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导
交际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应当遵循和恪守的基本礼仪规范。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商务活动中,人们的社交活动日益频繁,如何正确地面对和处理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学习和掌握必要的交际礼仪常识,已成为拓展人脉、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和展示个人文明水准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人际交往中,称呼、握手、介绍、致意、交换名片、交谈等行为举止,看似十分简单,但使用什么样的称谓、遵守什么样的礼节、采取何种方式进行交往等,却蕴含着一系列“约定俗成”的基本礼仪规范,如果个人的行为没有遵守这些规范,往往会使交往产生障碍。因此,普及交际礼仪常识,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增强团队精神和个人协作能力的必要内容,更是社会道德文明建设和协调人际关系的基本行为规范。为此,本讲侧重介绍称呼礼仪、见面礼仪、交谈礼仪和公共场所的基本礼仪规范。
引例
路程怎么会论拐杖
某姑娘从城里到乡下办事,走到镇上迷路了,这时迎面正好走来一位老大爷。姑娘脱口便朝老大爷说:“喂,去王村还有多远?”
老大爷上下打量了一下问话的姑娘,没好气地回答:“还有五拐杖!”
姑娘心想,我都急死了,哪有心情跟你开玩笑?于是又说:“哎呀,别开玩笑了,路程都是论里,哪有论拐杖的?”
老大爷一听乐了:“论理?论理你该叫我大爷!”
姑娘这才意识到自己因心急而忘了礼貌,赶紧给大爷赔不是。老大爷这才详细给姑娘指引了去王村的路,姑娘连声道谢。
俗话说,好礼如春风。一声礼貌的称呼,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温馨的问候,始终是人际交往中怡情悦性的重要手段。不懂交际礼仪,本来十分简单的交往可能会变得错综复杂。由此可见,礼仪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
一、称呼的作用和种类
称呼也叫称谓,是人际交往中使用的称谓和呼语。称呼是人际交往的第一个礼节,称呼是否得体,直接关系到交往的效果。
1.称呼的基本功能
称呼有三种基本功能:
呼唤功能,即引起对方的注意。比如,“小刘,请过来一下。”
标示功能,即表明呼唤人与被呼唤人之间的关系。如“张阿姨,您好!”
显示功能,即显示出呼唤人对被呼唤人的态度和情感。如“王一明”、“一明”、“明”,“王同志”、“小王”、“老王”、“王老”、“王哥”等,亲近感明显不同,不同的称呼反映出呼唤人对被呼唤人的不同态度和不同情感。
可见,称呼的基本作用是表明人际关系、表达情感、体现亲缘、反映情绪。
2.称呼的种类
称呼按亲缘关系来分,一般可分为家庭称谓和社交称呼两大类。如果按称呼的礼仪特征来分,则有敬称、谦称、爱称和泛称之分。如果按称呼的使用场合来分,则可分为正式场合称呼和非正式场合称呼。
就家庭称谓而言,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在称呼上有严格的区分。比如,父系亲属称祖父、祖母、叔、伯、姑、婶、堂兄、堂姐等,而母系亲属称外公、外婆、舅、姨、表兄、表妹等。称呼不仅表明了亲缘关系、性别关系,也反映了辈分和长幼关系。
社交场合的称呼主要是要根据对方的年龄、地位、职业、身份和与自己关系的亲疏来选择恰当的称呼,使之符合称呼礼仪。
二、称呼的礼仪
称呼的礼仪,概括地说大致有四点必须注意:
一要注意恰当地使用称呼。所谓恰当,是指不同身份、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场合使用的称呼要符合礼仪规范。比如,长辈对晚辈称呼可以直呼其名,而晚辈对长辈直呼其名就是不礼貌的。过去称呼“东家”、“长官”、“老爷”、“少爷”是很普遍的,而现在这些称呼都被视为不合时宜的。在我国,称配偶为“爱人”是正常的,而国外的“爱人”实际上是“情人”的代名词。在我国,在称呼前加“老”字是敬称,而在西方称别人“老先生”、“老太太”、“老夫人”则会引起不快。在我国,姓名的称呼是姓在前,名在后,而西方则相反。我国的称谓大多是男性在前,女性在后,而西方,除特殊情况(如称呼主宾)外,则讲究女性称呼在前,男性称呼在后。最常见的是“女士们,先生们!”如果不清楚这些规范,就可能在称呼别人时冒犯对方或引起不快。
二要注意合理地使用敬称、谦称和泛称。
