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常用熟语典故探源
10762100000031

第31章 争取最高荣誉地位为“问鼎”

口语、书面语经常用到“问鼎”这个词汇。如问鼎白宫、问鼎名校、再次问鼎等。

那么,为什么称争取最高荣誉、地位为“问鼎”?

鼎,原是古代烹煮食物所用的金属器具,形状是圆腹、两耳、三足,但也有四足的方鼎,商、周时代很盛行。鼎在甲骨文的字形是,上面部分就像鼎的左右耳及鼎腹,下面就像鼎足。《说文解字》上记载:“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另《玉篇·鼎部》上也载有:“鼎,器也,所以熟食者。”

由于古代的餐具并不齐全,往往饭菜煮熟后直接就着鼎吃,所以鼎也用来作为盛食的器具。后来,祭祀死者也常使用鼎,作为祭器。渐渐的,鼎也被用来作为宗庙中及朝会歃盟(shà ménɡ,歃:饮血或涂血于口旁,歃盟:歃血结盟)大典时的礼器。最后鼎被视为国家权力的象征,并成为传国重器,天子大多用鼎来赏记功臣的勋业,也有人铸鼎铭述祖先的德业,传给后代子孙。

据传说,大禹治水后,划分天下为九州岛,每州设州牧。九州岛的州牧纷纷向朝廷进贡青铜,于是大禹将这些青铜铸成九鼎,每鼎代表一个州。他命工匠在每个鼎上铸上山川奇异之物和助人行善的神,及乱世害人的魑魅(chí mèi,传说中山林里能害人的怪物)魍魉(wǎnɡliǎnɡ,传说中山木怪物名或水鬼名)等各种物像,使百姓牢记这些物像,因而能辨识世间的善与恶,好与坏,让百姓都能遵此德行而踏踏实实的做人行事。

九鼎,被集中放在夏王朝都城,彰显了夏王大禹是九州岛共主的地位,天下从此统一。因此,九鼎成了天命之所在,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由于九鼎是传授帝位的宝器,王都所在就是鼎的所在,因此后人又把建都、定都称为“定鼎”。如《左传·宣公三年》上载:“成王定鼎于郏鄏(jiá rǔ,地名。即周之雒邑,春秋时称王城,在今洛阳市),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

据《左传·宣公三年》上记载:“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魍魉,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厎(zhǐ)止,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此段的“厎止”是定止,意为一定期限。

这段历史事实是:春秋时代,周定王在位时,楚庄王出兵攻打陆浑的戎(古代我国西部少数民族的泛称)人,到达雒水时,在周王室境内陈兵示威。周定王便派王孙满慰劳楚庄王。当时,楚庄王就趁机问王孙满九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告诉他:“鼎的大小轻重,在于德而不在于鼎的本身。从前夏朝有德的时候,把远方的东西画成图像,让九州的长官进贡铜器铸造九鼎,并且把图像铸在鼎上,所有物象都具备在上面了,使民知道神物和怪物。所以老百姓进入川泽山林,就不会碰上不利于自己的东西。魑魅魍魉等鬼怪都不会遇上,因而能够上下和谐以承受上天的福佑。后来,夏桀无道被商汤所灭,九鼎被迁往商都,前后有六百年。商纣荒淫无道,周武王灭商,九鼎便归周所有。德行如果美善光明,鼎虽然小,也是重的。如果奸邪昏乱,鼎虽然大,也是轻的。上天赐给明德之人,是有一定期限的。成王把鼎固定在郏鄏,占卜的结果是传世三十代,享国七百年,天所命也。周朝的德行虽然衰微,天命并没有改变,鼎之轻重,是不能问的。”

楚王问鼎,是有谋取君位的企图。因此后来就称贪图王位,谋取政权称为“问鼎”。《晋书·王敦传》:“(敦)遂欲专制朝廷,有问鼎之心”,又“有问鼎之心,帝畏而恶之”。唐刘知几《史通·叙事》:“论逆臣则呼为问鼎,称巨寇则目以长鲸。”

“鼎”也被赋予“显赫”、“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这种礼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响。如,为庆贺联合国50华诞,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5年10月21日在联合国总部,向联合国赠送一尊青铜巨鼎——世纪宝鼎。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庆典之际,中央政府向西藏自治区赠送“民族团结宝鼎”,矗立于拉萨人民会堂广场,象征民族团结和西藏各项事业鼎盛发展。此举意义深远,文化内涵丰厚。

鼎有最高境界的意思。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十章一:“像《典论》那样的著作,是同时的诗人们所不敢轻于问鼎的。”渐渐地也用来代指争取最高荣誉或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