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常用熟语典故探源
10762100000151

第151章 大臣执笏板朝见天子

封建社会里,文武大臣朝见天子时,分别站在金銮殿的两旁,每位大臣手中都拿着一块狭长的板子,叫做笏(hù)。那么,为什么古代大臣朝见天子要手执笏板呢?

笏,即笏板,又称为手板、手版,是古代大臣上朝面见天子时所执的狭长形板子,如《广韵》上记载:“笏,一名手版,品官所执。”《谷梁传·僖公三年》:“搢(jìn,插)笏而朝诸侯。”《韵会》:“通作曶(古代朝见时大臣所执的手板,用以纪事。后作‘笏’)。”在《史记·夏本纪注》记载:“曶者,臣见君所秉,书思对命者也。君亦有焉。”

此外,文武大臣品第不同,所持笏板的材质也不同。按品第高低,可用玉、象牙或竹制成,故有玉笏、象笏等称呼。如《礼记·玉藻》:“笏,天子以球玉,诸侯以象,大夫以鱼须文竹,士以竹本相可也。”这里的“球”是美玉。此段说:天子的笏是用美玉做的,诸侯的笏是用象牙做的,大夫的笏是用竹子做的,上面绘有鱼须纹饰,士用的笏是用竹子做的,保持本来面目,不加纹饰即可。

笏板最主要的用途,是古代大臣朝见天子时,用来记录天子的命令或旨意,也可用来书写向天子上奏的章疏内容,为备忘提示用。如《释名》:“笏,忽也,备忽忘也。”

《礼记·玉藻》篇对此有详细的解释:“将适公所,宿齐戒,居外寝,沐浴。史进象笏,书思对命。”这段话是说:如果要到国君那里去,头一天晚上就要斋戒,居住在正寝,沐浴身体。史官献上象笏,把要向国君汇报的事情和准备回答国君的问题、如何执行国君的命令这几件事情记载在笏板上。

根据《礼记》的记载,笏板应该早在商周时期就已使用。各朝代对笏的使用都有不同的规定。

《礼记·玉藻》记载:“见于天子,与射,无说笏。入大庙说笏,非古也。小功(古代丧服名,用纹丝较细的熟麻布制成)不说笏,当事免(wèn,一种古代丧服)则说之。既搢必盥,虽有执于朝,弗有盥矣。凡有指画于君前,用笏。造受命于君前,则书于笏。笏,毕用也,因饰焉。”这段的“说”读为“tūo”,脱去。

《礼记》这段记载,把笏的用法写得很清楚:朝见天子、参加射礼,不用脱去笏。进入太庙脱笏,不合古制。服小功丧的人,不脱笏,遇到殡殓发丧等事,身着“免服”,依照丧礼仪节“哭、踊”(边哭边顿足)时,可以脱笏。将笏插入绅带之后必须洗手。假使在朝廷上有事要用笏就无需洗手了。凡在国君面前需要指画什么,就用笏。接受国君的命令,就用笏记下来。笏,什么事情都可以用它记下来,因此需要装饰。

笏的规格,在《礼记·玉藻》上记载:“笏度,二尺有六寸,其中博三寸,其杀六分而去一。”这是说:笏长二尺六寸,中间部分宽三寸,天子诸侯的笏从中部往上逐渐变窄,大夫、士的笏从中间往下逐渐变窄,变窄的顶端比中间少三寸的六分之一。

笏板还有另外的作用,就是挡住自己的脸和眼睛,不直视天子,上朝面见天子眼睛要望着笏板,用以彰显龙威,表示对天子的敬意。

根据《礼记》记载,笏板早在商周时期就已使用。各朝代对笏的使用都有不同的规定,明朝以前一至五品的高官都执象笏,又称象简。明朝时规定四品官以上执象笏,五品官以下执木笏,如《正字通》上载:“明制,笏,四品以上用象牙,五品以下用木。”到了清朝,因习俗及礼节不同,笏板就废弃不再使用了。

古代君臣朝见时都执笏板,用来记事备忘,不用时就插在腰带上,这个动作称为“搢笏”。如《谷梁传·僖公三年》:“阳谷之会,桓公委端搢笏而朝诸侯。”范宁注:“搢,插也。笏,所以记事也。”

另据《旧唐书·张九龄传》记载:“皆搢笏于带,而后乘马,九龄体羸,常使人持之,因设笏囊。”是说按唐朝规定,官员都是把笏板插在腰带上,然后骑马上朝。但大文学家张九龄为相时,因年老体衰,笏板插在腰带后再上马跨骑很困难,于是找人缝制一个放笏的袋子,称为“笏囊”,让随从拿着。

笏板在中国古代也是地位的象征。如《北史·李穆传》:“其一门执象笏者百余人。”是说,一家有百余人位居高位。明朝归有光《项脊轩志》:“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这是归有光的祖母拿先人的象笏勉励他勤奋读书,希望归有光将来也能执笏在朝为官。

笏板相当于我们现在开会时的记录本,或是笔记本电脑,养成开会记录的好习惯,对工作大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