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常用熟语典故探源
10762100000098

第98章 “军令如山”与“军令状”

“军令如山”是说军队的命令像山一样不可动摇,必须执行。《清史演义》第二十五回:“兵士都怕象阵厉害,未敢前进,只因军令如山,不得不硬着头皮,勉强向前。”古时,实施军令前往往签订军令状,明朝冯梦龙《警世通言》第八卷:“怕恩王不信,勒下军令了去”令的一种解释就是命令、法令。《老子》五十七章:“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令字可以组成政令、军令、酒令、法令等词语。这些词语都有必须完成的意思,否则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处罚,比如军令就是如此。

在《三国演义》中,有一段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就是因为马谡立下了军令状,而没有完成任务被斩。

当年蜀国将领马谡为守街亭立下军令状,后街亭失守,蜀国丞相孔明不得不军法从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

马谡,三国时蜀国将领,好议论军计,因得到诸葛亮器重任参军。刘备临终时曾经告诉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南征,马谡提出:“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建议,颇得诸葛亮赏识。

建兴六年,诸葛亮率军攻打魏国,带领大军驻守汉中。汉中接近魏、蜀的边界,可以随时找机会进攻魏国。诸葛亮到了祁山,决定派出一支人马去占领街亭(今甘肃庄浪东南)作为据点。当时他身边还有几个身经百战的老将。可是他都没有用,单单看中马谡。

马谡和王平带领人马到了街亭,张郃的魏军也正从东面开过来。马谡看了地形,对王平说:“这一带地形险要,街亭旁边有座山,正好在山上扎营,布置埋伏。”魏军看到马谡的驻军安排后,断了水和供应给养的路,马谡军心大乱,失去了街亭。

马谡丢掉街亭,回去后“自缚跪于帐前。孔明变色曰:‘汝自幼饱读兵书,熟谙战法。吾累次叮咛告诫:街亭是吾根本。汝以全家之命,领此重任。汝若早听王平之言,岂有此祸?今败军折将,失地陷城,皆汝之过也!若不明正军律,何以服众?汝今犯法,休得怨吾。汝死之后,汝之家小,吾按月给予禄粮,汝不必挂心。’叱左右推出斩之。”

左右推出马谡于辕门之外时,参军蒋琬自成都至,见武士欲斩马谡,大惊,高叫:“留人!”入见孔明曰:“昔楚杀得臣而文公喜,今天下未定,而戮智谋之臣,岂不可惜乎?”孔明流涕而答曰:“昔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纷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合当斩之。”一会儿,武士献上马谡首级于阶下,孔明大哭不已。

马谡“以全家之命”立下军令状,因打了败仗被斩首。

在《三国演义》中,还有一段诸葛亮立下军令状的故事。这就是著名的草船借箭。

周瑜看到诸葛亮有才干,心里很嫉妒。一天,周瑜问诸葛:“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周瑜说:“对,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希望先生不要推却。”周瑜问诸葛亮十天能否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

诸葛亮当然知道立下军令状的后果。周瑜故意为难诸葛亮,吩咐军匠们,故意延迟,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

鲁肃按照诸葛亮的安排,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靶子。第一天、第二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说:“请你一起去取箭。”这时候大雾漫天,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船上的草把子放箭。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曹军仍射箭不停。这样,诸葛亮“借”了曹操十万支箭。

当曹操知道上了当后,要追也来不及了。

军令如山,立下军令状就要想方设法完成;如不能完成任务,就要依军法受惩。军令状也泛指接受某项重大任务后写的保证书,如完不成任务也应该严肃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