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书法养生的“意”与“形”
自从有了人类,养生之法随即产生,文字的发展促进了养生之法的广泛传播。
中国养生学,道、儒、释三足鼎立,尽管三家养生法各有不同,但有一点是他们同时具备的,那就是中国书法养生的内容。
“精、气、神”是人身三宝,人缺了其中之一便不能生存。实践证明,青年人如果“精、气、神”充沛,则富于创新,工作高效,生活得心应手;老年人如果“精、气、神”充沛,则可臻寿域,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书法养生的“意”与“形”。“意”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其在书法中的表现尤为强烈。“形”是中国书法的骨干。唐代大文豪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说:“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有动于心,比于草书而发之。”说明了古代书法家是怎样力求用艺术来反映自己的内心世界,反映其丰富的生活,同时也阐明了有形之“形”和无形之“形”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汉代书法大家蔡邕认为“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孙过庭提出过“达其情性,形其哀乐”;《石墨镌华》称:“柳书筋骨太露,不免支离……”;康有为称刘墉书“力厚思沉,筋摇脉聚”;马宗霍称张裕钊书“饱墨沉光,精气内敛”……凡此各代对书法之精论,不胜枚举。其体、骨、筋、脉、血、精、神等妙处,无不体现出中国书法与养生学的紧密关系,无处不渗透着形离不开意,意离不开形,形为意抒,意为形生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二)书法养生与书法家的长寿
据《黄帝内经》记载,上古之时,懂得养生之道并重视、坚持养生的人可以尽终其天年,长命百岁。“今时之人”,由于忽视养生,不善于养生,反半百而衰。有关论述通过反差极大之比较,强调了养生的重要意义。
古今的中国书法家们在习文作书的实践中,总结出了大量的书法养生经验,并得以健康长寿。从中国历代书法家生卒年表来看,他们在世时大都意气风发,童颜常驻,神采奕奕,在人类平均寿命25—40岁的时代(经历了汉、晋、南北朝、隋、唐、金、元、明、清诸代),著名书法家们平均寿命约80岁。在人类平均寿命40—62岁期间(经历了清、民国和新中国),著名书法家们平均寿命约88岁。近些年,著名书法家们平均寿命已超过90岁。
早期书法家寿命低于中期和后期书法家的原因,排除其他因素,亦可以理解为在书法形成的初期,书法家只重视了字形、字意载体的表述,还没有形成气息与行为的贯通。随着社会的发展,书法家的实践总结以及与养生学等社会科学的融合,自然就悟出了许多道理。东汉书法家蔡邕在《九势》中写道:“凡欲结构汉字,留须像其物,若鸟之形,若虫运用合度,方可谓书。”几千年的书法继承发展,“凡欲法书,秉其精,贯其气,赋其形,运其势,寄其情,通其意,会其神,道其宗,衡阴阳,化五行,谓之书”。书法在此作为一种运动方式,也就与生命、健康、长寿结下了不解之缘。
东晋王羲之把纯粹出乎自然发展的书法,引向了一个较为注重技巧华美,又不断锤炼以见精致的境界。他凝神运笔,取势“以斜反直”,用沉着风流、秀丽媚妍的态势,刚柔相济,一气呵成,把《兰亭序》这一不朽之作呈现给了我们,将意识和形式有机地结合,搭建了书法养生的框架。唐欧阳询奠定了结构大师的地位,其“排叠”、“避就”、“顶戴”、“穿插”、“向背”、“覆盖”、“朝揖”……是唐初书法家对书法空间意识和养生所循行路线的整理。颜真卿以雄强浑厚、端庄凝重、沉稳严整、丰腴饱满的楷法和气势开张的风格,与盛唐丽人以端庄为仪、肥腴为美交相辉映,以致“时遇美人肥,佳腴雍国香”,从而独树一帜。书法的风格和人的性格产生了绝妙的和谐,气机和空间的互动奠定了书法养生发展的方向。
