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健康健美长寿学(四)
10765300000080

第80章 关于茶道

茶饮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炼身心,这与提倡“清静、恬淡”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

1.茶饮之道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

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已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廷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说:“至若茶之为物,擅瓯皿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

“茶道”一词从使用以来,历代茶人都没有给他下过一个准确的定义。直到近年,对茶道见仁见智的解释仍很热闹,茶道文化的本身特点正像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其神韵是可默会而不可言传的。

2.茶道经典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茶道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备茶品饮之道,即备茶的技艺、规范和品饮方法;二是思想内涵,即通过饮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把思想升华到富有哲理的境界这在唐人陆羽《茶经》中得到明显的体现。

《茶经》共10章。除4章是讲茶的性状起源、制茶工具、造茶方法和产区分布外,其余6章全部或主要是讲煮茶技艺、要领与规范的。还提出品名贵之茶每次不要超过3盏以及3人饮茶、5人饮茶和7人饮茶各应如何进行。

与陆羽忘年交的释皎然在题为《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写道:“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孰知茶道全尔真,惟有丹丘得如此。”在一首诗中两次提到了茶道一词。

《茶经》问世之后,相继出现了多种茶文化专著,形成了流派纷呈、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值得一提的是:赵佶还把茶道精神概括为“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八个字。这些内容丰富、深刻的茶道专著同明清时代的茶文献一起,构成了举世无双的中华茶文化宝库。

陆羽对茶的自然科学原理论述,仅从茶文化学角度讲,确实开辟了一个新的文化领域。

第一,《茶经》首次把饮茶当做一种艺术过程来看待,创造了烤茶、选水、煮茗、列具、品饮等一套中国茶艺。

第二,《茶经》首次把“精神”二字贯穿于茶事之中,强调茶人的品格和思想情操,把饮茶看做“精行俭德”,进行自我修养、锻炼志向、陶冶情操的方法。

第三,陆羽首次把我国儒、道、佛的思想文化与饮茶过程融为一体,首创中国茶道精神。

《茶经》问世,对中国的茶叶学、茶文化学,乃至整个中国饮食文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新唐书》说:“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源、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茶矣。”

《茶经》问世,民间或官方都很重视,历代一再刊行,宋代已有数种刻本。《新唐书》、《读书志》、《书录解题》、《通志》、《通考》、《宋志》俱载之。《四库全书》亦收入。可考的本子有:宋《百川学海》、明《百名家书》、《格致丛书》、《山库杂志》、《说郛》、《唐宋丛书》、《茶书全集》、《吕氏十种》、《五朝小说》、《小变集雅》、华氏刊、孙大授、清《学津讨原》、《唐人说荟》、《植物名实录考》、《汉唐地理书丛钞》、民国《湖北先正通书》等,近二十种。

《茶经》早已流传到国外,尤其是日本,十分注意对陆羽《茶经》的研究。目前,《茶经》已被译成日、英、俄等国文字,传布于世界各地。陆羽的《茶经》,是对整个中唐以前唐代茶文化发展的总结。陆羽之后,唐人又发展了《茶经》的思想。如苏轼曾著《十六汤品》。温庭筠曾作《采茶录》,虽仅400字,但却以诗人、艺术家的特有气质,把煮茶时的火焰、声音、汤色皆以形象的笔法再现,也是很有特点的作品。至于唐人诗歌中有关茶的描写便更多了。

3.茶道之美

我国早在魏晋南北朝时代,社会上就发生了两种风尚之间彼此殊异和彼此消长的状况。这就是尚酒的奢靡之风与尚茶的俭约之风,两者由于各自社会生活中表现出了迥乎其异的物质效应与精神效应,也就不能不迫使人们对之做出了不同的评价与抉择。

南北朝廷频频颁布禁酒令:

