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常用熟语典故探源
10762100000012

第12章 六十岁称“花甲之年”

古人根据人的成长阶段、男女之别、婚姻情况,会经常用一些代称表示年龄,久而久之也就约定俗成了。如黄口表示十岁以下,总角是未成年人泛称,幼学表示十岁;金钗之年表示女孩十二岁,豆蔻年华表示女子十三岁,及笄表示女子十五岁,碧玉年华表示女子十六岁,桃李年华表示女子二十岁;弱冠表示二十岁,尔立表示三十岁,不惑表示四十岁,天命表示五十岁,耳顺、花甲表示六十岁,古稀表示七十岁,耄耋表示八十、九十岁,期颐表示百岁之人。

这些代称都有一定的来历,比如说“总角”指童年,就是出自《诗经·卫风·氓》的“总角之宴”,原文是:“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这里的“宴”指欢乐,这句话是:咱两小时多欢乐,有说有笑在眼前。还有《诗经·齐风·甫田》的“总角”,原文是:“婉兮娈兮,总角丱(ɡuàn)兮。未几见兮,突而弁兮。”这里的“丱”是儿童束发如两角的样子,“弁”是成人的帽子。这句话是:童年时期多俊俏,头上小辫两边翘,过不多时再见面,头上戴了成人帽。

阅览古文献,经常看到古人谈到年龄时,除了用数字表示外,还会经常使用上面这些有趣的代称,如果不明白代指的年龄,就不容易准确了解文章的含义。如《淮南子·泛论》:“古之伐国,不杀黄口。”这句话的意思是:古时候攻打、入侵他国,不杀小孩。又晋朝陶潜《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这句说童年都知道许多事情,老人却一事无成。《儒林外史》第十回:“鲁老先生有个令爱,年方及笄。”另《西游记》第二十回:“又问:‘年寿岁何?’道:‘痴长六十一岁。’行者道:‘好!好!好!花甲重逢矣。’”

那么,为什么要把六十岁称为“花甲之年”呢?

中国古代历法是以天干地支相配来纪元,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是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是十二地支。天干地支两两相配,从甲子开始,至癸亥为止,共有六十个组合,每六十为一个循环,周而复始,所以六十为一甲子,称“六十甲子”。又天干和地支的组合是依次错综相配,故又称为“花甲”或“花甲子”,也就是说“花甲”有六十之意。因此,后来人们就把它用来作为六十岁的代称。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除了用“花甲之年”代称六十岁,也可以用“耳顺之年”,如《论语·为政》篇:“六十而耳顺。”还可用“平头甲子”,古代计数若逢十、百、千、万等不带零头,俗称齐头或平头,如唐朝白居易《登龙尾道南望忆庐山旧隐》:“青山举眼三千里,白发平头五十人。”元朝燕公楠《摸鱼儿》:“又浮生平头六十,登楼怅望荆楚。”另外,周制允许六十岁以上的老者可以拄杖行于乡里,如《礼记·王制》:“六十杖于乡。”所以“杖乡之年”也被用来代称六十岁。

一个人的一生总要经历几个阶段,就是婴幼儿阶段,这是被关爱、被照顾的阶段;上学阶段,这是树立理想、学好知识,为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的阶段;然后是工作阶段,这就是兢兢业业报效祖国和人民的阶段;老年阶段是人生最后的一个阶段,这时可以颐享天年。记住这几个年龄阶段,就是记住人的使命,那就是奉献社会,奉献人类。不要老年留下遗憾,那时悔之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