苏轼“无意于佳”的理论则强调了书法抒情的特殊性,反映了其深刻的洞察力和书法养生的道法自然内涵。张即之强调“心生则种种法生”,行春花秋水之势,以禅气直逼书坛“意”的表述,“势”的渲发,“气”的运通,是书之法,生之养的精深诀窍。在平整与跌宕中倾向于平整,在激励与融合中选择融合,造就了不太具“火气”的书风。有人把他书风的平稳与长寿挂起钩来,以为苏轼高寿是一种颐养天年的格调,在书法上自然不屑于损益各家以强示个人的风格。语虽调侃,倒是无意中点出了他怡情养性的书法观,亦不愧是书法养生之楷模。徐渭是个地道的反理性狂人。病理的疯,艺术行为的狂,用强劲粗犷的线条,舞蛇起虺,驰纵跳腾。试想,没有病理性的疯,再养以润,青藤老人安享百岁也是不无可能的。“怡”情、“放”情、“怀”情、寄于此,行于斯,书法与养生并蒂开花,真情永驻。明末清初的傅山是个医家,深谙书法养生之道,造就了其“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的书法美学观,指引了以后清代三百年书法发展的基本方向。近代吴昌硕的大篆把我们带到了遥远的上古,使我们有所感悟,对先民们粗食布衣的劳作之形与其厚朴的审美趣味领略至深,他那出神入化的气力技巧,向后人们展示出书法和养生同行的道理。日趋成熟的养生实践与发展壮大的书法艺术相映同辉。齐白石大气天成不乏稚气,以木匠锛钹斧镌之势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同时也没有忘掉雕花匠的细致入微,把字里行间大拙小巧之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立形布气,由筋达面地塑造了一个个健硕的书法形体。于右任笔法精到,以稚拙简漫而蜚声书坛,尤善草书,以碑入草,对小草千字文用功甚勤,造诣颇深,以宽荡的胸襟,精研细整,以厚博潇洒别具神韵的气势,写成了标准草书,受到了后人尤其是书家和习练者的钟爱。许多人都以“于草”来修身养性,健身怡年。
(三)书法养生自然、方便、易行
书法养生在你一笔一画臂摇方圆之中。说其自然是因为它就是我们生活中的文化现象,且几千年经久不衰;说其方便,是因为你可信手拈来,不必刻意计较时间、地点、环境,只需一块素毡、一支笔、一碟墨即可开练;说其易行,是因不管男女老幼,只要会执笔,会点、横、竖、折、撇、捺,并坚持学习、锻炼,都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养生效果。
书法养生的自然性表现在:①不是刻意地做些什么严格要求的动作,而是在陶冶心情的书法创作中自然融入气机,略加导引便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②不拘泥于日课,抽空即可练习,融入你的自然生活中去,把你的喜、怒、哀、乐宣泄到宣纸上,清虚心境,存葆真气。
目前,爱好书法的人逐渐增多,特别是一些老年人,离退休后,时间充裕,练练书法,写写大字,情趣甚浓,如果在练习书法过程中,稍加注意方式方法,那么,在学书法,健身方面均会有所收获,可以说是一举两得。现仅从健身角度,谈谈书法中的用力、姿势和宜忌问题。
练习书法的基本要领早在晋朝时期,著名书法家卫夫人在其《笔阵图》中就指出:“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这就是说,写字时的第一笔画,都要全神贯注,集周身之气达于肩、肘、腕、掌、指,以至笔毫之端,这样练出的字,不仅形神俱备,定有韵味,其笔力凝重充实,入木三分,浓墨挥洒于纸上,气力营运于周身,动静相随,抑扬顿挫,外练其字,内练其气,从这个意义上说,书法是一种很好的气功导引法,它可以使你气血调全,健身防病。
书法姿势应十分重视,无论何种姿势,都与调气、用力相关,姿势正确则调气,用力得宜;反之,则难以集调身之气于笔端。
(四)习练书法适于老人
书法是我们中国特有的一门艺术,它历史悠久,情趣高雅,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广泛热爱。中国的书法,既讲究书写内容,又注意表现形式,具有特殊的艺术魅力。一幅好的书法作品,把内容和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对观赏者具有巨大的感染力。一首好的诗词与名言警句,一旦与书法艺术相结合,就会成为一件珍贵的艺术作品,不管是条幅、中堂或横幅,挂在室内,使人看了不仅可以增添雅兴,精神振奋,而且可以提高观赏者的文化素养,增强审美观念。
