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裁与遏制在中国为何不奏效?
应当说,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领导人的深谋远虑、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的谋划国际国内发展战略直接相关。邓小平的政治智慧和大局掌控力在中国向何处去的最紧急时刻,起到了关键作用。
从中国外交战略来看,是邓小平为这个时期走出困境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和道路,为接班人的新领导集体规划了外交战略的“28字”方针。
如前所述,面对国际格局的急剧变化与中国承受的巨大压力,1989年9月,邓小平向几位中共中央负责人指出:“总之,对于国际局势,概括起来就是三句话:第一句话,冷静观察;第二句话,稳住阵脚;第三句话,沉着应付。不要急,也急不得。要冷静、冷静、再冷静,埋头实干,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1990年12月,邓小平看到苏东剧变后社会主义跌入低谷,人们怀疑“红旗还能够打多久”,一些还坚持社会主义的小国特别需要大国的鼓励与支持,邓小平对几位中共中央负责人谈道:“第三世界有一些国家希望中国当头。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当头,这是一个根本国策。这个头我们当不起,自己力量也不够。当了绝无好处,许多主动都失掉了。中国永远都站在第三世界一边,中国永远不称霸,中国也永远不当头。但在国际问题上无所作为不可能,还是要有所作为。作什么?我看要积极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我们谁也不怕,但谁也不得罪,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办事,在原则立场上把握住。”
邓小平在冷战结束之际的这些重要谈话,后来被进一步概括为中国在应对国际风云变幻时采取的“28字”战略方针,即“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简称“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实际上,“韬光养晦”的具体政策含义,就是“埋头苦干,决不当头”。“决不当头”是指不觊觎苏联老大哥留下的社会主义领袖的位置。
当时,国际国内都有人希望中国成为社会主义的扛旗者。
针对这种思潮,邓小平说,头头可不能当,头头一当就坏了。过头的话不讲,过头的事不做。要埋头实干,做好一件事,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邓小平的这个思想,因其高瞻远瞩而具有政策指南针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方针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根据“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战略,中国外交战线开始了全面调整。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地贯彻这一方针,通过一个时期的冷静观察和缜密思考,于1991年夏季提出了对国际形势的基本看法。这就是: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动的历史时期。两极格局已经终结,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世界正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尽管目前国际形势动荡不安,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以后,党中央又进一步指出,当前国际形势是局部紧张,总体上仍趋向缓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避免新的世界大战是可能的,争取一个良好的国际和平环境和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根据这一基本判断,党中央明确提出,中国要继续执行改革开放以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为了打破西方制裁,中国外交工作必须面对:一是应对随多极化趋势发展带来的国际关系的种种变化;二是反对各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行径,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以维护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权益;三是应对经济全球化趋势和高科技迅速发展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据于此,中国全面执行了既定的各项外交基本政策,并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新的实践丰富和发展了它们的内涵。中国外交独立自主的特性更加鲜明,突出表现在:第一,始终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决不允许任何国家干涉中国内政。特别是在涉及国家利益和国家主权的问题上丝毫不能让步。第二,坚持根据国情,自主决定开放的领域和速度。面对日益明显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一方面坚持扩大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有利条件和机遇;另一方面又对可能遇到的风险保持清醒认识,加强防范,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第三,坚守真正的不结盟。在参与处理国际事务时,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政策立场。坚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不扛旗,在发展中国家不当头。
为扭转局面,争取主动,外交工作确定了以下几项工作重点:
一是开展睦邻外交,稳定和积极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从1990年至1992年,睦邻外交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国同印尼恢复了外交关系,同越南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同印度改善了关系。此外还与沙特、新加坡、文莱、以色列、韩国以及苏联解体后取得独立的各国等共23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这个数字甚至超过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第一次建交高潮。中国不仅实现了同所有周边国家关系的全面改善和发展,而且同世界其他地区一些重要国家的关系取得突破,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也有进一步发展。
二是打破西方国家的制裁,恢复和稳定同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稳定和发展同大国和发达国家的关系,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对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领导人提出,要积极致力于发展以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大国关系。俄罗斯是中国最大的邻邦。1991年年底苏联解体,中俄随即建交,实现了从中苏关系到中俄关系平稳过渡。两国关系从此进入相互尊重、睦邻友好的新阶段。1992年,中俄宣布互视为友好国家。1996年,中俄宣布“决心发展平等信任的、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国同西欧的关系自1991年基本恢复正常之后,进入了稳步发展的阶段。中国与欧洲各国首脑频繁互访,有力地推动了双方关系的发展。1994年9月,江泽民主席在访法期间提出了中国与西欧关系的四项原则,表示愿面向21世纪,发展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
1997年,中法两国决定建立面向21世纪的全面伙伴关系。1998年,中英两国也宣布建立全面伙伴关系。欧盟作为重要的地区性组织,也先后采取一系列有利于中欧关系发展的举措。1998年,中国-欧盟首次领导人会晤在伦敦举行,双方发表联合声明,强调中欧愿建立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与此同时,中国同其他地区的发达国家如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关系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发展。
三是着力解决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稳定同周边国家的安全关系。这一时期,中国同一些邻国本着互谅互让的精神,在解决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上也取得重大进展。中俄两国经过谈判,从1991年至1999年先后达成5项边界协定和议定书。中越两国经共同努力,于1999年年底签署了《中越陆地边界条约》,2000年年底又签署了中越《关于在北部湾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划界协定》。中印两国政府1993年9月,签署了《关于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保持和平安宁的协定》。1996年又签署《关于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军事领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协定》。
四是积极进行多边外交,在国际组织和国际社会承担责任。中国在东盟、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朝核会谈、7国集团中积极发挥作用和影响力。特别是在联合国事务中,坚持15年努力加入世贸组织,更是中国在融入国际社会方面的主动表现。经过十几年的外交努力,中国已基本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工作格局。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这项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由邓小平提出的、由第三代领导集体坚持执行的“韬光养晦”的对外战略,是邓小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国的外交实践看,这里的“韬光养晦”是指谦虚谨慎,不说空话,多做实事,不事张扬,不当头,不称霸,是建立在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和世界局势的全面把握基础之上的,其根本点是要寻找有利时机,发展和壮大自己,最终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邓小平的“韬光养晦”外交战略虽然是应中国内政变化、国际格局调整而提出的,但绝不是权宜之计,它和邓小平关于这个时期中国国际战略的总体思路是一致的,就是搁置各种矛盾对峙,埋头抓好发展大计。并且这个战略也指导着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国际战略决策。因为,实行这个方针,绝不是表明中国软弱、退让,更不是放弃原则,而是考虑到中国面临的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不要四面出击,到处树敌,因为对外工作总的部署是要造成一个有利于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国际和平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