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健康健美长寿学(四)
10765300000078

第78章 内涵丰富的茶文化

中国文化中的茶文化,是一种由物质载体衍生出来的特殊的文化现象,它是中国文化特性的一种反映。它的文化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它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发乎物质,又超越物质的精神体现,是一种由物质载体中升华出来的精神。

1.茶,大自然的杰作

茶乃天地间之灵物,生于明山秀水之间,与青山、明月为伴,以清风、云雾为侣,毓山川之灵气,集天地之风露,含英咀华,吐香蕴玉,是大自然的杰作。茶水为精,茶香为气,茶叶为神。善于饮茶,可使文人多几分雅趣。淡淡的茶香,可使人们从繁杂琐碎的日常生活中,走向人生的千姿百态,走向人性的净化,走向大彻大悟的生活理念。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说:“至若茶之为物,擅瓯皿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这是古人对茶性最中肯的评说和阐述。

善于饮茶的人,在心灵的深处,充满清淡、静雅的意趣,使茶心、人心、道心,相互交融,形成一种超凡脱俗的茶文化灵性。古人云:茶是儒,是仁、义、礼、智、信;茶是佛,是来世净的精神寄托;茶是道,是乐天知足的自我心灵安慰;茶是和,充满着怡情温柔,至善至美;茶是静,充满着清淡天和,养精蓄锐。

唐宋朝代,文人墨客往往在品茗中,吟诗作画,蔚然成风。唐代品茶高手李德裕(身居宰相高位)在《忆茗诗》中写道:“谷中春日暖,渐忆掇茶英。欲及清明日,能销醉客醒。松花飘鼎冷,兰气入瓯轻。饮罢闲无事,扪萝溪上行。”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于会昌五年(公元845年),曾邀请八位七八十岁的老人,一面饮茶,一面赏景吟诗:“山茗煮时秋雾碧,玉杯斟处彩霞鲜。临阶花笑如歌妓,傍竹松声当管弦。虽未学穷生死决,人间岂不是神仙。”

茶叶不仅具有山川之灵气,而且通过饮茶品茗,更能使人净化心灵,性情幽雅,高扬人格。一旦与友人相交,清茶一杯,细啜慢饮,相互内心之间,顿有一种灵犀相通的感悟。这茶的平凡,茶的质朴,茶的纯净,茶的中和,统统溶化在清心爽口的玉液之中。

茶艺和茶道精神,构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的核心。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

通过饮茶使人得到一种精神的享受和愉悦,从而完成个性品德修养,在刹那间体会到廉、美、和、敬之真谛和永久,正所谓“道由心悟”。“月印千江水,千江月不同”。有的“浮光跃金”,有的“静影沉壁”,有的“江清月近人”,有的“水浅鱼读月”,有的“月穿江底水无痕”,有的“江云有影月含羞”,有的“冷月无声蛙自语”,有的“清江明月露禅心”,有的“疏枝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有的则“雨暗苍江晚来晴,白云明月露全真”。月只一轮,映像各异。茶道如月,人心如江,各个茶人由于个人的经历和所处的环境不同,从而在心中对茶道自有不同的感悟,但有一点值得肯定,那就是返璞归真,和诚处世,敬爱为人,珍爱人生。

2.茶圣陆羽

陆羽约于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来到吴兴,住进了杼山妙喜寺,同皎然、灵彻和尚等朝夕相处,并且同皎然大师结下了深厚友谊。直到他们相继辞世,凡四十余年,生相知,死相随,佛缘高情,始终不渝,堪称千古珍闻。

自唐初以来,各地饮茶之风渐盛。但饮茶者并一不定都能体味饮茶的要旨与妙趣。于是,陆羽决心总结自己多年的饮茶实践和茶学知识,写一部茶学专著。为潜心研究和写作,陆羽于唐肃宗上元元年结庐于湖州之苕溪。经过一年多努力,陆羽终于写出了我国第一部茶学专著,也是中国第一部茶文化专著——《茶经》的初稿,时年陆羽48岁。公元763年,持续8年的安史之乱终于平定,陆羽又对《茶经》做了一次修订。

由于陆羽的诚信人品,对佛学、诗词韵律学的潜心探索,特别是他的渊博茶学知识和高超的烹茶技术,在湖州仕宦僧俗各界赢得了声望。陆羽亲自设计、施工的“三癸亭”茶亭于唐代宗大历八年(公元773年)落成在皎然上人所居的妙喜寺旁边,成为当时湖州的胜景之一。

陆羽于唐代宗大历八年至九年(公元773—774年)进入湖州刺史颜真卿幕府,参与颜真卿主编的大型类书《韵海镜源》,并主持日常工作。

据传,陆羽在苏州研究茶叶和品泉的消息传进京城,德宗皇帝得悉后,就把陆羽召进宫去,要他烹茶。皇帝品饮之后,大加赞赏,封他为“茶圣”。这大概就是陆羽“茶圣”美名的由来吧。

3.斗茶散论

在茶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斗茶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为茶文化增添了灿烂的光彩。

斗茶又称“茗战”,就是品茗比赛,意为把茶叶质量的评比当作一场战斗来对待。“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

斗茶源于唐,而盛于宋。三国吴孙皓“密赐茶以代酒”,是以茶代酒宴请宾客的开始,但尚不是正式茶宴。东晋大将军桓温每设宴,“下七奠茶果而已”(《晋书·桓温传》)。这当是茶宴的原型。南北朝时,“每岁吴兴、毗陵二郡太守采茶宴于此”。唐宝历年间,两刺史邀请任苏州刺史的白居易赴茶宴,白因病不能参加,特作诗一首《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亭欢宴》:“遥宴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各作一家春。青娥递午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自叹花时北窗下,蒲黄酒对病眠人。”表达了对不能参加茶山盛宴的惋惜之情。自宋至元径山寺有“江南禅林之冠”的誉称,每年春季都要举行茶宴,品茗论经,磋谈佛理,形成了一套颇为讲究的礼仪。南宋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径山寺求法,前后五年学成回国,将径山寺茶宴仪式传到日本,在此基础上形成和发展了“以茶论道”的日本茶道。

斗茶茶品以“新”为贵,斗茶用水以“活为上”。胜负的标准,一斗汤色,二斗水痕。首先看茶汤色泽是否鲜白,纯白者为胜,青白、灰白、黄白为负。

斗茶不仅要茶新、水活,而且用火也很讲究。陆羽《茶经五之煮》说,煮茶“其火用炭,次用劲薪”。

唐代人煮茶已讲究“三沸水”:一沸,“沸如鱼目,微有声”;二沸,“边缘如涌泉连珠”;三沸,“腾波鼓浪”。在刚三沸时就要烹茶;再煮,“水老,不可食也”。

我国西北地区食肉饮酷的少数民族,茶与粮是同等重要,有“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