隆安五年(公元401年),以岁饥,禁酒。

元嘉十二年(公元435年)六月,丹阳、淮南、吴兴、义兴大水,断酒。

河清四年(公元656年)二月壬申,以年谷不登,禁沽酒。

太安四年(公元458年)始设酒禁。

北魏文成帝太安四年颁的禁酒令中,更有极其严酷的刑罚,谓:“酿、沽、饮,皆斩之。”对于尚酒之风的抵制,包括物质抵制和精神抵制。茶道的兴起,两者兼而有之。茶树的种植,因而由长江流域的上游而扩展延伸到了中游并下游一带,处处茶园,葱茏生色。朝廷大臣之中,更有罢办酒宴兴办茶宴的清廉佳话盛传于世。

相比之下,中国城乡遍布的那种饮之随意、行之简易且俭约的庶民茶道,尤其是明代以来普遍推行的撮泡茶这种即冲即饮的茶道俗风,就更体现出了富有自然之美并简约之美的传统审美特色。这是中国茶道文化富有顽强生命力和竞争力的一个突出因素。

4.茶道之礼

中国向来被称为“礼仪之邦”。现代人一提起“礼”,便想起封建礼教、三纲五常。这是片面和狭隘的。唐以后历代朝廷皆以茶兴社稷,旺宗庙,以至朝廷进退应对之盛事,皆有茶礼。

宋代宫廷茶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便是朝廷茶仪,朝廷春秋大宴皆有茶仪。文人以茶为聚会仪式。

自此以后,朝廷举行会试有茶礼,寺院有茶宴,民间结婚有茶礼,居家茗饮皆有礼仪制度,方丈以茶礼为丛林清修的必备礼仪。《家礼仪节》中,茶礼是重要内容。

但总的来说,茶礼所表达的精神,主要是秩序、仁爱、敬意与友谊。

5.茶道精神

中国人的民族特性是崇尚自然,朴实谦和,不重形式,饮茶也是这样。

在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混饮”,即在茶中加盐、加糖、加奶和葱、橘皮、薄荷、桂扁、红枣,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爱怎么喝就怎么喝;另一类是“清饮”,即在茶中不加入任何有损茶本味与真香的配料,单单用开水泡茶来喝。“清饮”又可分为四个层次:将茶当饮料解喝,大碗海喝,称之为“喝茶”;如果注重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茶具,喝的时候又能细细品味,可称之为“品茶”;如果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则可称之为“茶艺”;而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位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升华,这才是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茶道不同于茶艺,它不但讲求表现形式,而且注重精神内涵。

日本学者把茶道的基本精神归纳为“和、敬、清、寂”。

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呢?

台湾中华茶道协会笫二届大会通过的茶道基本精神是“清、敬、怡、真”。台湾吴振铎教授解释:“清”是指“清洁”、“清廉”、“清静”、“清寂”。茶道的真谛不仅要求事物外表之清,更需要心境清寂、宁静、明廉、知耻。“敬”是万物之本,敬乃尊重他人,对己谨慎。“怡”是欢乐怡悦。“真”是真理之真,真知之真。饮茶的真谛,在于启发智慧与良知,淡泊明志、俭德行事,臻于真、善、美的境界。

茶道的基本精神有不同的理解,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茶业界泰斗庄晚芳教授提出的“廉、美、和、敬”。庄老解释为:“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

“和”,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中国茶道正是通过茶事创造出一种和谐中庸的氛围。而静,则是茶道修习的必由之路。静与美常相得益彰。古往今来,无论是道士还是高僧或儒生,都殊途同归地把“静”作为茶道修习的大道。因为静则明,静则虚,静可虚怀若谷,静可内敛含藏,静可洞察明澈,体道入微。

“怡”,中国茶道中茶人的身心享受。参与中国茶道,可抚琴歌舞,可吟诗作画,可观月赏花。中国茶道的这种怡悦性,使得它有极广泛的群众基础,这种怡悦性也正是中国茶道区别于强调“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中国人不轻易论“道”,而一旦论道,则比较执著于“道”,追求“真”。

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迹;用的器具是最好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含了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心境要真闲。茶事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每一个环节都要求真。

中国茶道追求的“真”有四重含义:

一者追求道之真。

二者追求情之真。

三者追求性之真。

四者爱护生命,珍惜生命,让自己的身心都要更健康、更畅适,让自己的一生过得更真实,做到“日日是好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