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常用熟语典故探源
10762100000027

第27章 “元旦”含义的演变

春节,历史上称为“元旦”、“元日”,即农历正月初一。《后汉书·安帝记》:“四年春正月元日,会,彻乐,不陈充庭车。”李贤注:“每大朝会,必陈乘舆法物车辇於庭。”“充庭车”是指大朝会时,必陈皇帝车辇仪仗在殿庭。

我国历代上“元旦”的月、日并不一致。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以十月初一日为元旦。汉武帝太初元年时,司马迁创立了“太初历”,这才又以正月初一为元旦,和夏代规定一样,所以又称“夏历”,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用公元纪年法”,即是我们所说的阳历,为了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阳历1月1日定为“元旦”。

“元旦”的“元”,指开始,是第一的意思,凡数、事之始称为“元”;“旦”,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阳,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线。“旦”即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象征一日的开始。人们把“元”和“旦”两个字结合起来,就引申为新年开始的第一天。元旦又称“三元”,即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元旦”一词最早始于三皇五帝,唐房玄龄等人写的《晋书》上载:“颛帝以孟春正月为元,其时正朔元旦之春。”即把正月称为元,初一为旦。南朝梁人兰子云的《介雅》诗也云:“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

在历史上“元旦”也有多种称呼。比如,宋代吴自牧《梦粱录》卷一“正月”条目记载:“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汉代崔瑗《三子钗铭》中把“元旦”称为“元正”;晋代庾阐《扬都赋》中把元旦称作“元辰”;北齐时的一篇《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中把“元旦”称为“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诗中把“元旦”谓之“元朔”。

关于元旦的来源,还有个传说。在远古的尧舜盛世之时,尧天子在位时勤政于民,为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很受广大百姓爱戴,但因其子无才不太成器,他没把“天子”的位置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品德、才能兼备的舜。后来人们把尧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尧的那一天,当作一年的开始之日,这天是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或“元正”,这就是古代的元旦。历代皇朝都在元旦举行庆贺典仪祈祀等活动,如祭诸神祭先祖,写门对挂春联,书写福字、舞龙灯,民间也逐渐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贴春联、放鞭炮、守岁、吃团圆饭以及众多的“社火”等娱乐欢庆活动。

宋朝王安石写了一首《元日》诗,写出了元旦的喜气洋洋的场面:“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说: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人们饮美味的屠苏酒时,又有和暖的春风扑面而来,好不惬意!天刚亮时,家家户户都取下了旧桃符,换上新桃符,迎接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