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常用熟语典故探源
10762100000122

第122章 死后“结草”为报恩

结草是用草打成草节,后比喻死后报恩。

西晋文学家李密写的《陈情表》措词哀恸恳挚,情真意切,李密对年迈祖母一片至诚的孝心跃然纸上,令人为之动容。文中写道:“生孩六月,慈父见背(去世);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行,走路),伶仃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李密一生坎坷,这时九十六岁高龄的祖母患了疾病,在家里和我“茕茕(qiónɡ,孤独无依的样子)孑立,形影相吊(吊,慰问)。而刘夙婴(缠绕)疾病,常在床褥,臣侍汤药,未曾废离(离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感情真切,词语动人。

李密接下去写了经典名句:“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李密祖母刘氏死后,丧服期满,李密才出任太子洗马,后为汉中太守。

那么,为什么死后报恩叫做“结草”呢?

“结草”的典故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初,魏武子有嬖妾,无子。武子疾,命颗曰:‘必嫁是。’疾病则曰:‘必以为殉。’及卒,颗嫁之,曰:‘疾病则乱,吾从其治也。’”

这段文章大意是:魏武子生病时命令儿子魏颗说:“我死后一定要嫁了她。”后来魏武子病危时,却说一定要这个爱妾殉葬。等到魏武子死后,魏颗就把她改嫁了,并且说:“病重了的人就神志不清,我听从他清醒时说的话。”

《左传·宣公十五年》又记载:“及辅氏之役,颗见老人结草以亢(亢,绊)杜回,杜回踬(被绊倒)而颠,故获之。”这段历史是: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初秋的七月,秦桓公派大军攻打晋国,并驻扎在辅氏这个地方。晋景公派遣大将军魏颗迎战,两军交战中,魏颗看到一个老人把草打结遮拦秦国大力士杜回,杜回被绊而倒下,魏颗因此俘获杜回,挽回战局,立下大功。

魏颗感到很奇怪,这老人是什么人呢?为什么绊倒秦国大力士杜回帮助我打胜仗呢?晚上,魏颗做了一个梦,在梦中这个老人对他说:“余,而所嫁妇人之父也。尔用先人之治命,于是以报。”

晚上,魏颗梦见老人对他说:“我是你所改嫁的那个妇人的父亲,你采用先人病势尚未沉重、神智清醒时合理的遗命,保全了我女儿的性命,我用这个方式来报答你。”

后来,死后报恩就叫做结草。如宋朝苏轼《到惠州谢表》:“精诚未泯,空余结草之忠。”

此外,常见的成语“结草衔环”或“衔环结草”,是由“结草”、“衔环”二语组合而成,这来自两个不同的典故,都有报恩的意思。但是,“结草”主要是指死后报恩,“衔环”则偏重于生前报恩。故有“生当衔环,死当结草”之说,如明朝张景《飞丸记·怜儒脱难》:“愿他早配公侯,簪缨奕世。我生当衔环,死当结草。”

“衔环”的典故,出自于南朝梁吴均所撰志怪小说集《续齐谐记》。

汉朝弘农华阴人杨宝,九岁时在华阴山北面,看见一只黄雀被鸱枭攻击。黄雀不敌受伤坠落树下,全身爬满蝼蚁。杨宝把黄雀带回家放在巾箱中照顾,用黄花喂食,一百多天后黄雀伤愈飞走了。

当天夜里,杨宝梦见一个黄衣童子向他再三拜谢,说:“我是西王母的使者,承蒙你仁慈救治我的生命,恩德难忘。”黄衣童子说完,就拿出四只白玉环赠送给他,并说:“希望你的子孙品德高洁,就如白玉环般,而且位登三公。”

杨宝一生不肯出仕为官,家境清寒。后来,他的子孙杨震、杨秉、杨赐、杨彪四代,果然都位极三公,高风亮节,无比显贵。

“有恩必报”这是中国人的美德,父母养育之恩必报,祖国的培育之恩必报。但是有些人却讲究哥们义气,认为哥们对我好,他有事我就要帮忙,但这里一定要分青红皂白,那种帮助哥们打架,甚至伤人,犯了法,就悔之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