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常用熟语典故探源
10762100000132

第132章 史上浴池称为“混堂”

“义官奔走汗甚,因就混堂浴,浴毕而起,大衣小衣已被人偷去,正喧嚷间,主人诮(qiào,责备)其图赖,义官愤甚,乃戴纱帽着靴,以带系赤身,谓众人曰:‘难道我是这等来的。’”这是明代豫章醉月子选辑《精选稚笑》中所载发生在混堂的笑话。描写在混堂里人多嘈杂,许多小偷会趁机施展其技,所以洗澡失衣早习以为常,而混堂主人装糊涂,却惹得义官生气地做出如此好笑的举动。“混堂”就是浴池、澡堂。

那么为什么把浴池称为“混堂”?

明朝郎瑛《七修类稿》卷十六上载:“吴俗,甃(zhòu,砌井壁。泛指用砖砌物)大石为池,穹幕以砖,后为巨釜,令与池通,辘轳引水,穴壁而储焉。一人专执爨(cuàn,灶),池水相吞,遂成沸汤,名曰混堂。”意思是在明代吴地浴室,前池后釜,中间有砖墙隔开,池底有管道与釜相通,釜下燃火烧热水和池中冷水不断的交流混合,后渐升温成为热汤,名曰混堂。书中并记载了吴地的混堂“男子纳一钱于主人,皆得入澡焉。”这也说明了当时混堂费用是相当廉价的。所以,这种公共浴池是不分寒暑任何人都可洗浴的。而当时一般公共浴池都采用这种经营方式,也因此混堂逐渐成为公共浴池的通称。故“混堂”之名也可说是根据其浴池结构特点而来。

不过,混堂由来还有一说,就是公共浴池为多人合用一池,池水在一天内少有更换的,因池水混浊不洁而称之为“混堂”。《笑林广记·殊禀部·混堂漱口》上记载:“有人在混堂洗浴,掬水入口而嗽之,众人攒眉相向,恶其不洁。此人掬水于手曰:‘诸公不要愁,待水嗽完后,吐出外面去。’”由此可知,混堂之水向来不洁。

古代出现浴池的历史可追溯至北魏以前,不过大多由佛寺和宫廷所设。佛寺建浴池为的是供僧尼沐浴洁身侍奉佛事,如北魏杨衒《洛阳伽蓝记》中就曾记载了洛阳城西宝光寺的园子中设有澡堂。而民间开设的公共浴池则始于宋代。

宋代时期,民间公共浴池盛行,如宋吴自牧《梦粱录·团行》:“做靴鞋者名双线行,开浴堂者名香水行。”又元李好古《张生煮海》第三折:“这秀才不能勾花烛洞房,却生扭做香水混堂,大海将来升斗量。”浴堂就是混堂,也称为香水行或香水混堂。“香水行”是因浴池中多放有香料而名之。

在宋代,有些混堂还会雇请专职的揩(kāi,擦)背人帮客人服务。苏东坡就曾在泗州雍煦塔下澡堂洗澡后,写了《如梦令》两首词,其中之一为:“水垢何曾相受,细看两俱无有。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说的就是混堂里的专职揩背人。揩背又称为擦背或助浴,是混堂业发展出来的服务项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