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常用熟语典故探源
10762100000065

第65章 “推敲”的来历

推敲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古时候用,现在也用。

比如,人们开会讨论某个问题时,如果有人针对这个问题说:“关于这个问题,我还要再仔细地推敲才能提出意见和想法。”那就表示他对这件事情存有疑虑,还要考虑斟酌一番。所以“推敲”一词常用来比喻对事情的思虑斟酌。

其实,类似用法古书上也有,如清朝孔尚任《桃花扇·投轩》:“你的北来意费推敲。一封书信无名号,荒唐言语多虚冒。”又《红楼梦》第三十回:“一时兴至恐忘,在地下画着推敲,也未可知。”那么,为什么对事情的反复考虑叫做“推敲”呢?

“推敲”一词是有典故的,原指写作文章时对遣词造句的字字斟酌。

贾岛,唐朝诗人,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家境贫寒,曾一度出家,受韩愈影响还俗。曾任长江(今四川遂宁)主簿,普州(今四川安岳)司仓参军。诗句注重词句锤炼,刻意求工。

据说,一次,贾岛骑着毛驴在长安朱雀大街上走。那时正是深秋时分,金风一吹,落叶飘飘,那景色十分迷人。贾岛一高兴,吟出一句“落叶满长安”来。但一琢磨,这是下一句,还得有个上句才行。他就一边苦思苦想,一边骑驴往前走,一边念念叨叨。对面有个官员过来,不住地鸣锣开道。那锣敲得山响,贾岛愣是没听见。那官员不是别人,正是京兆尹,他叫刘栖楚,见贾岛闯了过来,非常生气。贾岛忽然来了灵感,大叫一声:“秋风生渭水。”刘栖楚吓了一跳,以为他是个疯子,叫人把他抓了起来,关了一夜。

从这里看出贾岛注重锤炼词句的功夫。那么“推”、“敲”的故事更显得他刻意求精的态度。

《苕溪渔隐丛话·引刘公嘉话录》记载如下一个故事。

唐朝时,贾岛初次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一天骑在驴子上吟得一首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起初贾岛想用“推”字,后来又想用“敲”字,他很认真地思索琢磨字字句句,但一直未能确定使用哪个字会更传神,于是就在驴子上反复吟咏,还不停地伸手做推、敲的动作。

这时候,吏部侍郎兼京兆尹韩愈正好路过,贾岛不知不觉就冲撞了护卫兵队的第三列。随从的士兵便将贾岛围着带到韩愈面前,贾岛向韩愈陈述自己吟得诗句的经过。韩愈停下马后久久不走,之后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万一门是关着的,推怎么能推开呢?再者去别人家,又是晚上,还是敲门有礼貌呀!”贾岛听了连连点头。“用‘敲’字较好。”于是就和贾岛并排骑马回到官府。

韩愈是唐朝文学大家,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南)人,真元进士,任监察御史,刑部侍郎。提倡儒学,开宋明理学之先声。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这次他偶遇贾岛,就一起讨论诗歌辞赋,相处很长时间都舍不得分开。韩愈虽为大官,却与平民诗人贾岛结为好友。

后来,凡对事情一再考虑斟酌,就叫做“推敲”。不管是写文章、干工作、决定一件事情,都要经过推敲,这样成功的把握就大;那种拍拍脑袋就决定事情的,没有不吃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