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常用熟语典故探源
10762100000074

第74章 “伏猎侍郎”贻笑千古

一字之差,谬之千里,古代有之,今也有之。

中小学生写错别字,可以纠正,但在一定场合下出的问题也会带来麻烦。如“文革”的“上山下乡”运动中,一个在农村劳动的城里女中学生,给他父母写了一封信,本来是报平安的,但其中有一句是“和老大狼住在一个坑上”。父母看了信就马上赶到农村,一看是“和老大娘住在一个炕上”。不要怪这个中学生,“文革”中,他们本来就没有学什么知识。

历史上的“弄獐之庆”、“伏猎侍郎”更是贻笑千古。

在《旧唐书·李林甫传》记载:“太常少卿姜度,林甫舅子,度妻诞子,林甫手书庆之曰:‘闻有弄獐之庆。’客视之掩口。”

唐朝宰相李林甫因为写错别字,以“弄獐宰相”的绰号贻笑千古,他所引荐的户部侍郎萧炅(jiǒnɡ)也是个别字先生。有一回萧炅出席祭吊典礼,座上有《礼记》,他拿起来翻读,竟然将夏、冬祭祀节日名的“伏、腊”读作“伏、猎”。在座的很多人都听出了其中的错误,但大家都强忍着没笑。事后,尚书左丞严挺之气愤地对张九龄说:“朝堂上怎能容纳这样的‘伏猎’侍郎!”于是,萧炅被贬为岐州刺史。李林甫对此怀恨在心,后来借故把张九龄和严挺之都排挤出朝,算是为萧炅报了仇。但是,“伏猎侍郎”这个绰号却不胫而走,成为人们的笑料。

1998年第12期《中华活页文选》刊登了著名的古汉语专家王力先生的一篇文章,题目是《谈用字不当》,这里节选几句。王力先生在谈到用词不当时,说大致可分为三种。第一是误用典故,如“挽青年而用‘天不慭遗’,贺高寿而用‘骑箕跨鹤’,前者是挽错了人,后者是咒人速死。”第二是不明字义。如“某报十周年出一张纪念刊,要说‘本报自开办以来’,却说‘本报自沿革以来’。”第三是擅改成语。“如‘虚张声势’改为‘虚状声势’,‘茹毛饮血’改为‘食毛饮血。’”

王先生的话值得深思。要减少错别字,就要多看、多学、多读、多写,碰到疑难字查查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