视同涉外来对待。

就礼仪的共性而言,国内礼仪与国际礼仪有许多方面是共通的,比如,尊重他人、以礼待人、微笑服务、敬老尊贤、遵纪守法、对人友善、宽容和互相爱戴、宾主有别、上下有别、男女有别、语言文明、仪表端庄、举止文明、见面问候、称呼礼貌、讲究公德、和谐相处等。交际礼仪是人类交往过程中的基本规范,因此,同样适应于国际交往。从这一角度出发,国内礼仪中的着装礼仪、仪表礼仪、仪态礼仪、称呼礼仪、介绍礼仪、谈吐礼仪、营销礼仪、谈判礼仪、职场礼仪等基本都适用于国际交往中。换句话说,虽然各国的文化、习俗会有差别,但文明、道德、修养等精神层面的需求是一致的,因而,其规范也就大同小异。这就是有“礼”走遍天下的基本道理。所以,公共礼仪是一种国际通用的“特殊语言”。

就个体而言,由于文化背景、地域环境、社会发展历史、宗教信仰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不同,必然导致生活习俗、行为认知和意思表示方式等方面的差别,故举止习惯、礼仪禁忌、礼节规范等方面必然不同。更重要的是,既然是跨越了国界,必然会涉及民族尊严、国家尊严、国际地位、种族歧视等有关政治层面的礼仪待遇问题,从而使涉外礼仪具有诸多特殊性和复杂性。

2.涉外礼仪的特殊性

相对于国内交往而言,涉外礼仪具有如下几点特殊性:

涉外礼仪关乎国民形象和国家尊严,这已经远远超出了个人偏好和行为习惯的范畴,决不可大意。换句话说,对外籍人士而言,你的行为不只是代表你自己,你代表的是“中国人”这个庞大群体的形象。

涉外礼仪的基本前提是“主权平等”。任何国际协定、国际惯例、国际礼仪都必须首先遵守这一基本准则。这一准则反映到涉外礼仪中,就会出现许多最基本的礼仪规范,比如:

第一,国家元首、国旗、国徽、国歌等象征主权国家的神圣尊严,决不可受辱。任何冒犯这种神圣尊严的行为都是绝对不可容忍的。因此,任何场合遇到升国旗、奏国歌时,都应当肃穆致敬,不得有任何不严肃的举止。

第二,国际交往中必须强调“对等”和“一视同仁”规则。由此“派生”出来的礼仪包括互访的身份对等、礼遇的规格对等、国际活动中享有的权益(如投票权、代表权、利益分享权等)对等、国际事务处理中礼宾次序的安排必须遵循大小各国一律平等的原则等。

第三,每个国家都有使用本国文字的权利。在签订国际协定时,每个缔约国在其保存的一份文本上名列首位,即其代表在这份文本上首先签字。且本国文字与别国文字具有同等效力。

第四,在国际会议、国际活动的出场顺序和礼宾序列的安排中,一般按参与国国名的字母顺序排列。会晤或接见同级别外事官员时,一般按到达(任)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第五,任何国家的内部事务别国无权干涉。

国际公约、国际协定,甚至国际惯例的规则约束力高于本国法律。因此,任何国家的外交事务代表都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这既是工作需要,也是国与国之间相互尊重的体现。当本国法律或政策等的相关规定与国际公约、协定或国际惯例相冲突或不一致时,必须以国际规则为准。

涉外礼仪必须遵循国际惯例,包括国际外交惯例和国际商业惯例。所谓国际惯例,是指在国际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为各国接受和承认其法律效力的习惯做法和先例。这类惯例通常具有五大特点:

一是通用性,即多数国家和地区通用。

二是稳定性,即不受政策调整、市场波动和经济状态的影响。

三是重复性,即反复运用。

四是准强制性,即既有一定的法律约束力,又没有法律明文规定。

五是有效性,即早已被国际活动验证是成功的、有效的。我国民法通则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国际惯例。”这就表明了国际纠纷裁决和涉外司法实践中都应当重视国际惯例。

涉外礼仪在重大国际事务中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比如,涉外接待有可能破例提高规格,以表特别受重视。少数国家在特定事务处理中可能享有特权(如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否决权”、美国在世界银行行长人选推荐上的特权等)。

二、涉外交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与处理国内事务相比,涉外活动的礼仪性、政策性、严肃性和重要性都大不相同,必须严格管理和规范操作。为此,必须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顾大局,识大体,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任何时候都不能视国家政策、法规于不顾,为自身的蝇头小利而有损国格、有损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平等互利原则。不能恃强欺弱,不可低三下四,不歧视、不偏袒任何一方。

保密原则。保密的内容包括国家和单位的政治机密、军事机密、商业机密、技术机密等。

文明礼貌原则。这主要包括语言文明、举止文明、诚实守信的精神和道德文明等。

以礼相待,入乡随俗原则。出访时客随主便,接待时主随客便,尊重他人,友好往来。切忌主观随意,偏执任意,甚至肆意妄为。

严谨规范、遵规重矩原则。应处事谨慎、办事细心、严肃认真、遵纪守法、分析有据、决策科学、操作规范。

三、国际交往的礼仪惯例

从礼仪角度来说,国际交往中的基本礼仪要求是:互相尊重、以礼相待、文明规范、信守承诺、谨防犯忌。要做到这些,作为商务人士,必须熟知基本的国际礼仪惯例。概括起来,常见的国际礼仪惯例大致有几点:

