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师之道:教育,一个不能少
10758200000037

第37章 请让孩子把话说完

听课,经常看到这样的景象: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漫步于知识王国,探索知识的奥秘。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整节课师生配合得和谐融洽,听课的老师会心一笑。

然而,在课堂教学中,我却发现这样奇怪的现象:上课老师对待学生的问题回答总显得迫不及待,学生刚说出自己的见解,说出一半甚至还没有说完,老师马上就会说我懂你的意思或你是这样想的等,然后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自己认为对的方法。学生只好坐下。

后来,我发现老师并没有明白学生说的那个方法,就因为老师的打断,他没有完全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后面的课中也出现了几次同样的情况。是什么原因呢?是老师的担心,生怕学生不会;还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学生之上,怕打乱课堂的预设?

曾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母亲问她5岁的儿子,“如果妈妈和你一起出去玩,我们渴了又没带水,而你的小书包里恰巧有两个苹果,你会怎么做呢?”

儿子歪着脑袋想了一会儿,说:“我会把两个苹果都咬一口。”

可想而知,那位母亲有多么失望。她本想像别的父母一样:用诸如孔融让梨等经典故事对孩子狠狠地教育一番,然后再教孩子该怎样做,可就在话即将出口那一刻,她忽然停顿了一下。母亲摸摸儿子的脸,充满耐心地问:“能告诉妈妈,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吗?”

儿子眨眨眼睛,一脸的童真:“因为……因为我想把最甜的一个给妈妈……”

瞬间,母亲的胸口一阵细微的疼痛,眼里闪动着泪花。

我为这位母亲而感到骄傲和钦佩。正是因为她给孩子把话说完的机会,她感受到了做母亲的幸福,正是因为她给孩子把话说完的机会,我们看到了孩子内心纯真而又善良的美好世界。

课堂上,何尝不是如此呢?师生之间的诉说与倾听正是文本的生成与开发的源泉,是知识不断生发和相互碰撞的原野。老师说,学生倾听,说者清,听者明;可学生说,老师会听?常常就会出现前文中的一幕。殊不知,孩子的表达欲望泯灭不说,孩子的个性呢?我们又是如何做到蹲下来看孩子呢?

教育家说,教育,就是一种等待,一种激发,一种唤醒。可是,就在我们将要唤醒孩子与文本燃烧起知识的火把时候,却被老师越俎代庖的做法扼杀了,同时扼杀的还有孩子通向更加丰富多彩的知识海洋。课堂教学,固然是知识的传授,可是,心灵的自由成长不是更为珍贵么?要知道,课堂,孩子是主人。缺少孩子的课堂,还有什么创新与活力?

教育者,请听孩子说,真诚地尊重每一位发言的学生,耐心地去倾听每一个声音,在倾听中去感受智慧与真情。这也许是对孩子最好的尊重与教育,是对生命的尊重与倾听啊!

教育者,请听孩子说,也许你给孩子一片绿荫,他将还你一个宽广的草原。