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常用熟语典故探源
10762100000147

第147章 “皇帝”之称始自秦始皇

“皇帝”一词始自秦始皇。之前在上古帝王的称谓有皇、帝、王,如“三皇”、“五帝”、周文王、周武王等。汉朝蔡邕《独断》曰:“上古天子:庖牺氏、神农氏称皇;尧、舜称帝;夏、商、周称王。”在《尔雅·释诂》上解释:“林、烝、天、帝、皇、王、后、辟、公、侯,君也。”《说文解字》解释:“帝,谛(细察、详审)也,王天下之号也。”

“三皇”、“五帝”最早出现在《周礼·春官·外史》书中记载:“外史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书。”

据学者考查证实,中国古文明历史确实存在“三皇”、“五帝”时期,但“三皇”、“五帝”在史书中有各种不同的说法。

“三皇”,传说中的远古帝王。有六种说法。(1)天皇、地皇、泰皇。(《史记·秦始皇本纪》);(2)天皇、地皇、人皇。(《史记·补三皇本纪》引《河图》、《三五历》);(3)伏羲、女娲、神农。(《风俗通义·皇霸篇》引《春秋纬运斗枢》);(4)伏羲、神农、祝融(《白虎通》);(5)伏羲、神农、共工(《通鉴外纪》);(6)燧人、伏羲、神农(《风俗通义·皇霸篇》引《礼纬含文嘉》)。实际都是象征性的人物。最后一说反映了中国原始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五帝”,上古帝王,中国原始社会末期部落或部落联盟的领袖。有三种说法:(1)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史记·五帝本纪》);(2)太皞(伏羲)、炎帝(神农)、黄帝、少皞、颛顼(《礼记·月令》);(3)少昊(皞)、颛顼、高辛(帝喾)、唐尧、虞舜(《尚书序》)。

“三皇五帝”禀承天意奉行王道,以德行教化人民,不仅深受人民爱戴,其德业更为历代君王治理天下的典范,对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有很大的贡献。

西周时,周王被称为天子。古人有句话叫做皇权天授,意思是帝王秉承天意治理天下,所以帝王为上天的儿子,故称为“天子”。如《礼记·曲礼下》:“君天下曰天子。”汉朝班固《白虎通·爵》载有:“何以言皇亦称天子也?以言其天覆地载俱王天下也。”

《幼学琼林·朝廷类》:“天子,天下之主。”所以,在周王朝以前的帝王不管是称皇、帝、王或天子,都还没有把君王称作“皇帝”。那么,把君王称为“皇帝”是从何时开始的呢?

历史上将“皇帝”作为君王正式的称号,是由秦王嬴政开始。

秦王嬴政灭了六国,统一天下。秦王认为自己平定天下,“王”的称号并不足以彰显他的丰功伟业,自已德过三皇,功高五帝,决定去“泰”存“皇”,采用上古帝位的称号,把上古最尊贵的神与人之“三皇”、“五帝”的称号,合而为一,称为“皇帝”。由此可知,秦始皇自称为“皇帝”是源自于“三皇”、“五帝”。自此,秦王嬴政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