社交场合,女士优先;公务场合,职位优先。

尊重女性,这是国际公认的礼仪惯例。它体现了男士大度、勇于担责的风度,也是对人类的母性表示感恩的共识。因此,在握手、介绍、进餐、走路、上下车、排队等诸多方面都必须遵守“女士优先”的礼仪惯例。但公务场合例外,公务场合必须遵循“职位优先”的原则,即公务场合更强调“职权”,故“位高者尊”是共识。

以右为尊,以左为卑。凡是需要区分礼宾序列的场合都必须遵循这一惯例。如站立、行走、就座、排位、悬挂国旗、握手、递物等。需要注意的是这时的“左”或“右”是以物体或主体的正向为基准,而不是以他人的面向为基准的。因为,基准不同,方向正好相反。

以客为尊,以主为次。凡是宾主同时参与的事务,必须遵循这一礼仪惯例。比如,悬挂国旗、双方洽谈、宴请或就餐、陪同行走、乘车、活动排位等。这体现了热情好客、以礼相待的国际共识。

尊尚自由,忌问隐私。自由是人权最基本的体现,尊尚自由,保护隐私权是国际公认的礼仪惯例。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各国对“隐私”的理解和界定不尽相同。故国际交往中要了解这方面的差异,在你看来不属于隐私的东西,在别的国家极有可能就属于重要的隐私。一般来说,个人的收入状况、财产状况、健康状况、年龄及婚姻状况、家庭住址、信仰和政见、个人经历等都属于“个人隐私”,忌外人打听。

自尊自爱,举止有度。维护自尊是每个人的神圣权利,冒犯或伤害他人自尊是无礼的行为,这是国际社会的共识。行为自重自爱是文明人最基本的素养,因此,国际交往中讲究“举止有度”也是基本的礼仪惯例。具体主要体现在如下五方面:

一是热情有“度”。过分热情,有贬低别人能力或不怀好意之嫌。比如,主动去帮别人拿东西、搀扶别人等,应先征得对方同意。对人友好、热情应建立在不让对方感到难为情、不令对方感到不快、不影响对方、不妨碍对方、不给对方增加压力、不干涉对方私生活等前提上,否则,就会引起对方反感。所以,热情应讲究分寸把握。

二是关心有“度”。西方人强调独立、自由和自强自爱,不欢迎他人对自己的过分关心。而中国人则视“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重”为美德,主动关心他人是正常的行为。但是,在国际交往中千万别这样,主动去关心他人时应采取商量、建议的口气,先征得对方允许,切忌自作主张,否则,可能引起误会。

三是距离有“度”。国际上,人与人之间应保持适度的空间距离,这是基本的礼仪惯例。一是相互不妨碍的需要,二是避免无意识地“侵犯”或“冷落”对方。

四是谏言有“度”。中国人视“仗义执言”者为“诤友”,是真朋友、真关心才会直言不讳。可西方人不这么认为,他们尊尚独善其身,反对他人多管闲事。更何况直言不讳可能让人当众难堪,可能有“侮辱”他人之嫌。因此,中国人往往以“欢迎批评662指正”为客套话,而西方人不喜欢他人随便“批评、指正”。谏言需要委婉、客气,以不伤人自尊为度。

五是举止有“度”。即任何时候都要避免自身的肢体语言失敬于人。比如,拍人肩膀、摸小孩的头、同性在大街上牵手而行,在中国这是表示“亲近”的动作,而在西方,这有可能冒犯对方,是失礼的行为。而且,手指、脚趾等任何时候都要避免指向他人,这是极不礼貌的行为。

四、国际商务礼仪的主要禁忌

涉外交往中,谨防犯忌,这是最起码的礼仪要求。不管是不是有意犯忌,都是失礼的行为,都会引起对方不快,甚至愤怒,因此,要极力避免犯忌。国际礼仪禁忌多种多样,大致可归纳为如下几类:

数字禁忌。大多数西方国家都忌讳数字“13”和“星期五”,据说是因为犹大位列耶稣门徒的第13位,而犹大为贪图30枚银币而出卖了耶稣,导致耶稣在星期五那天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因此,如果某个月13日正好又是星期五的话,那就是“黑色星期五”,这天绝对忌讳谈合作、签协议之类的活动。

颜色禁忌。各国的颜色偏好和禁忌不尽相同,纯属习俗差异。

花卉禁忌。各国都有不同的“花语”、国花和市花等,也有花卉禁忌。送花时应切实避免犯忌。

图案禁忌。基于不同的历史和习俗,不同国家对图案的吉凶寓意理解不同,商品包装和礼品赠送等要切实避免犯忌。

饮食禁忌。源于宗教信仰和饮食习惯不同,招待外宾时要高度重视其饮食禁忌。一般来说,外事交往中有六大饮食禁忌:

(1)动物内脏。

(2)动物头脚。

(3)宠物(如猫、狗、鸽子)。

(4)珍稀动物。

(5)淡水鱼。

(6)无鳞无鳍的鱼(蛇、鳝、泥鳅、鲶鱼)。

宗教禁忌。信仰和教规不同,禁忌自然不同。所有禁忌中宗教禁忌最严格,神圣不可冒犯。比如,伊斯兰教忌猪、烟、酒、血;佛教忌荤腥,包括有异味的葱、蒜和韭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