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师之道:教育,一个不能少
10758200000042

第42章 一 节数学课该花多少钱

上午听了四节评优课,每位执教的老师都花尽了心思,准备了各种各样的教具。

最吸引人注意的还是他们带来的教学道具——水果、食品等。每人都带了几大袋子,袋子可是超市里的那种最大号的袋子。每节课前,执教的老师身后都跟了不低于四个老师,他们帮着上课的老师拎着大大的袋子,一一分发到孩子们的手中。有开心果、酸梅、香蕉、苹果、橘子,还有洗衣粉、盐。孩子们见到了那些香甜的水果和诱人的零食,两眼都放光了。

《克和千克》这节课,需要学生感知的内容非常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因此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斜形成了较鲜明的印象,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概念。

诚然,准备这些课堂上用的东西也许很正常。但同时我也在想,我们的平常课也是这样准备的吗?也是买了几大袋的吃的用的来上课的吗?我不说,大家心里都非常清楚。买这些东西得多少钱啊?写到这里,我脑子突然冒出一个念头,课上完了,他们带的这些吃的用的怎么办?那么多的盐要吃多少天?

我们不难发现,现在的公开课都成了演员课、作秀课。那就看谁会演,看谁会迎合评委的心理。当然,会演也是一种本事。就像每一次的评优课,拿到题目后的第一件事不是钻研教材和研读这节课的目标、内容以及重难点,而是立即上网搜索教案和课件,把能准备的准备好。接下来就是看谁会演了,正如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

公开课成了演员课、作秀课、虚假课,成了走了味的看课。对于老师,这是一种病态的表演课,对其没有好处,只会让他学会了作假;对学生而言,原来老师平时上课是不认真的,知道了虚假。这样的公开课,怎么能实现原来的目的,对教师的成长起到正面的促进作用呢?

一大袋大袋水果、食品,堆积在讲台上,我猜测,老师自己消化不掉,孩子也消化不掉。因为就教育与成长的意义上来讲,这毕竟不仅仅是一堆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