书法带给人们的不仅是艺术享受,它还增进人们身心健康的特殊功效。自古以来书法家多长寿。写《千字文》的智永,活到100多岁。唐代的欧阳询活到85岁,元代的黄公望、明代的文征明都活到90岁,明代的董其昌活到82岁,清代的梁同书活到90多岁,其他活到八九十岁的极多。书法能颐养精神,锻炼身体。这是因为这种艺术形式是脑体并用的。书写的人,一方面要把他们的精神凝寄在高尚的艺术境界中;另一方面,是他们在运用笔墨时,必须提笔、悬肘全神贯注地把气运用到笔端,通过提、按、顿、挫等动作,使呼吸与运笔相配合,达到了“气功态”,起到与气功相同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练书法对老年人来说就更适合,更有实际意义。
书法这门艺术也深深受到众多老年人的热爱。许多老同志过去在职在位时,由于工作繁忙,无暇书写,现在退下来了,摆脱了工作任务的沉重压力,有充裕的时间可供自己支配使用,加上心情舒畅,不少人便对书法产生了“偏爱”。已有基础的,其书写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刚刚入门的,由于学习刻苦认真,也都有很大长进。现在,书法已成了“以字会友”的手段,老人们聚到一起,要以字为题,相互切磋技艺,互相交流学习和掌握书法技艺的体会。书法也成了感情交流的形式和手段,谁家遇有婚丧嫁娶,送上几幅字画,已成了常事。老人们之间相互接触见面少了,如若能送上一幅表达感情的字画,他会认为比送什么日常的礼品都珍贵。因此,对书法这门高尚的艺术,老年人如果能够欣赏它,掌握它,将产生无穷的乐趣,丰富你的晚年生活。
祖国医学中关于养生的论述很多,但直接较全面论述书法养生的著作还未曾发现,我们只能用科学和实事求是的心态引经据典,加以阐述,以便为书法养生服务。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者,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而作为万物之纲的阴阳学说,其实质与现代系统生理学的观点颇多一致。即:①人体由对立统一和各种“系统”所组成;②人体各部分的物质、功能朴素调解,生长制约而显示生命。而作为现代系统生理学基础——调节控制理论,也正和祖国医学所强调的“调和阴阳,以平为期”、“因而和之是圣度”的阴阳调节理论不谋而合。中国书法养生基于通过书法临习、创作的过程,正确地利用毛笔这一中国书法专用工具,凝神、贯气、循经、依穴,出神入化,以达到调和阴阳、健康长寿之目的。
书法养生形式上像是在完成一幅艺术品、一种线条的建筑,有你的构思,有你的情志,有疏有密,有淡有浓,计白当黑,疏密有致。时而万马奔腾,时而幽处寻踪,时而小溪流水,时而雷电轰鸣,时而翻江倒海,时而冲天如鹏……在创作的过程中,大脑高度而不失自然地集中,净化了杂念,升了清气,降了浊气,运了真气,驱了邪气,怡然自得。
在创作中心情是放松的,身段呈正姿,双腿有根,双臂有动,双目凝神……这一切和其他众多的养生方法异曲同工,且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兴趣极浓的情况下,完成了一遍遍自然养生套路。对于中国人来说,传统文化的主动脉使书法兴趣嗜好具有一定的成瘾性,容易提起人们对书法养生的兴趣。
书法既是人们言情记事的手段,又是高雅的艺术品,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欣赏性。人们在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除了语言之外,最少不了的就是书写文字,这是极其重要的交流手段。所以人们从小就要把读和写连在一起,要求人们必须熟练地写好字。过去人们就很讲究写好字,素有“字如其人”和“文如其人”之说。字写得不好要受到长辈责罚和他人耻笑。当时书写的工具是毛笔,许多上了岁数的老年人,在他们刚刚懂事的孩提时代就受到了严格的训练,至今很多人尚能写得一手好的毛笔字。现在,由于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铅笔、钢笔、圆珠笔等已代替了毛笔,成了人们的主要书写工具,毛笔的运用越来越少了。因此,书法的实用功能越来越低,而其艺术欣赏功能则越来越突出了。烘托气氛等方面,都会起到重要作用。比如春节写春联,遇有重要节目、重大事物、重要会议场合,写点漂亮的大字,再加上气氛的渲染,会起到鼓舞和振奋人心的作用。习练书法,健康身心,已为几千年的社会实践所证实,它适于各个年龄段的人,尤其适于老年人,相信会有更多的人喜爱这门艺术,并参加到书法养生的队伍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