敬称包括:您或您老;姓加上“老师”(非职业性的);姓(或名)加上“老”(或公),如李老师、周老、谢公、迅德公等;“尊(贤、令)”加上称谓,如尊母、尊兄、贤弟、令尊、令郎、令爱等;称对方的单位、国家多用“贵 单位或国”称呼,如贵公司、贵国等。
谦称包括:对辈分比自己高的人称自己的父母为“家父、家母”,对辈分比自己小的人称自己的兄弟姐妹或子女为“舍弟、舍妹”或“小儿、小女”。此外,还有贫、愚、下、贱等加在自身或平辈家人称呼前,如贫妇、贱内、下官、愚弟等。称自身的单位和国家一般可使用“我、敝或本 单位或国”,如“敝公司”或“本公司”、“我国政府”等。
泛称包括:同志、先生、小姐、女士、夫人等。
对未婚女性一般可用“姓 小姐”称呼,如“张小姐”,而对已婚女性则多用“夫姓 夫人”或“姓 女士”称呼,如“姜夫人”、“刘女士”等。如果不清楚女性是否已婚,千万不要随意称“某夫人”,最好称“某女士”,以免引起不快。
对男性则可以统称“先生”或“阁下”,并冠以姓名、职称、官衔等,如王先生、董事长先生、胡志明先生、大使先生、总统阁下、将军阁下等。
对有身份的人、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有官衔的人、有职业特征的人,一般可使用职务性、职称性、学衔性、职业性称呼,即“姓 老师、职称、官衔、职业”来称呼,如陈老师、李教授、王局长、吴律师、杨博士等。但要注意如果不是为了姓氏的区分或极其正式的场合,当面称呼时,一般不要使用“名字 老师、职称、官衔、职业”,否则会显得有些不敬。比如,当面称呼“毛泽东主席”、“李建华教授”,不如称“毛主席”、“李教授”显得更敬重。如果不是当面则可以使用“名字 称谓”来称呼。
三要注意称呼人的顺序。称呼人的顺序为:先上后下、先长后幼、先疏后亲、先女后男。如果叫错顺序,通常会很失礼。比如,在进入别人家的时候,如果不从长辈开始叫起,那就是失礼的。因为应该先与最受尊重的人打招呼。
四要分清正式场合和非正式场合的称呼差异。比如,一般非正式场合称呼自己的父母为“爹、娘、妈咪、老爸”等是可以的,但如果在正式场合你向别人介绍时也这么称呼“我爹、我娘、我老爸、我妈咪”,就会显得很土气、很幼稚。像老婆、男人、哥们、小妮子等称呼都不适合在正式场合使用。因此,正式场合必须用正式称呼。同样,有时把正式称呼用于非正式场合也会显得很别扭。比如,在家里叫父亲、母亲、妻子、丈夫等就会显得别扭,不够亲切,朋友见面,叫“同志”或“先生”就显得生分,不如叫小名亲切。
三、称呼的十大禁忌
人际交往中,人们对别人如何称呼自己通常是很敏感的。称呼得当,会使双方感到融洽,心情愉悦,交际就会变得顺畅。得体的称呼,既是对人的尊重,也会显示自己的礼貌修养。因此,要避免不适当的称呼,就得清楚称呼的禁忌。
直呼其名要谨慎。晚辈对长辈不可以直呼其名,但长辈可以直呼晚辈的名。下级对上级、对领导、对有身份的人等,无论年龄大小,一般都不宜直呼其名。平辈的朋友、熟人,均可以姓名相称。
对异性尤其是对方配偶或对象在场时应尽量避免只叫其名而不加其姓,否则,显得太亲切,容易引起误会。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等避免使用“名 职务、职称”的称呼,这样会显得很不礼貌。如学生叫老师为“立新教授”、下级称上级“大明书记”等都是不礼貌的。
对男士慎用“小”,女士慎用“老”,以免误会或不敬。
使用职务或职业性称呼,“副”职应尽量避免加在称呼内,因为这样带有强调和鄙视的意味,如“李副书记”、“刘副经理”等,应直接称呼为“李书记”、“刘经理”。不够体面的职业不要加在称呼里,如称呼别人“徐老师”、“钟律师”、“范医生”很正常,但如果叫“杨保姆”、“李服务员”、“戴办事员”就很别扭,容易惹人不快。
过时的称呼、不通行的称呼不要使用,如老爷、大人、伙计、长官等。误读别人的姓或名是失礼的,应表示抱歉。
粗俗、庸俗低级的称呼或绰号不要使用。如“光头”、“波斯猫”、“四眼”、“狗剩”、“二蛋子”,这些称呼不仅趣味低级,而且带有嘲笑或蔑视别人的意味。在称呼别人的同时也显示出自身的低品位。
切忌拿别人的短处当称呼,不管什么场合,这样做都是对人的一种侮辱和不敬。如叫别人“胖子”、“排骨”、“矮冬瓜”、“肥佬”、“瘸子”、“秃头”、“谢大脚”等是极不礼貌的行为。
无论关系多亲密或熟悉,都不要用“喂、哎”等称呼。
注意某些称呼在不同地域的不同含义,避免误会。比如,“小姐”这一称呼在南方是对年轻女子的泛称,而在有些地方则是“妓女”的别称。“师傅”这一称呼在北京等地就是一个泛称,而在南方大多是对手艺人的尊称。“伙计”在山东是熟人之间的泛称,而在南方则是“打工仔”的别称。在我国,把配偶称为“爱人”、把孩子称为“小鬼”很正常,而在国外,如果你也采用这样的称呼,则可能引起误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