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常用熟语典故探源
10762100000058

第58章 称远亲为“瓜葛”

瓜葛即瓜和葛,两者都是蔓生植物,原指纠缠、纠纷,后比喻辗转相连的亲戚关系或社会关系。如唐朝权德舆《奉和韦曲庄言怀,贻东曲外族诸弟》:“小生忝(tiǎn)瓜葛,慕义斯无穷。”此句的“奉和”谓做诗词与别人相唱和。“忝”辱,谦辞。清朝李渔《怜香伴·婚始》:“我如今送你到舅舅宦邸暂居,虽是嫡亲瓜葛,也比家内不同。”清朝蒲松龄《聊斋志异·小谢》:“部院勘三郎,素非瓜葛,无端代控,将杖之,扑地遂灭。”

“瓜葛”一词最早出现在东汉蔡邕《独断》上:“四姓小侯,诸侯家妇,凡与先帝先后有瓜葛者……皆会。”四姓小侯,指功臣子孙或外戚子弟之封侯者;诸侯家妇,指各分封国君主嫡长子的妻子,这些人跟先王先后的亲戚关系,不问可知远到什么程度了。

“瓜葛”一词也出现在《晋书·王导传》中。

王导,东晋大臣,字茂弘,出身士族,历任安东司马、出镇建邺,曾经联合南北士族拥立司马睿为帝,建立东晋政权,大兴元年(公元318年)任丞相。在《晋书·王导传》中有这么一段记载:“导尝共悦(王悦,王导的儿子)弈棋,争道,导笑曰:‘相与有瓜葛,那得为尔邪!’”

大意是说,王导对围棋格外喜欢,在家里经常与长子王悦下棋。王悦性情温顺,二十岁就享有名气,他很孝顺父母,所以很受王导宠爱。

有一次,王导又与王悦下棋,王导落子后,觉得不妥想悔棋。王悦下棋十分投入,只知下棋却不知礼让,看到父亲想取子易棋,王悦竟按着父亲的手,不让他悔棋。王导笑着说:“你我还有些关系,哪能像瓜葛那样不讲人情呢?”

《世说新语·排调》中也有这个记载:“王长豫幼便和令,丞相爱恣甚笃。每共围棋,丞相欲举行,长豫按指不听,丞相笑曰:‘讵得尔?相与似有瓜葛。’”蔡邕曰:“瓜葛,疏亲也。”疏亲,即远亲。黄庭坚《赠张仲谋》:“向来情谊比瓜葛,万物略不显町畦。”“町畦”即田间的界路。

瓜葛之亲也称为葭莩(jiāfú)之亲。

在《汉书·中山靖王传》上载:“今群臣非有葭莩之亲,鸿毛之重,群居党议,朋友相为,使夫宗室摈却,骨肉冰释。”颜师古注:“葭,芦也。莩者,其筩中白皮至薄者也。葭莩喻薄。”这里的“葭”是指出生的芦苇,“莩”指芦苇中的薄膜。“葭莩”比喻疏远的关系。

中山靖王刘胜是汉景帝刘启的第九个儿子,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被封为中山王。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十月初一,是传统的“正旦”,诸侯王要于此日朝贺皇上。朝贺结束后,武帝留下代王刘登、长沙王刘发、中山王刘胜、济川王刘明吃酒。刘胜即席发表了一篇言论,即《闻乐对》。刘胜说:现在朝廷群臣与皇帝之间连葭莩之亲、鸿毛之重都比不上,没有亲属关系,他们会结成朋党相互照顾、议论是非,而使皇族中的宗室人员相互排斥,致骨肉亲情冰消瓦解。

原文中的葭莩,原指芦苇中的薄膜。葭莩之亲,比喻关系疏远的亲戚。因此,瓜葛之亲也称为葭莩之亲。

瓜葛也比喻夫妻。三国魏曹睿《种瓜篇》:“与君新为婚,瓜葛相结连。”元朝白朴《墙头马上》第三折:“果若有天缘,终当做瓜葛。”

瓜葛又泛指牵连,相关。明朝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一卷:“陈大郎道:‘不瞒兄长说,小弟与他有些瓜葛。’便把三巧儿相好之情,告诉了一遍。”清朝李渔《玉搔头·得像》:“只是这枝簪子既在奴家头上顶戴多时,也就有些瓜葛了。”

瓜葛是指有亲戚关系,不管远与近。在日常生活中,要讲这种关系,他是一种亲情关系,是感情交流的一个平台,是相互支持和帮助的纽带;但是万万不要把这种“瓜葛”关系带到工作方面,特别是在提拔任用人事方面,否则就会违规违纪犯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