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历史名人(兰州历史文化)
10758900000028

第28章 卢政:博学鸿儒阐哲思

甘肃历史上有一位博学多才的鸿儒,为儒家思想的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提出了许多新的哲学观点,他就是——卢政。卢政(1820—1891年),字敏斋,清代甘肃皋兰人,他一生致力于儒家文化的研究,博览群书,勤奋著述,尤其是对宋明理学的主张作出了较为完善的阐述,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主张,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思想财富。

“吾心之理,必触于物而始明”

卢政出身贫寒,少年即有高远志向,刻苦攻读经史子集,尤其是对儒家著作典籍,更是深入钻研和探究。他非常推崇儒家的“百善孝为先”的做人原则,认为这是做人首先应该具备的品德。不但言谈上推崇,而且身体力行,他在乡里就是有名的孝子,不辞辛苦的侍奉父母,在父亲死后,他在墓旁建了一座小茅屋,白衣素食,守墓三年。

他涉猎非常广泛,饱读经书,受宋明理学大师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等人的思想影响颇深,不但领悟到其精髓,而且做了进一步阐解。他主张从书本上得来的观念和道理,不能盲目相信,只有自己亲自去做了,去尝试了,经过验证后,确定是正确的才能够相信。他说:“吾心之理,必触于物而始明,习其事而始显。”他的这些主张,是很有实际意义的,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异曲同工之妙。

他还认为天理存在于人心中,人的心性也就是天之心性,天只有在人的意识中才有意义,所以尊重天之理,也就是对人的尊重。他将之阐释为“天不外于人,人之心性,即天之全体。存之养之,不敢起一妄念,正是顾此天而不忘,奉持此天而不失”。

他又主张对待事物,应该顺其自然,不要强行逆行,且在“着力”与“无可着”,“守”与“不守”之间,应适度掌握分寸,按照事物的本来规律来运行,不要画蛇添足,更不能强行去改变,并且详细地解释了刘念台先生的“诚敬之存”实指的意思。他阐释为:“独之为体,炯然常照,浑然无适,本无可着之力处。从无可着力处着力,恰是无着之着,不守之守。无着之着,不守之守,即昔人所云‘诚敬存之’者也。诚敬存之,原非必把持着力之谓,刘念台先生所谓‘诚敬为力,乃是无着力处,只是存得好,便是诚敬’者是也。把持之存终是人伪,诚敬之存乃是无理。”又说:“程朱教人言敬,敬则未有不静者;若求解,则反而不能静矣。故君子有居敬之功,则不求静而自无不静,此洙泗正派也。”

卢政的学说,有理有据,哲思丰富,虽然在今天看来大部分属于唯心主义思想,但是在当时却有着广泛的影响,被尊为“一时之宗”。

“吾人之为学,必于民生国计”

卢政非常赞崇儒家“入世”的思想,认为学以致用,应该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咸丰二年(1852年),他高中举人,在家乡教书,培养人才。同治二年至十年(1863—1871年),担任甘肃省通渭县训导。在职其间,时值兵祸连天,政局动荡,军务非常繁忙,他的顶头上司又更替非常频繁,新任官员不了解情况,所以事无巨细,基本上都由他来主持。虽然公务非常繁忙,但是他仍然兢兢业业,克尽职守,任劳任怨。在他的努力下,通渭县被治理得井井有条,即使在战乱期间,还是比较太平。后来,他因为顺利完成军粮督办的任务,受到上司表彰,升迁为凉州府教授。

在战祸频繁的时候,文庙、学堂被严重毁坏,卢政看到文化传播的主要场所遭到破坏,非常痛心,毅然第一个站出来倡导捐款,并把自己的薪水拿出来用于重修文庙和学堂。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他的表率作用下,很多人也纷纷出钱,把文庙和学堂进行了整修,他带头为当地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卢政在凉州任期满后,就辞官回乡了,被聘为五泉书院山长,致力于教育和著述。当时,正处于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时代,西学盛行,外国传教士纷纷到中国传教布道,卢政坚守着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阵地,针对一些西方教义进行批判。他利用多年对儒家学说的研究,编写了专题性著作《辨惑琐言》,对洋教的教义进行了辨析和回击,同时也宏扬了儒家博大精深的思想,捍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

卢政一方面从文化方面对殖民的文化进行回击,另一方面也积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主张也类似“师夷长技以制夷”,把学习西方科技的优秀部分和中国的自然科学精华融汇在一起,达到兴国的目的,为此他又编写了《乾象集古今说》一书。此书编类详尽,搜罗全面,还“旁涉天文、青乌、岐黄、家言”,在甘肃历史上是一部极有价值的自然科学的集大成之作。另外,卢政笔耕不辍,还著有《学活》、《半读轩私警录》、《皋兰续志稿》、《理气图说》等著作。

卢政一生,始终坚守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勤奋好学,深入研究,把宋明理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且本着为“民生国计”的目的,发愤著书,整理搜集自然科学,为甘肃文化与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