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常用熟语典故探源
10762100000124

第124章 “三天三夜说不完”的故事

三天三夜说不完的事发生在梁惠王和淳于髡(kūn)之间。

梁惠王,战国时魏国国君,武侯之子。即位后由安邑(山西夏县)迁都大梁(河南开封),曾任惠施为相,白圭理财,庞涓整军。因为对外忽纵忽横,举棋不定,树敌太多,终被齐国战败,兵溃马陵(今山东范县西南)于秦七百里,从此国势衰败。

淳于髡,战国时齐国大臣,齐威王时任大夫,曾用隐喻手法谏齐威王亲理政事,振作图强。又与邹忌论政,支持其法制改革。在治学上慕管仲、晏婴,为稷下学派前辈。后至魏游说,梁惠王想任他为相,他不就而去。

当别人询问一件错综复杂而无法立即说清的事情时,往往人们都会说:“这件事情可是三天三夜说不完,所以你就别再问了。”那么,为什么俗话要说“三天三夜说不完”呢?

“三天三夜说不完”这句话出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所记载:“淳于髡,齐人也,博闻强记,学所无主”。“客有见髡于梁惠王,惠王屏左右,独坐而再见之,终无言也。惠王怪之,以让客曰:‘子之称淳于先生,管、晏不及,及见寡人,寡人未有得也。岂寡人不足为言邪?何故哉?’客以谓髡。髡曰:‘固也。吾前见王,王志在驱逐;后复见王,王志在音声。吾是以默然。’客具以报王,王大骇,曰:‘嗟乎!淳于先生诚圣人也’”。“后,淳于髡见,壹语连三日三夜无倦。惠王欲以卿相位待之,髡因谢去。”

这段历史记载是说,战国时代齐国大夫淳于髡,他见闻广博,记忆力特别强,又擅长察言观色,揣摩别人的心意。有个宾客向梁惠王推荐淳于髡,梁惠王单独接见淳于髡两次,他却始终不说话。梁惠王觉得奇怪,就责问宾客说:“你称赞淳于先生,说管仲、晏婴都比不上他,等到他一见到我,根本都不跟我说话,我一点收获都没有。难道是我不值得和他说话吗?到底是什么缘故呢?”

那个宾客就将梁惠王说的话告诉淳于髡,淳于髡说:“我第一次见大王时,他的心思全用在相马上;再次见到大王,他的心思却用在声色上。所以我只好沉默不语了。”

宾客又把淳于髡说的话全部转告给梁惠王,梁惠王非常惊讶地说:“哎呀!淳于先生真是圣人啊!他前一次来的时候,有人献给我一匹好马,我来不及观看,正好淳于先生来了。淳于先生后一次来时,又有人送来歌伎,我还来不及欣赏,又遇到淳于先生来了。接见淳于先生,我虽然屏退身边的人,可是心里却想着马和歌伎,真的是这样。”

不久,梁惠王再次接见淳于髡,两人专心交谈,一连三天三夜都没有倦意。梁惠王想给他封高官爵位,但淳于髡客气的谢绝了。于是,梁惠王送给他一辆四匹马拉的舒适马车,布帛、璧玉及百两黄金。淳于髡终身都没有出来做官。

后来,人们就从这个故事引申出“三天三夜说不完”这句话,比喻错综复杂,述说不尽的事情,也逐渐的代代流传,成为大家熟悉的一句俗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