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北京艾德思奇科技有限公司CEO杨大川
杨大川,男,1975年生于陕西省西安市。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计算机系毕业,在美国硅谷多年从事尖端的IT工作。曾任Brigh tinfo公司高级软件工程师,Annuncio Software首席工程师,BrightSage系统架构师2002年归国后,曾任深圳招商迪辰系系统有限公司助理副总裁、产品研发部总经理,主管研发了中国第一套大型物流软件平台DAP(Dichain Application System),2004年获得微软最有价值专家称号 现在还兼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软件学院兼职教授,微软亚洲研究院教师联盟专家会员,美中科协技术顾问。
“那会儿,如果我们再坚持一下,现在可能就没盛大(国内最大的互联网游戏公司)了。”
那是2000年初,三个踌躇满志,带着当时世界第一款中文网络游戏《侠客行》从美国远道而来,“满腹经纶”的年轻后生们,准备在北京大干一场。可是无奈当年5月份,美国IT泡沫破裂,已经基本到位的风险投资突然撤出,本来这款颇有市场前景的、富有传奇色彩的游戏只有黯然退出当时已风生水起的中国IT市场。
回忆当年,杨大川感慨自己还是太年轻,眼光不够远,“别人不给钱了,如果把自己的钱拿出来,坚持下去,这事儿没准儿就成了。”
这次小试牛刀的教训显然为杨大川后来的创业理念埋下了伏笔。
传奇《侠客行》
1997年,杨大川顺利拿到了全额奖学金,来到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计算机系学习,“我是在大三就把试考完了,毕业后很清楚(要出国),一点儿没耽误就出去了。”巧合的是,杨大川跟百度CEO李彦宏遇到的是同一位导师。提起这个,杨大川有些自得,毕竟他也是“天才”级的计算机专家。
硕士一年毕业后,杨大川继续读博士,在学校又待了两年,这时,他有点坐不住了。1999年恰逢美国IT业突飞猛进时,酷爱计算机的杨大川决心去硅谷闯荡一下。于是,博士没有毕业,他就去了硅谷。“我一直没有拿到博士学位,虽然从理论上说,我现在有时间的话,写个博士论文,就可以答辩获得学位。”但是,从那时起,杨大川才开始了真正忙碌的计算机人生,开始了一个标准IT人士的“辛苦并快乐着”的生活。
“在硅谷工作,每天上午10点上班,第二天凌晨4点半下班。我刚去时的第一家公司,我是公司第二名员工,短短半年,公司就发展到50人的规模。”杨犬川亲身经历了IT业泡沫般膨胀,而这种快速的规模增长离不开类似他这样的计算机高手们夜以继日打拼。在那段时期,美国有很多国内过去留学的顶尖人才。“周末我们在一起吃火锅,看上去其貌不扬的,一问,不是这个得过奥数冠军,就是那个得过奥数冠军。”
还在杨大川读书期间,他在网上结识了一批同在美留学的“计算机高手”,其中核心成员5人一起“捣鼓”出了一款名字叫《侠客行》的网络游戏,“这是第一款中文网络游戏,刚开始,就是一些爱好者在一起玩,没想别的,都是免费的。”但是,这个游戏的发展却不得了,1998年,就已拥有100万注册用户,在中国国内跟20多个省(区、市)的电信局对接。“他们为了扩大流量,也是免费(提供服务)的。”这5位“巫师”级的核心成员开始是在网上相遇,在网上交流技术。杨大川毕业后去硅谷,第一次在现实中见到了其中另一名成员董晓阳。
“董晓阳属于那种对细节不太敏感,对远景有着很好感觉那类人。他当时就看到了网络游戏的商机。而我们当时都是免费为大家提供服务,还没想那么多。”2000年,在经过一番缜密策划之后,杨大川跟董晓阳等朋友三人携《侠客行》回到了北京,网路上相识的侠客们现实中狭路相逢,意欲把《侠客行》的传奇续写下去。
“美国的风投撤出后,我和另外一个朋友就回去了(美国),继续在硅谷打工。但是董晓阳把自己的钱拿出来,坚持了下来。”由于缺乏远见,杨大川跟第一次创业机遇擦肩而过,令他惋惜的还有当时想把网络游戏做起来的梦想,也随着他们撤回美国而破灭了。
这次失败给了杨大川太多的启发。“创业需要有长远的眼光,你要看到市场未来的焦点在哪里。”而在美国的经历也更加坚定了他回国创业的决心,“在硅谷,种族上的文化歧视要轻多了,但是还是隐隐约约地在那儿。例如,硅谷有许多华人做到了副总这一级别,但是你看人家美国人副总下了班,总有很多应酬,华人下班就是老老实实回家。周末也是,华人也就是在家打打牌,吃吃火锅。”中国人在美国,很难整合那里的资源,这对创业十分不利。
2002年5月,已经做到首席工程师的杨大川毅然选择回国,准备白手起家。“回国后,用了一段时间在想做什么。想来想去,还是做IT,这是我从小到大的兴趣。我就喜欢干这个。”
杨大川喜欢按照时间线进行逻辑叙述,其语速极快,但每句话都说得十分清晰。说话间,他以极快的速度泡了一杯速溶咖啡……这些行为习惯十分符合一个“IT人”的刻板形象。从美国工作开始,每天都要投入十二分精力与体力的生活在他人眼里容易被理解为透支生命,但在杨的人生中,这种IT生活是他兴趣所归,他“辛苦并快乐着”。
今年33岁的杨大川在8岁那年第一次接触到计算机,这让他兴奋不已,尤其喜欢在上面玩游戏。为了不让儿子虚度生命,杨的父亲立下了一条巧妙的规矩:玩游戏可以,但是必须弄清楚游戏背后的道理,自己把游戏程序写下来。这种训练对于一个8岁的孩子来说,意味着他在某方面的天分得到了适时的挖掘,而计算机世界的大门也正在被缓缓推开。
进入初中后,这个过程开始明显加速。“那时,我们学校开计算机课,初二的时候我加入了学校的计算机小组。我是小组里唯一一名初中生。”工夫不负有心人,父亲的巧妙安排与杨大川对计算机不懈的兴趣在他初二时首次开花结果。他用苹果机写出了自己第一款个人软件,在海淀区第一届计算机辅助教学研讨会上展示。
杨大川彻底迷上了计算机,上高中后,开始严重偏科,文科成绩太差导致他没有考取当时计算机专业排名第一的清华大学。在高考报名时,与中国高考制度要求科目成绩均衡的现实相比,文科太差的杨大川却“怪”有底气地在报考志愿栏上填写:不服从其他志愿,除了计算机专业,别的一概不予考虑。对于在90年代参加过高考的过来人,很明白临近高考时那种几近绝望的心态,严重偏科更加意味着被放大数倍的绝望。杨大川的底气源于他对计算机的痴迷,而结果表明那一年高考没有埋没这个“痴才”。杨大川后来顺利进入了专业排名前三的南京大学计算机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